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祖國的邊境,感受到的不僅是山高水急,更有說不盡的奇特景觀。在我們遠徵途中,始終和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觀親密接觸著。從遭遇塌方的「史迪威」公路撤回後,我們穿越中國最年輕的火山群,翻越被喻為地球上的「諾亞方舟」的高黎貢山。
最年輕火山上看到「明清」民居
我們「雪花啤酒」遠徵國境線的隊伍從塌方了的「史迪威」公路後撤之後,向著「史迪威」公路中國段的終點雲南省騰衝縣進發。在那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火山最密集、也是最年輕的火山群。
說起火山,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中國東北長白山的天池,但是在中國的西南邊陲,由於喜馬拉雅強烈的造山運動,分布了中國最年輕的火山群,它們最後一次噴發的時間距今平均只有5萬年。我們在前往騰衝火山群的路上,看見的山明顯不同於我們此前路上見到的,全部是沒有了「腦袋」的平頂,大大小小50多座,都是火山爆發後留下的火山口。
中科院地質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章銘陶先生告訴我們,騰衝火山群噴發的熔巖屬於中度粘稠,因此有著較好的流動性,這些火山噴發後,在騰衝縣周圍形成了平均200米厚的熔巖堆積,也給這裡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完全建在一座火山上的著名古城——和順。除了沿著火山熔巖流淌的巨大陡坡依地勢而建,和順古城的所有建築布局、建築形勢和皖南的民居非常類似,城外居然是稻田連片,荷花掩映,流水潺潺。在雲南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突然看到一個完全是中國漢族明清風格的古城,讓我這個安徽的來客感到一種熟悉的味道。
後來經過專家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中緬邊境盛產翡翠,但是早期少數民族居民並不做玉石生意,是漢族人從內地跋涉到邊境從事玉石貿易,漸漸聚集一起,築宅建城,最後形成了明清風格的古城。
穿越地球上的「諾亞方舟」
結束騰衝的旅程,我們開始翻越海拔3374米的高黎貢山,這也是我們遠徵途中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高山。雖然比起我們以後將要翻越的高山,高黎貢山只是「小弟弟」。高黎貢山因其特殊的地史與生態環境,使它成為冰河時期動植物的「避難所」,至今這裡仍保存著眾多瀕危的物種。而自元、明以來,大量的中原漢族人沿著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湧入高黎貢山,今天這些從中原遷徙而來的漢人後代們,仍固守著許多漢文化與傳統。《聖經》裡說,人類與動物最終靠「諾亞方舟」逃脫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對於曾經歷過過度工業化的許多地球上的生物和人類文化來說,高黎貢山被比喻為「諾亞方舟」。
高黎貢山這座中國最西邊的橫斷山脈一面享受著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另一面又被青藏高原擋住了寒流,再加上它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位置,一座山脈就聚集了從南亞熱帶到寒溫所有的物種資源,如果同中國東部低海拔地區比較,它的物種資源相當於跨越了中國南寧到東北幾乎全境的物種。
在高黎貢山裡不僅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眉長臂猿、喜馬拉雅羚牛,更是世界所有杜鵑花種的發源地,有的杜鵑花甚至分化為喬木,長成罕見的杜鵑樹,目前最大的一株一季花多達4萬朵。可惜我們來的不是季節,我們只能在繁花似錦的想像中,翻越一個個山峰,欣賞著車窗外從闊葉林、到落葉林再到針葉林不斷變化的景色。
就在我們感慨大自然奇異的造化時,我們已經成功翻越了這座高山,沒有任何人有一絲高原反應。我們遠徵的第一條大江怒江也在這時悄然呈現在我們眼前。溯江而上,我們下一個目的地是六庫。(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