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夠以如今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位居世界第三,與我們祖先的拓土開疆有著直接關係。華夏文明發源的中原地區,大致範圍僅有以河南為中心及其周邊的部分地區,在此範圍之外的往往被統稱為「蠻夷」。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等華夏邊緣地帶的諸侯國雖然有拓土開疆的勢頭,但發展重心始終是向著中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才開始了首次大規模的版圖擴張:「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這裡的「百越之地」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一帶,還包括越南的北部地區。也就是說,早在秦朝時期,兩廣地區就已經是中國版圖上的一部分。為何越南有學者認為「如果廣東廣西沒失守,越南現在會非常強盛」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公元前219年,秦將屠睢、趙佗二人率領50萬大軍南下,經過幾年的持續作戰,控制了兩廣的絕大部分地區。後來「祖龍死而地分」,中原大亂之後,已經是這支南徵秦軍最高統帥的趙佗下令封鎖與中原的聯繫,開始了他裂土稱王的第一步。
為了確保自己的計劃成功,趙佗派人刺殺了兩廣地區所有不會支持自己的秦朝官員,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心腹。公元前206年,也就是秦朝滅亡的同一年,趙佗正式起兵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裡的南越國,並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建立於嶺南地區的割據政權,其全盛時的統治範圍包括今天的廣東、海南以及香港澳門的全部地區、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中部、北部地區。從地理範圍來看,越南學者的錯誤觀點顯然是基於南越國而言的。
按照這一觀點,廣東、廣西是怎麼「失守」的呢?漢朝建立後,南越國向漢朝稱臣,成為了漢朝的一個藩屬國。但是南越王和漢初分封的燕王、楚王、九江王等異姓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內地的異姓王還難以控制。但是整個「文景之治」時期,漢朝都沒有對南越國動武,雙方也在名義上的宗藩關係下相安無事。但是漢武帝即位後一切都變了,曾經讓漢朝被迫和親的匈奴被打敗了,河西走廊被打通後西域也併入了漢朝版圖,朝鮮半島中北部也被設置了「漢四郡」,割據南方的南越國怎麼可能獨善其身?
公元前112年的秋天,漢武帝開始了統一嶺南的戰爭,曾經讓趙佗引以為傲的地勢天險,在漢軍的兵鋒下如摧枯拉朽一般。出兵第二年的冬天,兵分兩路的漢軍在南越國的王都番禺會師,準備逃亡出海的南越王趙建德也被捕獲。至此,享國93年的南越國滅亡,漢朝的版圖終於統一。不可否認,南越國是建立在百越先民的故土之上的,然而南越國這個政權卻是由華夏先民建立的。開國君主趙佗是今河北石家莊人,和他一同南下的50萬秦軍也都是中原人。
除了越人的先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越南和南越再無半點關係,誠然二者名字非常相似。當年漢武帝統一嶺南後,在今天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南越故土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區一直都是中國領土。直到中國進入五代亂世,當時叫做「安南」的越南才首次脫離了中國的版圖。公元968年越南丁朝的建立,才被看作是正式脫離中國而獨立。但獨立之後的越南也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而存在,並且宗藩關係一直延續到了近代。
1802年,阮福映獲得了法國的支持,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阮朝建立後的第二年,阮福映上書嘉慶帝,請求將「南越」賜給他做國號。但是嘉慶帝也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個南越國,如果同意他們再次使用這個國號,以後指不定會鬧出什麼么蛾子。於是嘉慶帝靈機一動,將「南越」二字顛倒順序賜國號「越南」,同時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永樂至宣德時期,越南的中北部地區再一次成為了中國的直屬領土,只不過時間較短。
可以說現在的越南,在歷史上中北部地區也曾長期屬於中國領土,如果越南學者一廂情願感慨兩廣「失守」,是不是我們也可以感慨對越南中北部的「失守」呢?越南學者的這一錯誤觀點來源於成書於19世紀50年代的《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此書編成後當時阮朝的君主就對秦漢時的南越國感慨不已。連越南國內的普通民眾,也陷入了這一誤區。畢竟當年河北人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壓根就跟越南沒關係。與其一味地沉浸在歷史的幻想裡,倒不如認清現實腳踏實地的為未來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