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沁源縣人民醫院積極響應國家關於「精準扶貧」的號召,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送醫上門、巡迴義診、一站式服務、醫聯體建設,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難題,打通了健康扶貧「最後一公裡」,走出了一條具有沁源特色的健康扶貧之路。
「流動醫院」+遠程診療 群眾看病輕鬆便捷
「你看這個照片裡,醫務人員趕著馬車,抬著醫療器械,在進行巡回醫療,為老百姓解決看病問題。」沁源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院長黃向東翻開沁源縣流動醫院宣傳畫冊,介紹了上世紀60年代沁源縣創辦的流動醫院。
1964年3月,沁源縣人民醫院組成了「流動醫院」,常年深入偏僻山莊為群眾防病治病。那時條件艱苦,驢車拉著醫療設備下鄉,搭起來的簡易棚子就是手術室。半個世紀過去了,沁源縣人民醫院依然保持著流動醫院的傳統,醫務人員定期進村入戶進行巡診,對因病致貧人員進行回訪。沁源縣縣級醫療機構劃分包聯鄉鎮,每月要對所包鄉鎮至少開展一輪巡回醫療,鄉鎮衛生院每周對轄區內行政村至少開展一次巡診,真正做到了將醫療服務向群眾家門口推進。
沁源縣大力弘揚60年代沁源「流動醫院」精神,推動工作重心和優質資源「雙下沉」。截至目前,縣醫療集團先後下派醫務人員2300人次,進村入戶、定期巡診,轉診疑難雜症、急危重症患者184人。
除了通過巡診為老百姓治療簡單的病症,沁源縣還建立了縣鄉一體化的遠程會診平臺,為老百姓治療疑難雜症。
「縣鄉一體化的遠程會診平臺,可進行多醫院連接,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對一些疑難病例、特殊病例進行遠程會診。現在條件比以前好了,我們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為老百姓服務,這也是新時代的流動醫院。」黃向東說。
通過縣鄉一體化信息管理系統,沁源縣人民醫院的相關專家可以直接在平臺查看鎮裡衛生院中患者的心電圖、DR等檢查結果並直接出具報告,衛生院臨床醫師可以根據報告進行疾病診斷,使鄉鎮居民在鎮裡就可以享受到縣級專家的診療服務。
沁源縣先後投資了1300餘萬元啟動建設縣、鄉、村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建成了遠程影像中心、遠程檢驗病理中心、遠程心電中心、遠程會診培訓中心等信息化平臺。同時,沁源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成功接入「健康山西」預約診療平臺,成為長治市首家全面上線該平臺的縣級醫院。
沁源縣還為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患者、腎病患者、風溼免疫患者和腫瘤患者建立了5個醫患互動微信群,群主為沁源縣縣級各醫療機構的醫師,微信群覆蓋了全縣患者和家屬500餘人,患者可以直接在微信群裡聯繫醫生,獲取醫療服務。
沁源縣巡回醫療的方式和對信息化手段的利用,真正讓醫院向鄉村「流動」起來,讓醫生與群眾「互動」起來,醫院更直接、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提供了醫療服務。
落實惠民政策 用心用情助力健康扶貧
2018年6月,胃腸癌患者郭喜民在沁源縣人民醫院進行胃癌報治術,執行手術的醫生是來自山西省腫瘤醫院的醫生馬晉峰,而這場手術的費用並不需要患者支付。這是沁源縣健康扶貧政策,對於患有腫瘤等重大疾病患者,在縣級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時,縣醫院聘請市級以上專家的費用由所在醫院墊付,最終由縣財政承擔。
此次他住院所需的費用總計27970.3元,通過城鄉居民醫保的報銷20490.83元,國家大病基金報銷1067.36元,根據《沁源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救助補充辦法》的規定報銷897.87元,省「136兜底」政策報銷4355.79元,由於郭喜民是建檔立卡戶,最終個人應付的1073.15元實現全免。
「得了這麼重的病,自己只花了6000塊錢就治好了,現在還能去田裡幹活,大病救治的好政策就是我健健康康奔小康的底氣。」沁源縣中峪鄉龍頭村的王文中說起自己生病就醫的經歷,感慨不已。
時間回到2018年3月。一天晚上,他突發胸悶氣短,家人緊急將他送往沁源縣人民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左側頸內動脈狹窄。縣醫院立即為他開通了健康扶貧綠色通道,將其送往省心血管病醫院實施左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王文中住院9天後康復出院,共花費81077.43元,其中,個人自費6063.84元,報銷比例達到92.5%。
出院後,鄉鎮衛生院協調有關部門為他辦理了慢性病就診卡,基本解決了他手術後吃藥問題。同時,由縣醫院醫生楊慶峰、衛生院醫生許永峰、村醫王軍組成的家庭醫生團隊,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康復管理方案,定期上門開展隨訪檢查、健康教育等服務。兩年來,在家庭醫生團隊的精心治療下,王文中病情穩定,再未入院。王文中高興地說:「身體好了,信心滿滿,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除了進行經濟救助,黃向東院長認為,對貧困患者的人文關懷同樣重要。57歲的張小領是沁源縣法中鄉麻坪村的貧困戶,她患胃癌已有12年,是村裡和鄉裡的重點關注對象。
黃向東每個月都會到張小領家看看,兩人一見面就拉起了家常,「對患者要用情、用心,結成朋友,才不枉基層醫療工作者的初心。」黃院長如此認為。村醫李宏剛每個月也都會到張小領家進行家訪。「有時候胃疼,不管多晚打電話,他都馬上趕到。我買不到藥,他也會幫忙買到送上門。村裡、鎮上沒有一個不關心我的。」說到此,張小領抹起了眼淚。
駐村幫扶顯成效 濟貧紓困解民憂
入秋以來,紅沙崖村村民種植的馬鈴薯喜獲豐收,產量可觀,村民既喜出望外,又憂心無法消化。縣人民醫院駐村工作隊長趙永春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匯報。院黨支部書記黃向東知悉後,高度重視,要求領導帶頭,幹群齊心,消費扶貧,同舟共濟。
作為紅沙崖村的幫扶單位,縣人民醫院已連續兩年幫助紅沙崖村消化土豆4萬餘斤。今年按照縣委、縣政府消費扶貧,幫扶單位以購代捐的要求,縣人民醫院又幫助紅沙崖村消化土豆2.3萬斤,香菇1500斤,既解決了紅沙崖老百姓實際困難,又提振了群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信心,增加了內生動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應有貢獻!
當前,結合駐村工作隊長走訪調研情況、當地自然環境優勢和國家政策傾斜等諸多因素,提出幫助紅沙崖村建設500畝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種植黃芩等中藥材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目前,先行先試,已經種植12畝。
近年來,該院駐村隊長、黨員幹部定期下鄉入戶隨訪、開展護林防火、植樹造林等工作。為幫扶的兩個村購置價值3000元的護林防火用品。「七一」期間為兩村六名貧困老黨員送去慰問金1200元。支持劉家溝村產業發展,配合牡丹節出資購置價值3000元的垃圾桶;資助劉家溝貧困戶陰永龍5000元,解決看病生活問題。協助紅沙崖村完成護村壩建設項目;資助紅沙崖村20000元,解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工程結算缺口資金;贈送4000餘元的會議桌椅;第一書記駐村協助開展紅沙崖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提升,製作了各種宣傳版面等,促進後進支部的提升。
與此同時,沁源縣人民醫院黨支部帶領團員青年,多次深入幫扶點赤石橋鄉劉家溝和紅沙崖村開展義診工作,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腰腿疼的村民測量血壓、血糖、調整藥物用法等,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健康服務。同時,和村支兩委一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面貌。在青年中成立了女子軍樂隊,開展送文化下鄉,與當地村民共同演出。
另外,沁源縣人民醫院團總支還成立了「護胃行動」、「志在心理」、「關愛老人」、「護理服務」、「學雷鋒」、「心肺復甦」6支特色服務隊,定期深入敬老院、小遊園、廣場等為群眾普及健康知識,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便民服務活動,真真切切地讓群眾體會到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溫度。2019年沁源縣人民醫院團總支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該榮譽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青年集體的最高榮譽。
下一步,該院將認真貫徹落實產業扶貧政策,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深入推進中藥材示範基地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實現中藥材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為持續鞏固脫貧,振興鄉村建設再作貢獻,再立新功!
秦愛國 秦風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