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眾網友都被小學逆天奧數題搞得頭昏腦漲,直呼「傷不起」。
在這種全民奧數的氛圍內,吐糟數學的人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數學好的都是聰明人。
今天,我們不吐糟,新湖南客戶端為您來盤點部分湘籍數學大神,給湖湘學子們增添一點學數學的動力!
丁取忠 清末湘籍數學家
1810~1884,湖南長沙人,宇肅存,號果臣,又號雲梧。丁取忠自小喜讀書,但不喜經書時文而偏愛算學。
1837年(道光十七年),他入長沙城南書院,與精研算學輿地的新化人鄒漢勳,及精於代數的表弟李錫藩同學,志趣相同,他們常常一起通宵達旦地切磋數學。1851年出版第一部數學專著《數學拾遺》,書由鄒漢勳作序。書中「多發明古今算家末盡之旨」,提出了三元一次不等式方程組整數解的新方法。第二年,他在別人協助下完成了《輿地經緯度裡表》,運用三角學知識,以魏源的《海國圖志》為依據,推算出各地到北京的距離和所處方位。
晚年除個人撰述外,把主要精力用於培養學生,刊印算學著作上。在長抄家中,他聚集黃宗憲、左潛、曾紀鴻等一批學生,孜孜從事數學書籍的整理編輯和刻印工作。1871年(同治十年),在學生協助下,他編成了闡述用高次方程解整存零取複利息的問題的商業數學專著《粟布演草》。之後,他與他的學生們費時六七年,終於共同編成了一部數學巨著《白芙堂算學叢書》。該書收有李治《益古演段》、《測圓海鏡》,朱世傑《四元玉鑑》等古代名著,又有近人李銳《開方說》、《天元句股細草》,張敦仁《輯古算經細草》等大作,還有時人徐有壬《務民義齋算學》、夏鸞翔《少廣縋鑑》、吳嘉善《算書廿一種》、《割圓八線綴術》、李錫藩《借根方句股細草》、時日醇《百雞術衍》,並附有張丹村《八線對數表》,丁取忠本人則有《數學拾遺》、《輿地經緯度裡表》、《粟布演草》、《對數洋解》,他的弟子黃宗憲《求一術通解》,左潛《綴術釋明》、《綴術釋載》,曾紀鴻《圓率考真圖解》,還收有日本長崎加悅傅一郎俊興《圓理括囊》,成為中日科技交流的一段佳話。
因為他在數學上的成就,與魏源一起成為湖南近代科技史上的雙璧。
黃宗憲 清末湘籍數學家
黃宗憲是近代湖南數學界傑出人物之一,雖然不見經傳,但筆者收集的資料充分表明,他是一位值得後人尊敬和紀念的數學家。黃宗憲字玉屏,生卒年不詳,湖南新化縣城井頭街人。自幼天資聰慧、好學。尤喜擺籌習算。1871年(清同治十年),他為學有成器,隻身離家來長沙拜讀於算學大師丁取忠門下。在城北隅「荷池 精舍」研習古今算書。他學習「健於思而銳於進,凡古算之繁者、深者、變幻而莫測者,必一一究其原」。
湯璪真 數學家
湖南省湘潭縣人,字孟林,1898年2月3日出生於湘潭縣楊林鄉。後遷至寧鄉縣麻山雪花衝。幼時家貧,在湯氏宗族的支持下,得以繼續學業直至大學畢業。在湘鄉東山小學堂讀書時,曾與毛澤東同班。1913年考入長沙妙高峰中學。翌年轉入嶽雲中學。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執教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堂。1923年赴德國,先後在柏林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研究數學。1925年回國,任武昌大學教授。1927年後,先後任上海勞動大學、武漢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和廣西大學、安徽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48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代理校長。新中國成立後,繼續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並任校務委員。
廖山濤 數學家
湖南衡山人。(1920.1.4—1997.6.6) 著名數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38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學習,1942年畢業。後曾在滇池之濱西山華亭內苦讀拓撲學。1946年後,先後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0年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數學系學習,在陳省身教授的指導下下完成了博士論文《纖維叢的第二阻礙類》,獲得博士學位。1952 —1955年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和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在這段日子內,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拓撲學研究。1956年他放棄了著名數學大師 N.E.斯廷羅德(steenrod)在科研上為他安排的工作良機,毅然回到了祖國,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直至逝世。上世紀60年代初微分動力系統剛興起時,他就開始這方面的工作,相繼提出與國際上流行的辦法有所不同的「典範方程組」和「阻礙集」兩大基本理論,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國際第一流的重要成果。首先注意並研究了後來國際上熱門關注的被稱為Lyapunov指數的重要概念,證明了C』封閉引理以及某類常微系統族收縮周期軌道有限性;藉助自己建立的阻礙集理論,在C』穩定性猜測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王梓坤 中國著名數學家
人物小結: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教師節首倡者,是中國概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1929年4月30日生於湖南零陵,籍貫江西吉安。數學家。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學系副博士學位。1988年獲澳大利亞麥克裡(MacquARie)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84-1989)、數學系教授、汕頭大學教授。並為南開大學、江西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雲南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專長概率論。在隨機過程等研究中徹底解決了生滅過程的構造問題,創造了極限過渡的概率構造法。求出了生滅過程泛函的分布。最先引進多參量Ornstein-Uhlenbeck過程,並取得系統成果。研究布朗運動與位勢論的關係,求出布朗運動末離球面時間、位置、極大遊程的分布,獲得馬爾科夫過程的常返性、零一律等成立的條件。在國內最早研究隨機泛函分析,得到廣義函數空間中隨機元的極限定理。創造了多種統計預報方法及供導航之用的數學方法。
袁亞湘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
1960年1月出生於湖南省資興縣(今資興市)。袁亞湘十八歲考上湘潭大學, 四年後考上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研究生, 師從馮康教授。1982年11月起在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攻讀博士, 師從 M.J.D. POWELL 教授,1986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姆學院工作(Rutherford research fellow), 1988年回到中國在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工作,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正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99-2006),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所所長(1995-2006)和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6-2005)。曾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99-2007),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副理事長(2000-2008),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秘書長。2011年當選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現任中國運籌學會理事長。
袁亞湘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信賴域法,擬牛頓法和共軛梯度法三個方面。在信賴域法算法設計和收斂性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是開創性的,特別是對於非光滑優化信賴域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斂性定理,給出了超線性收斂的充分必要條件。他因此在198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學部研究生論文競賽唯一的一等獎,以及1985年在英國倫敦獲 首屆青年國際數值分析獎二等獎。他給出了雙球信賴域子問題的最優性條件,證明了截斷共軛梯度法的「1/2 猜想」。在擬牛頓方法的理論研究方面,他和美國科學家合作證明了一類擬牛頓方法的全局收斂性,這是非線性規划算法理論在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和學生戴彧虹合作提出的「戴--袁方法」被認為是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四個主要方法之一。他還首創性地提出了用信賴域方法和傳統的線搜索方法的結合來構造新的計算方法,開創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構造二次模型子問題的方法,提出了非擬牛頓方法。國外同行稱袁亞湘在信賴域方法領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貢獻對最優化領域是至關重要的。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6)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8)。
龍瑞麟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湖南省嶽陽縣人。(1939~1996) 1963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數學專業,同年分配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198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10月任研究員,1986年7月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從1989年起任《數學學報》常務編委、常務副主編,還擔任刊物APProx·Theory and Its Appl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等工作。1995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
他工作勤奮,學風嚴謹,成果豐碩,是一位出色的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一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4種。曾訪問法國、美國、瑞典、加拿大、日 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進行數學方面的合作研究和講學。他的研究項目「大篩法及其在調和分析中的應用」,獲中國科學院1981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他完整地解決了著名數學家L·carleson的一個猜想,受到法國數學家的讚許。在小波分析理論這一前沿領域做了不少深刻的有國際影響的工作,其專著《高維小波分析》受到好評。與程民德、鄧東皋合著《實分析》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何善堉 國際著名科學家、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數學家
(1931.2~2002.5) 1931年2月10日生於北京市,祖籍湖南道縣,是清朝嘉慶十年(1805年)殿試「探花」、朝廷一品官員何凌漢五世孫,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孿生弟弟著名書法、繪畫藝術家何紹業四世孫,民國初期軍政界著名人士、甘肅西和縣知事、書畫藝術家、學者何積祜之子。具有文明古國希臘的血統。自幼聰穎好學,強記博聞,原在北京師大附中上學,1949年暑假即提前一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
五十年代,曾協助錢學森編著《工程控制論》一書,擔任了該書的絕大部分翻譯工作。在中科院系統的科學技術大學做兼職教授,與錢學森、華羅庚等國內名家同期講課;並與著名數學家王元等切磋學術,交往甚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他名字設立了科學基金:「何善堉獎」。
何善堉主攻的學術方向是複雜系統理論和控制理論,重點是複雜系統(包括生態系統和物理系統)的建模與分析計算方法。他提出的「模型複合方法」,對多種複雜系統的建模,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和理論研究意義;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研究分析尤為實用,用這種方法可以根據少量的資料和數據,以比較直接簡明的程序化方法,構造出比較準確有用的複雜系統模型。他曾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在「六.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京津地區生態系統分析和汙染防治」中,主持完成主要子課題「京津地區生態區劃的數學方法」,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一等獎。
周向宇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5年3月生於湖南省郴州市。1985-1990年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獲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工作,1992年9月起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8年9月起任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2003年2月起擔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曾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8)、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1998)、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9)、第八屆陳省身數學獎(中國數學會)(2001)。周向宇的研究領域多復變是基礎數學的核心與前沿之一, 他在該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證明了擴充未來光管猜測,即:擴充未來光管是全純域。
許進超 教授
湖南汩羅人。1982年畢業於湘潭大學原數學系(現數學院),1984年、1989年分別於北京大學數學系、美國康乃爾大學數學系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從1997年開始,一直擔任湘潭大學計算與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現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計算數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當選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獲得2005年德國「洪堡獎」之美國資深科學家獎(原聯邦德國政府1972設立的一項獎勵,以表彰他在計算數學科研和教學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評委會的評價為:「許進超教授是世界數值數學領域中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其它許多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席南華 數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63年3月生於廣東省英德,籍貫湖南祁東。
1981年畢業於湖南懷化師範專科學校(現懷化學院)數學科,1985年、1988年先後獲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代數群與量子群領域研究。
席南華從小就對數學情有獨鍾,繼承了父親有毅力、能吃苦和執著的品性,內斂的性格也是他從事研究不可多得的優勢。高一提前參加高考只讓他考上一個師範專科學校,而不是父親意想中的中科大少年班。在一個鄉村中學教了一年書後,席南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師從著名代數學家曹錫華。
胡祖熾 教授
(1921.1.6——1986.1.12) 誕生於湖南長沙,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差分方法,計算數學與計算數學教育的研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計算數學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北京市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數學會計算數學學會長常務理事,國家教委理事,國家教委理科數學、力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兼計算數學、邏輯學編審組組長,《計算數學》編委會委員。他在20世紀50年代末出版的《計算方法》是我國最早的一本計算方法教材,這使得他享譽計算數學界與計算機科學界。胡祖熾十分重視數學在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的應用,參加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的研究。他的科研工作領域主要是氣體力學方程組的數值計算方法及相應的力學和數學分析。這些內容深刻地影響了他為計算數學專業學生編寫的幾本深入淺出、受廣大讀者歡迎的教科書。
丁夏畦 數學家
1928年5月25日生於湖南益陽。195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工作涉及偏微分方程、函數空間、數論、數理統計、調和分析及數值分析等。在偏微分方程和函數空間方面最有成就,在混合型方程、橢圓組和間斷解方面的工作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在函數空間及其嵌入定理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找出和糾正了國外有關著作中的錯誤,解決了強非線性變分問題、強非線性拋物型方程初邊值問題。建立了Ba空間理論。近年來與合作者解決了等熵氣流整體解研究的著名數學難題。曾先後獲得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一等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華羅庚數學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戴彧虹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出生於湖南省漣源市,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研究員,鍾家慶數學獎,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山裡人網站委員長。戴彧虹的專業:計算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研究方向:非線性優化。他和老師袁亞湘合作提出的「戴--袁方法」被認為是非線性共軛梯度法四個主要方法之一。
黃飛敏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1年出生,湖南祁陽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所長助理。
2003年4月至今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黃飛敏獲獎的工作是關於等溫氣體動力學(即絕熱指數為1)弱解的整體存在性研究。關於氣體動力學的研究一直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於含真空的等熵氣流(即 絕熱指數大於1),經過許多著名數學家的艱苦努力,已經得到了完全解決。這些結果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重視。例如P.L.Lions在他獲菲爾茲(Fields)獎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報告中,重點介紹了等熵氣流絕熱指數大於5/3的工作。但是對於等溫氣流, 除了非真空情形已被日本數學家 T.Nishida在1968年證明以外,幾十年來一直沒有任何進展。這是因為所有對於絕熱指數大於1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應用到絕熱指數為1的真空情形時都失效。 黃飛敏和合作者對此問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證明了含真空的等溫氣流弱解的整體存在性, 至此具有物理背景的氣體動力學(律)獲得了完全解決。該文在國際一流數學雜誌SIAM J.Math.Anal.上發表並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審稿人認為「在 -律的幾個工作(Diperna, 丁等人,Lions等人)之後,此難題依然懸而未決。顯然這裡解決的難題都曾被上述學者研究過。這個工作是一維雙曲方程組的存在性理論的一個主要進展。」
曾肯成 數學家、密碼學家
1927年12月生於湖南省漣源縣,1946年至1950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學習,1950年至1951年在中國科學院數學所進行研究工作,1952年至1953年在黑龍江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學習,1953年至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秘書處任翻譯;1956年至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做研究生;1958年至197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任教;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學教學部主任,1998年4月退休。
曾肯成教授是我國代數學和密碼學領域的著名專家,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是我國代數密碼學的創始人之一。他長期從事代數、密碼學等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
周愛輝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湖南瀏陽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計算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應用數學博士。主要從事數值數學與科學計算、遍歷理論與動力系統方面的研究。
曹道民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3年2月出生,湖南常寧人。 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湘潭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專業學習,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湘潭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86年9月中科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讀博士學位,1989年6月獲博士學位1989年7月至1996年4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到中科院應用數學所工作,任研究員。曹道民研究員主要從事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並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資助。
譚紹濱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63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人。大學本科畢業於湘潭大學, 碩士畢業於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博士畢業於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費爾茲研究所博士後。現為廈門大學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為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代數學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 2003年入選廈門市第四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2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0年福建省第五屆青年科技獎。1994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兼任《數學研究》雜誌編委。
康立山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男, 1934年1月6日出生於湖南衡山(現為衡東縣)三樟市, 1952年畢業于衡山中學(國師附中與省立十二中合併而成), 195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
1985年-1991年擔任武漢大學數學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數學教授、計算機科學理論 博士導師(1990年批准),武漢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2002年被特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院長。出版有《解數學物理問題的異步並行算法》、《區域分裂法與並行算法》、《數值解高維偏微分方程的分裂法》、《演化計算》等專著。
黃雲清 教授
1962年生,漢族,湖南澧縣人。現為湘潭大學副校長,湘潭大學「計算數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科學工程計算與數值仿真」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精品課程「數值計算方法」負責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馮康計算數學獎」得主、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獲湖南省優秀教師並立二等功、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學術兼職:教育部科技委員會數理學部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分委會委員、中國計算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數學會理事長;DCDS-S、NMTMA、《計算數學》和《高校計算數學學報》編委。
庾建設 教授 博士生導師
1961年出生,湖南省武岡縣(今武岡市)人。1977年考入邵陽師範專科學校數學科。畢業後當了兩年中學數學教師。1984年考取湖南教育學院數學專業本科生。後又被湖南大學破格錄取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破格晉升為講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作為講師,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破格申報副教授,湖南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審閱他的申報材料後,一致認為他已達到教授水平,由講師破格升為教授。此時,他才31歲。1993—1994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做訪問學者。自1990年以來,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他就解決了一些國際上著名數學家在泛函微分方程等領域提出懸而未決的10多個公開問題和猜想。50年代美國微分方程專家拉達斯教授斷言:具有積分小係數中立型方程不具有振動性。多年來,各國研究這個問題的人,在這個結論面前或者裹足不前,或者繞道而行。1991 年,他通過精心的推理論證,不但推翻了拉達斯的結論,而且建立了具有積分小係數中立型方程的定性理論。這一成果獲得國家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37歲時出任湖南大學副校長。2003年12月任廣州大學校長。
黃大富 教授
1937年5月出生,湖南澧縣城關鎮東門口人氏。曾就讀於澧縣一中,六十年代初畢業於江西師範學院數學系,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學校任教。系六十年代的講師、高校改革恢復職稱評定後國內首批評定的數學教授,曾任數學系主任。
(本文綜合了新浪網友「山野長風」整理的《湘籍數學家集錦》,特别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