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今年比特幣漲幅接近170%
文 | 陳耕
編輯 | 龔方毅
在金融市場最動蕩的年份之一裡,很少有資產能媲美比特幣的回報率。月初,它剛以 19928 美元的價格刷新前高、年內漲幅接近 170%。
華爾街分析師開始認為比特幣正蠶食黃金在某些投資組合中的穩定地位。通常人們持有黃金對抗貨幣或者其他實物資產貶值。相比三年前,這個不斷被質疑泡沫和投機的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散戶投資渠道變多了
充滿上漲預期的市場總能吸引到更多散戶。截至 11 月底,個人持有、且尚有餘額的比特幣錢包地址有 3250 萬個,比年初多了 450 萬個。
除了在 「傳統」 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買賣,散戶們投資渠道日趨豐富。例如 Paypal (NASDAQ, PYPL) 從 10 月開始允許用戶在帳戶中買賣比特幣。另一個線上支付公司 Square (NASDAQ, SQ) 自 2018 年起就允許用戶交易數字貨幣。上個月,這兩家公司幾乎買下 10 月份所有新挖比特幣。
不過和之前類似,大部分財富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根據研究機構 Flipside Crypto 的說法,大約 2% 的帳戶控制著 95% 的資產。
傳統機構投資者開始押注比特幣
儘管爭議依舊,但開始有傳統機構和投資人願意給比特幣機會,認為市場正走向成熟,這是與之前最大的不同。
一直不看好比特幣、認為做比特幣交易的都不是正常人的摩根大通董事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今年也打破了不為做加密貨幣生意的公司服務的先例。自五月份起,戴蒙秘密與兩個加密貨幣交易所的 CEO 會面,並為它們提供現金管理和美元交易服務。
此外,根據摩根大通市場策略團隊的觀察,部分家族理財辦公室和資管公司正將資金從黃金轉移到比特幣市場。投資人們開始大量投資灰度公司(Greyscale) 的比特幣信託 GBTC,令後者的持幣規模超過 50 萬枚、市值接近 100 億美元;其以太幣信託規模也已經突破 273 萬枚、市值超過 16 億美元。
著名對衝基金都鐸投資公司的創始人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甚至認為現在投資比特幣不亞於在 2004 年買 Google 的股票。都鐸投資和其他傳統機構投資者,比如古根海姆基金,都投資了比特幣衍生品。其中,古根海姆打算最多對灰度公司的比特幣信託投資 5.3 億美元,約佔古根海姆宏觀機遇基金(Guggenheim Macro Opportunities Fund)總資產的 10%。
在這部分傳統機構投資者看來,各國政府為了提振經濟大舉印鈔加劇通脹和貨幣貶值,令數量恆定的比特幣成了潛在的保值工具。「我已經改變了對比特幣資產配置的看法,」 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弗雷澤-詹金斯(Inigo Fraser-Jenkins)在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此前他認為加密貨幣在資產配置中沒有地位,直到現在通脹預期愈發明顯。
甚至,向來以穩健投資著稱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基金,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也願意給比特幣機會。前者今年 8 月向專業機構投資者推出比特幣基金,後者則表示未來會產生一個能夠替代黃金的比特幣交易體系。
政府給予加密貨幣更清晰的監管框架
不論加密貨幣的前景如何,投資者數量和交易規模足夠引起監管機構的注意。今年 3 月,韓國首先推出了數字貨幣監管法案,日本緊隨其後。英國和德國也將加密貨幣視為合法的金融工具。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則在 10 月份表態稱,加密貨幣的確是技術創新的未來趨勢,但這種創新不能被用於違法的目的。
在投資資金 Bitwise 今年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半數投資者表示,這些監管動作實際上給予加密貨幣的合法地位,讓交易規則更清晰,有助於形成一個更具確定性的投資環境。而這也正是富達、古根海姆等機構投資者願意投資的先決條件之一。
支持者們對市值 3600 億美元的比特幣有更大想像
創立加密貨幣交易所和託管機構 Gemini 的溫克沃斯兄弟(Tyler 和 Cameron Winklevoss) 以現在總價值逾 10 萬億美元的黃金為錨,預測比特幣價格有一天突破 50 萬美元。還有認為比特幣可以漲到 600 萬美元一枚的,如果成真,屆時比特幣總市值約等於全球法定貨幣總價值的一半。
不過,巨大財富增值效應背後,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有一些方面和三年前一樣。
首先它仍然不穩定。今年 3 月,比特幣曾單周暴跌 40%。就在本輪價格創新高的兩周前,比特幣曾日內大跌近 12%,引發市場關於泡沫破裂重現的擔心。相比實物黃金 0.9% 的日均波動率,「數字黃金」 比特幣的波動率三倍於實物黃金。
加密貨幣交易所遭遇技術故障導致交易或提幣中斷、運營結構不透明以及政府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也左右著人們對這一另類資產的看法。今年 5 月,全球最大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BitMEX 交易引擎宕機半小時。此前該交易所已發生過其它重要模塊出現中斷故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