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區要下功夫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
——以臺灣新竹科學園建設為例 |
新竹科技園區 圖片來源:news.chinaluxus.com
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率先創辦大學科技園,進而逐步形成全球高科技基地矽谷以來,建設高新科技園區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的普遍做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也紛紛創建了一批科技園區,如印度班加羅爾科技園、韓國大德科技園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地區緊緊抓住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在各省市範圍內逐步建設了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代表的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姚衛浩
今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採取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
而此前,中央領導先後在武漢、大連等地考察,對國內科技園區建設和今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中關村集體學習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今年上半年,筆者有機會隨團赴臺灣參觀考察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園區的建設情況。行程中實地所見臺灣新竹科學園的園區建設、管理機制、服務理念以及對臺灣經濟的推動作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竹科學園位於臺灣西北部,地跨新竹縣、市,共包括新竹、竹南、銅鑼、龍潭、新竹生醫與宜蘭6個區域。目前園區總開發面積超過1300公頃,廠商進駐數已超過400家,員工人數超過13萬人,總產值超過8000億新臺幣,為臺灣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竹科學園的建設模式與美國矽谷比較類似。但在其發展歷程中,園區也曾面臨過分倚重硬體製造、缺乏鼓勵創新和中小科技企業發展的商業文化等困惑,但在隨後的提升變革中,園區不斷加強內部建設,不斷鞏固其創新引領的地位。新竹科學園的發展經驗,無疑對我國大陸地區眾多科技園區的建設具有借鑑作用。
科技園區建設浪潮
新竹科學園是世界上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的一個成功典範。事實上,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率先創辦大學科技園,進而逐步形成全球高科技基地矽谷以來,建設高新科技園區成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的普遍做法。
美國除了矽谷之外,還有128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地帶、北卡羅來納三角研究園等。而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有劍橋科學園、蘇格蘭矽谷等;法國有索菲亞科技園;德國有慕尼黑科技園;以色列有矽溪;澳大利亞有西澳洲科技園;日本有筑波科學城、九州矽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也紛紛創建了一批科技園區,如印度班加羅爾科技園、韓國大德科技園等。
國際科技園區的發展為臺灣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鑑。上世紀70年代末,臺灣謀求經濟轉型,改變以輕工業為主的結構,開始比照美國矽谷、日本筑波等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最終選定矽谷模式建立高科技園區。
為促進新竹科學園區建設,臺灣曾花大力氣邀請一批工程師和科學家回臺灣參觀,並為他們此行提供費用,同時出臺免稅等優惠政策。扶持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大量美國回來的高科技人員開始在園區創辦公司產生效益。此外,園區還為企業提供發展資金,後期又建立了風險基金,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新竹園區與矽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和互動,使得高科技人才、高新技術及先進管理理念等要素在園區間自由交流與集聚。
新竹好經驗
如今,新竹科學園區在塑造臺灣高品質的研發、生產、工作、生活、休閒的氛圍中,不斷以優質的環境、人性化的管理、高效的服務、良好的園區文化,繼續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高科技技術會聚於此,為推動臺灣科技產業升級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園區的規劃與建設始終堅持社區化、公園化的發展理念。政府將新竹科學園區建設成為一個自給自足、自我配套的小型社區,大體上劃分為工業區、住宅區以及休閒娛樂區。工業區內有園區自建的標準廠房、廠商自建廠房。此外,銀行、郵局、醫院、物流等綜合服務機構也都位於區內。住宅區解決園區從業人員的居住,同時配套餐飲、娛樂、購物、休閒等生活基礎設施。
多個高水平的研究機構駐於園區內,包括納米元器件實驗室、太空中心、高速網絡與計算中心、晶片設計中心以及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等。這些研究單位與園區廠商密切合作,共同進行產業發展相關研究。另外,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華大學、新竹教育大學等多個高校均聚集於此,為園區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力資源,並協助廠商解決技術難題。
園區管理局作為園區主要行政中心,提供園區廠商單一窗口行政服務,服務項目包括培訓、投資服務、工商服務、工程建設、景觀管理、資訊網絡、公共福利、醫療保健、倉儲服務、環境保護、消防救災以及安全防護。一條龍式的單一窗口服務方式,大大簡化了企業辦事流程,有力提升了行政效能,改善了園區服務水平,為園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思考與借鑑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地區也緊緊抓住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積極學習借鑑世界發達國家與地區關於科技園區建設和管理的先進經驗,在各省市範圍內逐步建設了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代表的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實踐證明,高新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105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建立高新技術企業4萬餘家,創造了400多萬個就業崗位。
總結先進科技園區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經驗,國內科技園區還要在創新要素聚集和創新氛圍營造等方面下大功夫。
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繫。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鎮,是科技人才培養的搖籃。科研機構了解科學研究的前沿,掌握世界範圍內新技術研發的進展。加強與這些科研機構的聯繫,有利於科學園區吸引高新技術在園區的落地,進而推動高科技企業的創建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並在技術服務、技術諮詢、信息溝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的科技支撐。
完善高新技術的轉移轉化機制。高新技術在科技園區的轉移轉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需要中介機構、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法律機構、包括園區管委會在內的政府管理部門等多單位的集成工作。園區要努力建設開放性的綜合類專業服務平臺,逐步完善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機制,不斷推動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各種資源要素的聚集和優化配置,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
提升科技園區的管理能力與服務水平。科技園區要努力為區內企業、研發機構及居住者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不僅包括提供水、電、氣、暖、交通、住宿、醫療、教育、網絡、購物、娛樂、休閒等生活居住基本條件,還包括為駐區單位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一站式行政服務,簡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水平。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園區要為企業提供稅收、金融、保險、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以利於企業擴大生產和經營,進而推進園區的良性發展。
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過程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新技術難度越大,成功的風險就越高。因此,園區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不斷開展技術前沿探索與創新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勉勵企業寬容失敗,理解失敗,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進而取得新的成功。這種文化的營造,對於園區發展乃至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姚衛浩,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常務副部長。
《中國科學報》 (2013-12-16 第8版 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