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7°51′24″~128°14′45″,北緯43°55′02″~44°06′28″,總面積23 476公頃,是以保護北溫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和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為主的自然保護區。
黃泥河自然保護區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2000]22號文件批准建立。201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西北部,是吉林省黃泥河林業局的經營區。保護區北與黑龍江省三合屯林業局接壤,西與吉林省蛟河市相鄰,南界、東界與黃泥河林業局接壤。包括老白山、馬鹿溝、小白、珠爾多河、威虎河、都陵等6個保護站。保護區位於黃泥河林業局轄區的北部,有砂石路與黃泥河鎮相通。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41 583公頃,區內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屬溫帶山地植被垂直帶的典型帶譜之一,植被類型多樣,有原始性的紅松闊葉混交林、魚鱗雲杉暗針葉林、嶽樺雲杉混交林、嶽樺矮曲林、偃松矮曲林、亞高山草甸和高山泥炭蘚沼澤等。保護區地處東北虎歷史分布區的中心地帶,是目前我國現存的東北虎分布區之一。由於黃泥河保護區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受到國際保護組織和學者的廣泛關注。自然資源狀況保護區位於東北區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第二隆起帶,老爺嶺隆起的西南緣,受東西向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共同控制。保護區總體地形是北高南低。以火燒嘴子—虎圈沿線為界,北部為中山區,最高峰是保護區北端處于吉黑兩省交界的老白山,海拔1696.2米,為張廣才嶺的主峰。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最低處為額穆林場南側珠爾多河河谷,海拔370米。北部地貌以侵蝕剝蝕中山為主。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多達10座。受地表流水的深度切割,山坡陡峭,自然坡度常達20°以上,最大坡度達45°以上,不利於森林採伐,為天然森林植被的存在提供了自然條件。南部低山丘陵,在長期的流水和風化作用下,山勢和緩、河漫灘廣闊平坦,排水條件較差,在季節性凍融作用的參與下,普遍發育泥炭沼澤。保護區處於中溫帶大陸性溼潤季風氣候區。據額穆氣象站資料,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最冷月為1月,月均溫為-19.2℃;最熱月7月,均溫為20.6℃,極端最高溫度為35.6℃,極端最低溫度為-39.4℃。日照時數為2446小時。年降水量約為632毫米。最大積雪深度出現在12月至翌年1月間,最大積雪深度可達55釐米。無霜期120天左右。盛行西風,平均風速2.8米/秒,最大風速為19.3米/秒。由於地形差異顯著,保護區南北的氣候狀況明顯不同。保護區內地表水隸屬牡丹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珠爾多河、馬鹿溝河、東北岔河和威虎河等。其中珠爾多河是保護區內流量最大、流程最長的河流,屬牡丹江的一級支流,總長80.1千米,流域面積達1750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是黃泥河自然保護區重要的水資源和旅遊資源。珠爾多河發源於保護區內最高峰—老白山南坡海拔1500米左右的坡面溝谷,是由花崗巖的基巖裂隙水匯集而成,流向西南。河床皆由基巖、巨礫和礫石組成。跌水和瀑布密集,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質清澈,pH6.98,屬中性水。河流的下遊匯集馬鹿溝河,河谷寬廣,最後在黑石鄉丹南屯西北從左岸注入牡丹江。保護區地下水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含水體主要是海西期二長花崗巖和花崗巖。由於構造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含水量十分豐富。單泉流量多在1升/秒以上,是河流重要的補給來源。礦化度小於0.2克/升,為重碳酸鈣型水。除基巖裂隙水外,尚有部分鬆散巖類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山間河谷之中,為山區河谷潛水,集中於珠爾多河的漫灘和階地之中,含水體為砂礫石。黃泥河自然保護區地處溫帶針闊混交林暗棕壤地帶,由於地形、水文諸多因素的差異,使本區除發育地帶性土壤暗棕壤外,還發育了沼澤土、草甸土等土壤類型;在中高山體上,由於氣候植被的垂直分異,相應地發育了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針葉林土,亞高山森林草甸土及高山灌叢草甸沼澤土、泥炭蘚泥炭土等。由於保護區所處海拔垂直落差大,地形複雜,植物群落類型極為豐富,寒溫帶地區的絕大部分植物群落和泛域植物群落,也在此形成非地帶性植物群落。而從群落的發育看,擁有大面積的原生植物群落,也存在大量的次生植物群落。調查發現,在保護區內的植被型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被7種群系,群叢類型74種。植被類型分為針葉林植被型、針闊混交林植被型、落葉闊葉植被型、灌叢植被型、草甸植被型、沼澤植被型、水生植被型。生態保護價值本區地形複雜,山高谷深,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明顯,具備5個植被垂直分布帶譜,有森林、森林沼澤、灌叢沼澤和亞高山活性炭蘚沼澤以及草甸等。保護區內物種豐富。經初步考察,保護區內有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計103科250屬460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本區動物有321種,其中魚類11科25種,兩棲類5科10種,爬行類3科8種,鳥類39科147種,獸類16科41種,列為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0種。保護區植被保存完整,絕大多數仍然保持著原始狀態,人為幹擾少,是珍稀瀕危物種理想的棲息地。近10年期間,先後多次發現瀕危物種—野生東北虎的足跡、糞便及捕食現場等。目前,我國東北虎野生種群僅20隻左右,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黃泥河保護區及其周邊記錄到虎的數量3隻,充分體現了本區物種的稀有性和珍貴性。本區老白山頂部的偃松—棉花莎草—泥炭蘚沼澤溼地為我國首次發現的一種獨特性的泥炭蘚沼澤溼地類型。黃泥河自然保護區植被垂直帶是我國溫帶山地典型帶譜之一,與長白山植被垂直帶有所不同,即在山頂部具有偃松矮林帶,屬於寒溫帶針葉林帶。因此,黃泥河自然保護區植被垂直帶具有從溫帶向寒帶過渡的特點。黃泥河自然保護區是松花江上遊、牡丹江一級支流—珠爾多河的河源區。山地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高,又有大面積的林間草叢沼澤。因此,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調節氣候、蓄水調洪等都起著巨大作用。保護區性質及主要保護對象黃泥河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及其自然生態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為了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在保護自然植被及其生態環境的同時,與資源合理利用相結合,把保護區建成為集自然保護、科研為一體的多功能自然保護區。黃泥河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的對象是本區特有的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包括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帶、林間草叢沼澤溼地以及本區老白山山頂特有的偃松—棉花莎草—泥炭蘚沼澤溼地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北虎、紫貂、金雕、黑熊、馬鹿等31種。為了有效保護上述各種植被類型和物種,必須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本區又是牡丹江一級支流珠爾多河源區,因此,保護全區生態環境,對保護全區的自然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保護區建立以來,逐步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形成了垂直領導、交叉管理的工作模式,完善了保護區的功能,提升了工作效率。針對保護區原有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多方努力籌措資金,加大投資力度,改善保護區基礎設施,先後投資725萬元建設6個保護站及配套設施,增添部分設備,使保護區的工作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與此同時,科普、科研工作也取得長足發展。為加強區內居民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推廣生態保護文化,近年來共進行各類宣傳教育活動25次,科普宣傳8次,舉辦2次保護區工作研討會,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方面也取得多項成果,其中「馬鹿冬季棲息選擇」、「吉林省狍的種群數量及動態研究」、「長白山野豬與吉林本地黑豬雜交後代屠宰性能初步研究」等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在國家、地方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經過多年的努力,黃泥河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東北虎、金雕、紫貂、人參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正在形成。
海拔1696.2老白山頂我國首次發現的偃松-狹葉棉花莎草-泥炭蘚沼澤溼地類型
海拔1696米高老白山頂溼地大面積的蹄葉橐吾
老白山頂部裸石區
老白山生態門
老白山苔原植被
老白山嶽樺林帶
嶽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