盧村,是距宏村僅二公裡的一個古村,一般遊客大多以宏村為主要觀光點,而忽視了宏村旁邊的秀美盧村。
相比宏村遊客人滿為患的情況下,盧村寂靜得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在村裡串巷遊覽,幾乎看不到遊人,盧村不大,靠山臨水,一條水溪穿村而過,徽式民居沿溪而建。這裡村民大多姓盧,這裡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是由七家民居組成的木雕樓群,主要包括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廳等宅院。
遺憾的是,盧村的木雕樓目前還沒有完全被世人所知曉,遊人也並不是很多,頗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意思。
所以,建議你如果去宏村,可以多住上一天,到旁邊的盧村轉轉,看看這裡享有「中國木雕第一樓」美譽的木雕樓群。
這七家木雕樓的最早主人是盧氏三十三代傳人盧邦燮。盧邦燮早年經商,家富百萬,當時被人稱作盧百萬。後來轉入仕途,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盧百萬在擁有了豐厚的財富之後,於清道光年間建了這些精美的木雕樓群。
請了當時徽州最好的木雕藝術家、徽州著名木雕工匠花了20年時間,精雕細刻而成就了這些精美絕倫的木雕樓。非常慶幸的是,這些木雕樓至今都完整的保存著。但也非常可惜的是,木雕樓很多人物雕像的面部在文革時期,被鏟掉了,真是令人痛心!
盧百萬先後娶了六房妻妾,據說這些木雕樓是其為了金屋藏嬌所修建,有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和雙茶廳。
村子不大,沿著一條條深深的長巷,信步向前走進村落,與幾座木雕樓不期而遇,雖無導遊講解,但門樓前有寫著簡介的指示牌,能讓人略知一、二。
讓人意外的是,這些精美的木雕樓像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木雕樓都還有盧百萬的後人在居住。我們在參觀時,他們充當了義務的講解員,其中不乏一些對政府保護雕樓力度的不滿。
我們從宏村去的盧村,是奔著木雕樓群去的。宏村的門票三天有效,出村時和門衛打個招呼,刷一下身份證就可以,返回時就不用再購票了。宏村到盧村二公裡的路程,可以乘坐當地小三輪或計程車去,費用十元。我們選擇步行去,時近秋天,路兩旁景色不 錯。
盧村靠山臨水,村中一級級青石臺階,一座座小木橋,使人感覺身處山村,卻又似在水鄉。
典型的徽式民居依河而建,木雕樓群就隱藏在其中
村裡悠閒的老人,和很多村子一樣,鮮少看到年輕人,村裡大多是留守的老人。發現這裡的村民喜歡端著飯在門口吃。
盧村自古文風昌盛,所以名人輩出,為官者很多。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在榮歸故裡之後在村裡建起了精美的宅居。
盧百萬是其中的傑出人物,他一共娶了六房妻妾,為他生下了16個女兒,8個兒子,共24個孩子。下面的私塾是他的兒女們學習、讀書的地方。
昔日書聲琅琅的學堂,如今沉寂無聲,記載著流失的歲月,這裡也不乏精美的木雕。
走進黑暗的私塾後廚,仍能看到不少小火灶,能想像得出,當年來這學習的孩童應是 自帶飯菜,在這些小火灶上加熱而食
雙茶廳,也叫做玻璃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這裡是盧百萬第六個姨太太的住所,距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
雙茶廳的特別之處是廳內有一整扇的玻璃門,在當時玻璃還是個稀罕物,而且還是從遙遠的德國進口。所以就有了一塊玻璃的價格可以購買一棟房子之說。
右側牆上的幾副照片,應該是盧百萬後人來此相聚所拍。
雙茶廳院內有三棵百年的古樹,其中兩棵是茶樹,一白一紅,另一棵則是桂花樹。
雙茶廳外觀,廣角鏡頭拍,高牆大院,這裡的建築之間相距很近,只有用廣角鏡頭才能拍下。
志誠堂,是盧村木雕樓群的代表作,這裡是盧百萬的大房、二房和父母合住的地方。
當跨進志誠堂的時候,仿佛走進了一座木雕藝術的殿堂。整棟建築由兩位工匠花20年時間精雕細刻而成,從上到下全部是由木雕組成,四面全部都是,每一扇門都雕有一幅畫,每一幅畫都講述著一個歷史故事。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鳥獸,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氣息,令人嘆為觀止!這裡才是盧村的精華所在!
讓人意外的是,這裡好像還有人居住。一位老者正帶著孫輩在院內遊玩,上前詢問得知,他們是盧百萬的後人,至今還居住在雕樓的側房。和老人進一步交談,能感覺到老人頗有怨言,雕樓雖說被譽為中華第一雕樓,但ZF沒有在經濟上加大力度來保護,兒子們也只能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現在偌大的雕樓,只有老人們在守著,這裡也成了孫輩們玩耍的地方。真要為 這些堅守在老屋的村民點讚!
熱心的老人為我們當起了講解員,向我們講解了木雕中反映的出當年盧村文風昌盛,人人愛讀書的景象,也是為什麼這裡名人輩出,為官者很多的原因。
老人特意指了幾幅木雕讓我們看,木雕反映了他們的先輩愛讀書的景象,就是在砍柴、放牛時也不忘帶上一本書學習。也反映出當年人們也知道讀好書的重要性。很可惜的是,木雕樓很多雕刻人物在文革時被削去了面部,當年的那場浩劫,這裡也無法倖免。
還真是要謝謝這位村民的講解,不然我們還真沒認真細看,這些精美的木雕裡蘊藏著諸多哲理的故事。
這幅窗雕反映的是,二十四孝的唐媳乳母的故事。婆婆年高無齒,無法進食。兒媳用自已的乳計餵養婆婆的故事。
第一眼看到這個木桶,不知大家會想到是什麼用途。在剛進村時,經過一些人家時,看到有老人坐在桶裡面,感覺很奇怪,但又不敢隨便拍照,也不好走近距去看。現在在這裡又看到了相似的木桶,這下搞清楚用途了,原來這是用來烤火取暖的。
看一下桶內結構
思濟堂是盧百萬第五個姨太太張雙鳳的住所,思濟堂與宏村有著「民間故宮」之稱的承志堂建築風格相似,但是思濟堂比承志堂還早建設了50多年。思濟堂外觀氣勢宏偉,又叫做官廳,是盧百萬接待客人的場所。五姨太之所以可以住在這裡,完全是因為母憑子貴,因為五姨太為盧百萬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思濟堂在官廳中間有一張圓形的大桌子,這張桌子是有學問的。圓桌可以從中間分開,如果男主人在家可以會客,桌子就會拼在一起放在大廳的中間;反之如果只有女眷在家,不方便會客桌子便會分開放置在大廳的兩側,這樣的話有客人來訪,看到桌子就知道男主人是否在家方便迎客。
盧百萬當年抽大煙的床,聽說拍某部電影時不定期借去當道具。
高牆大院間形成了一條條狹窄通道。
經過這幅看似普通的牆,剛好有一村民走過,他指著牆讓我們細看。原來牆上有很多線狀的紋路,當時村民解釋了原由,可惜沒能記住。
最後一個是盧百萬三、四房太太住的地方,叫做思成堂。因為她們都不太受寵,所以房子做的不如前面幾棟房子高大。門罩上面的磚雕鏤空的葫蘆形通風口,葫蘆又叫做如意,院子裡還有兩顆百年的柿子樹,二者寓意事事如意。
思誠堂現為盧百萬的第八代傳人,盧氏三太太的後人居住,現在靠編織竹籃為生。我們進來時,他正在編織竹籃(右側坐著)。看到我們,他很熱情的讓我們進去看,並特意提示我們注意看宅內地板上的一個蓋著石蓋的小洞。
進到宅內,果然看到了地板上有一個用石頭蓋蓋住的洞口。打開看,裡面是一口泉井,深不見底,僅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竹筒取水,水清而甘甜。原來是建房時,就考慮周全了,如遇戰亂年景,房門緊閉,依靠家中屯糧,還有這源源活水,即便數月,也不成問題。這口井除了取水用,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打開井蓋,活泉的清涼之氣能起到降溫的作用,和現在的空調差不多。不得不感嘆先人們的智慧。
欣賞完雕樓,一路順道看了榮德堂、述理堂等。
結束了盧村的遊覽,返回宏村時坐上一位村民順路的三輪車回宏村,開始講好十元車費,但下車時,卻怎麼也不肯收錢,非常的感謝這些純樸的村民,也為剛才坐車時的討價還價感到臉紅。
圖文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