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合肥11月7日電(周坤) 蘆葦叢中野鴨嬉戲,水杉、意楊等樹木參差挺拔……冬季的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別有韻味。7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全國首個退耕還林並經生態修復建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在生態修復層面,走在全國前列。
來到風光秀麗的巢湖北岸,坐擁799公頃森林及263公頃水域的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如今已是合肥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地標。焦姥河蘆葦叢生,木棧道依水而建,成片白鷺嬉戲飛過,處處都是遊客的身影。但是十多年前,這裡還只是緊鄰巢湖北岸的一大片荒蕪鄉野。
自2002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建設和環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催醒」了這片人工林。同時,合肥市包河區積極成立區屬國有企業合肥印象濱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日常建設運營管理,把「自然、生態、野趣」理念,擺在首要位置,貫穿到公園建設全過程,大力實施豐富植被、恢復溼地等生態修復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增加各類林木花卉。
僅2018年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就累計栽植池杉、落羽杉、紅豆杉、美國紅楓等各類喬木18萬餘株,山茶、茶梅、五色梅、月季、紫薇、桂花、櫻花、桃花等各類灌木58餘萬株,地被40餘萬平方,主要節點新增花鏡20餘處,極大豐富了園區面貌。
合肥印象濱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方彪介紹,為了更有效保護溼地環境,公園對退化或遭破壞的溼地,因地制宜採取自然修復和各種生態技術工程修復措施,恢復原有溼地的結構和功能。近年來,隨著溼地生態環境不斷修復,現在的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不僅是野生動植物棲息的天堂,更是科普宣教的課堂、市民休閒遊憩的樂園。
一個公園,「三分建、七分養」。方彪稱,為做好養管工作,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成立由上岸漁民和失地農民組成的專業工程施工、園林養護隊伍,既解決了當地農民就業問題,又省去外包環節,降低企業勞動成本。同時全面實行林長制、路長制工作機制,實施精細化、網格化管理,保潔服務現已實現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垃圾落地不超過15分鐘」的目標。
如今,一座生態森林公園矗立在巢湖16.8公裡黃金湖岸線,已然成為環巢湖生態旅遊的標杆。作為安徽省內唯一的萬畝城市水網森林,這片城市綠肺對改善城市空氣品質、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涵養水源、保護與修復巢湖生態環境等等方面,正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