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開國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兒女眾多,在兒女婚姻方面,朱元璋的做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儘量與功臣結親。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與女婿有一處微妙之處:一般情況下,女婿要娶公爵或侯爵女兒,而且女婿的地位越高越好。
例如,太子朱標娶鄂國公常遇春之女為妻。老四朱棣娶魏國公徐達之女,徐達又娶代王、安王之女。宋國公與馮勝的女兒嫁給了老五周王,信國公湯和的女兒嫁給了魯王,涼國公藍玉與蜀王,武定侯與郭英的女兒嫁給了遼王,等等。但在娶女兒時,朱元璋一般都選擇了地位較低的大臣,有的只是普通的武將。
更特別的是,大女兒嫁給了韓國公公李善長的兒子,原因可能是公公是文臣而非武將。另有三位公主嫁入公侯之家,分別為汝寧公主與吉安侯仲亨之子。福清公主娶了鳳翔侯張龍之子。而且朱元璋最寵愛的壽春公主,下嫁給穎國公傅友德的兒子傅忠,兩年後不幸去世。
這種差異,不知是無意中形成的,還是朱元璋有意為之。這種感覺,除了利用婚姻,在政治上與功臣利益相結合,同時也要讓朱家後代更加優秀。而其中一位則更為奇怪,衛國公鄧愈。作為六國公之一的鄧愈,是開國元勳中最年輕的,死於洪武十年。
洪武八年,鄧愈的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嫁給了朱元璋的二兒子秦王。這時的鄧愈還活著,朱元璋親自主持了盛大的婚禮。但是,秦王以前就有王妃,所以鄧愈的女兒只能是他的次妃。
王保保的姐姐秦王正妃很特別。王保是察罕帖木兒的侄子,元順帝賜名為大汗。察罕死後,王保保接任,成了元末的重臣,被封為河南王,以山西、河南一帶為主。
明佔領北京後,元順帝逃到大漠,王保保退往西北,使明軍陷入困境,一度大敗湯和。洪武三年,大將軍徐達,李文忠,馮勝率十五萬明軍與林與王保交戰,敗於林與王保,損失數萬人馬。
洪武八年八月,王保保死於合刺那海之役。朱元璋十分欣賞王保保,曾在宴會上問大臣:「天下男子中,哪一個最好?」
人人以為死後常遇春,能帶領萬人所向披靡。朱元璋嘆道:「常遇春真是個英雄,也是我的英雄!可是有一位好男人,我總是得不到,那就是王保保。」
朱元璋非常有趣,被公認為兩男一女,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王保保的妹妹嫁給了二兒子秦王。也許,在朱元璋的意識裡,應該有一種樸素的基因觀念,他要把常遇春、王保保這三個優秀的基因融入到朱家的血脈之中。
另一個是鄧愈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七子齊王朱。朱姓藩屬在青州,安陸侯娶吳復的孫女為妃,鄧愈的小女為齊王的后妃,詳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