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節將至,舉國上下幾乎每個人身上都籠罩著一股強烈的購物慾。各個購物平臺營造瘋狂購物的氛圍,施與難得的優惠力度,給人「買到就是賺到」的錯覺。再加上一眾網紅紛紛直播帶貨,這誘惑誰能抵擋得住啊?
但是消費者逐漸被瘋狂淹沒理智的情緒,恰好容易成為不法商家趁機銷售虛假商品的大好時機。
這時,平日裡再容易看破的科學漏洞,放在多巴胺全力釋放的購物場景中,都只會叫人忙不迭地下單支付。更何況,如今許多新型的虛假營銷,都是用真實的科學原理包裝過的。
他們耍著幾乎無懈可擊的科學伎倆,讓人心甘情願上當受騙,到頭來即使發現被騙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種科學騙局才最為致命,在任何時候都讓人既氣憤又無奈。
沒放油的鐵鍋,煎雞蛋也不會糊?
去年隨著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熱播,節目中出現的一口某丘鐵鍋火爆一時。許多商家借勢宣傳某丘鐵鍋,經受千錘百鍊的鐵鍋製作有多麼精良暫且不議。
商家口中最神奇的一點,還是一道清水炒雞蛋的展示。號稱只放清水,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絲毫不粘鍋。鐵鍋做出不粘鍋的特效,真有這麼神奇?首先,我們先來回憶幾個生活中匪夷所思的事例。
還記得前幾年火遍全球的一項冰桶挑戰嗎?為了讓漸凍人症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當時一些名人明星發起了這項挑戰, 把整桶冰水直接從頭上潑灑下來,即帶來娛樂和傳播效果,又具有實在的關愛意義。
後來更有人玩出更刺激的新花樣,用溫度低至-193℃的液氮取代冰水,冰桶挑戰升級成了液氮挑戰。
要知道,目前記錄的人體體溫下限是13.7℃。而當全身浸在0℃的水中,沒受過訓練的人會馬上失去知覺,大概5分鐘之內就會因體內細胞和組織的大規模壞死而結束生命。
但是顯然,當鏡頭前的挑戰者接受液氮的潑灑,超乎想像的寒冷席捲全身,他們並沒有遭遇任何不測。這些勇士也只是冷得直跳腳,然後照舊毫髮無傷地在鏡頭前談笑風生。
有人在挑戰寒冷的極限,也有人接受高溫的危險演示。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表演:挑戰者徒手插入700℃的高溫鉛水中。
慢速鏡頭中,伴隨著「水花」四濺而伸出液面的,是一隻光滑如初的手——挑戰者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而發生在這危險挑戰之前,挑戰者除了洗手之外,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工作。
危險性十足的挑戰吸引了人們獵奇的目光,這類小雜技其實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只是被人用科學伎倆加以包裝就能實現。
鐵鍋「化身」不粘鍋、液氮挑戰、鉛水挑戰,這幾個事例看似沒有任何關聯,實際上背後都運用了同樣一套物理原理。只不過有的人用來博人眼球,有的人卻藉此實施欺詐。
1756年,一位名叫萊頓弗羅斯特的科學家在烹飪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按照「常識」,高溫燒紅了的鐵勺滴上幾滴水珠後,水珠本應迅速蒸發。然而,鐵勺上的水珠並沒有馬上消失,反而沒有與鐵勺完全接觸,而是「懸浮」了起來。大概過了30秒之後,水珠才扁塌下去蒸發了。
這種奇特的液體特性引起他強烈的探究熱情,他隨即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他的發現。他認為,當接觸到炙熱的鐵勺時,水珠底部的接觸面會立即蒸發,但是液體內部的蒸發稍微滯後。趁著這短暫的時間差,液體底部表面將形成一層0.1~0.2毫米的蒸汽層,包裹著還沒來得及蒸發的液體。
這層蒸汽層阻止了液態水進一步與鐵勺接觸,而蒸汽的導熱性比金屬差,所以液滴的蒸發速度明顯減慢。但是這種情況,只有在溫度大約在193℃以上才會發生,這個臨界溫度被稱為萊頓弗羅斯特點。
正在發生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水滴
這麼一來,前文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例就可以得到科學解釋了。鉛水挑戰中,看似多餘的洗手步驟,其實是至關重要的保命秘籍。
洗手是為了讓手沾上常溫的水,於是當手伸進700℃的鉛水時,手上原本的液體會立即發生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短暫地形成一層由液體組成的保護膜,所以挑戰者的手才成功避免了高溫灼傷。
而液氮挑戰分明是遇上了低溫,這也行得通?其實反過來想想,低溫液氮與人體皮膚接觸,不就相當於常溫的水與高溫鍋爐接觸嗎?
這時傾瀉在人身上的液氮就相當於倒進熱鍋裡的水,人體充當了一回「煮」液氮的小爐灶。在液氮表面形成的蒸汽層對於人體感官來說,就隔絕了寒冷。
利用萊頓弗羅斯特效應,鐵鍋化身不粘鍋也是可以實現的。先把鐵鍋燒到193℃以上的高溫,再把含有充沛液體的菜撒進鍋裡,「懸浮」的水珠自然把菜與鍋短暫隔絕開,也就不會粘鍋或糊鍋了。
這種現象理論上可以讓任何鐵鍋都不粘,但是因為熱量傳遞基本被隔絕,是無法用來真正炒菜的。
在我國傳統廚藝中,就出現了充滿智慧的一式「熱鍋冷油」。首先把鍋放在火上加熱,加熱到一定程度後倒入少量的冷油,然後搖晃鐵鍋,確保油隨之滾動覆蓋鍋的內面,最後再把油倒出。這時,冷油在熱鍋中形成了油層,普通的鐵鍋就變為不粘鍋了。
形成條件苛刻的物理效應在生活中實屬少見,而且雖然表現效果良好,但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人類又豈會滿足於此?人類想要的,是廚房小白就能簡單使用的真正不粘鍋啊!於是,一種不粘鍋塗層材料,特氟龍誕生了。
仔細一看,鐵鍋表面平滑、乾淨有光澤,看起來和不粘鍋沒什麼兩樣。但要是把普通平底鍋放大成特寫圖片,就可以看出表面其實十分粗糙,有許多凹槽。這些凹槽,就是造成粘鍋的根源。
粗糙的平底鍋表面讓蛋白質、糖類等物質更容易粘附在凹槽中,以至於清洗時需要用刷子暴力去除。由此對鍋造成的劃痕又會使表面更粗糙,也更容易粘鍋,從而在粘鍋與刷鍋之間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
粗糙是粘鍋的硬傷
而不粘鍋的之所以不會讓食物粘在鍋上,是因為不粘鍋表面與任何物體接觸時,幾乎都沒有摩擦。不粘鍋具有如此奇特的性能,主要歸功於其表面的一層特氟龍材料。
特氟龍的學名是聚四氟乙烯,它是一種高分子塑料聚合物。它們由一長串原子有規律地相連組成,結構雖然複雜,但整個聚合物中只包含碳和氟兩種原子。
其中碳原子連接形成中心的主鏈,氟原子通過化學鍵與碳原子鍵合,由此形成了一種緊密的鏈條式結構。而這樣的結構讓特氟龍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強到它幾乎不會和其他分子結合。
黑色的為碳原子,綠色的為氟原子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其他材料與特氟龍塗層接觸產生的摩擦力極小,於是也就不容易被食物粘在鍋底。
除了低摩擦性,特氟龍還具有化學惰性、絕緣性和耐熱性,這都是其他塗料無法抗衡的優勢。把特氟龍用在不粘鍋上,就成了拯救平底鍋的絕佳材料。
特氟龍雖然是優越的不粘鍋塗層材料,但起初並不是為不粘鍋而生的。
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的實驗室裡,化學家羅伊·普朗克特正在嘗試研製一種新型製冷劑。在實驗過程中,他意外地發現,對四氟乙烯氣體施加高壓之後,氣體竟發生反應生成了一種白色固體。
這種意外產生的物質具有強耐酸耐鹼性,就算強如「化骨水」的腐蝕性強酸王水,也不能把它腐蝕。這種物質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後來席捲全球的特氟龍,因為性能優越又被稱為「塑料王」。
但是表現如此卓越的塑料王能用來做什麼呢?當時人們拿著這強勁的武器,卻沒有用武之地。
直到16年後,又一次偶然的機會,特氟龍才和廚房裡的煎鍋發生關係。
一位愛好釣魚的法國工程師,馬克·格裡瓜爾,就把特氟龍應用在釣線上,利用其低摩擦來防止釣線打結。一次,他在妻子的建議下把特氟龍塗抹在家裡的煎鍋上。
不料,這一次嘗試讓他十分驚喜,塗上特氟龍的煎鍋出奇地好用,妻子煎魚時再也不會糊鍋了。這是1954年,世界上第一個不粘鍋誕生了。
擁有特氟龍專利權的杜邦公司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於是開始批量生產不粘鍋。這成為杜邦公司半個多世紀的核心產品,直到60多年後的現在,特氟龍的優越特性依然讓它無法取代。
但就在上個月末,正當雙十一購物節活動火熱開啟預熱,某網紅直播推銷不粘鍋時就發生了一次「翻車」事件。
助理把雞蛋打到不粘鍋裡,隨著溫度的升高,眼看一個美味的煎蛋馬上就可以出鍋。但這時,不粘鍋上的雞蛋卻粘鍋了。
雖然他一邊使勁企圖鏟起雞蛋,一邊反覆強調雞蛋是不會粘鍋的,但視頻中的雞蛋並沒有如他所願,而是牢牢粘在鍋底。
直到前幾天,當事人才出面解釋了雞蛋粘鍋的原因,他聲稱是由於用了新的不粘鍋,沒做好開鍋步驟造成的。說明書上給出的開鍋方式是,需要在鍋內放入約70%的水,完全燒開,煮5~6分鐘後倒掉。
通常新買的鐵鍋需要開鍋,這是為了去除鐵鏽和雜質的清潔用途。有些人甚至在鐵鍋上抹上一層豬油,是為了短時間內防止生鏽。
但是,不粘鍋原本就具有的特氟龍塗層,為何必須得在如此開鍋之後才發揮作用?這是研究中沒有作出解釋的。當然,該不粘鍋的品質問題還得由專門的質監部門給出答案。
而這起風波,也是讓人們在熱火朝天的購物狂歡中,增加了一絲警惕,讓人們對網紅帶貨,以及虛假營銷的商品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看待。
把簡單的物理原理應用在廚具中,竟成了虛假營銷的手段,除了事後感嘆吃了沒文化的虧之外,更應該在衝動消費那一刻就多加提防。
郭肖. 「口紅一哥」李佳琦回應不粘鍋直播翻車:沒按說明書做,歡迎監督. 觀察者網, 2019.11.04.
ChrisWoodford. How does a Teflon non-stick pan work? Explain that Stuff, 2018.10.21.
Ashish. WhatMakes Teflon Cookware Non-Stick? Science ABC, 2017.01.15.
Bruce,Jeanne Lubin. My Non-Stick Pan is Sticking! How to Get the Non-Stick Back.Quick and Dirty Tips, 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