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博興 竇 勇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 以下簡稱「方案」),這標誌著我國推動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的樞紐,海南要彎道超車率先高水平地建成自貿港,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以海南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和短板為導向,構建起與海南產業體系發展相適應的金融體系,通過產業、金融資本的融合來突破瓶頸制約,以產融結合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對於海南自貿港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融結合是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客觀需要
十九大以後,我國不斷加大金融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脫虛向實」的產融結合創新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推動我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手段,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海南自貿港建設,實現產融結合尤為重要,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彌補金融短板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吸取歷史教訓,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客觀來看,大量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既可以促進生產性資本的積累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但也有可能過度偏重金融資產積累,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導致金融化、虛擬化和泡沫化。回顧海南建省、辦特區以及建設國際旅遊島的發展歷史,幾度沉浮,發展不如人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資源沒有被有效引導到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上去。海南經濟規模不大,產業有限,短時間內湧入的大量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炒地、炒樓花,房地產泡沫迅速擴大。數據表明,從1991 年到1993年,海南平均房價從每平方米1400元漲到了7500元,地價從每畝十幾萬元漲到了六百多萬元。1993年國務院宏觀調控措施出臺後,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留下了大量爛尾樓,海南的發展戰略被打亂。
二是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海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08.9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0.3‥20.7‥59。總體來看,海南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較大,二產比重有待提高。具體來說,海南農業主要還停留在鮮活農產品交易的初級階段,附加值不高;製造業發展起點低、基礎差、規模小、配套不全,缺乏知名企業和品牌;作為發展重點的旅遊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品牌的塑造、國際化發展等都有待提高。特別是房地產「一業獨大」,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佔比多年超過50.0%。2019年,海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實施限購政策後,房地產依賴症才得以改觀。產融結合能夠有效解決當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需求和痛點,不僅能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更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2016年,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用好和創新金融工具,服務好實體經濟和工業增效升級」。
三是補齊短板,推動金融業跨越式發展。海南曾經是我國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多項金融業務創新開一時風氣之先,如率先實現現匯管理,實行結售匯留成等。但也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泡沫的衝擊,出現了新中國唯一倒閉的銀行——海南發展銀行。近年來,海南金融業保持了快速發展,但還有不少問題。金融產業總體規模不大,2019年海南金融業增加值392.23億元,佔GDP 總額比重為7.39%。金融市場化程度不高,以間接融資為主,企業融資成本較高。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業,基金、信託等金融中介公司較少。與香港、上海等城市相比,金融創新能力差距較大,對新產業、新模式的金融支持不足。此次借力自貿港建設,以產融結合帶動金融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旅遊+金融」
旅遊業可以說是海南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早在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就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提出,「推動海南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是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海南的具體體現」。《方案》再次強調了國際旅遊消費中心這一戰略定位。海南的旅遊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但還有不少問題,「旅遊+金融」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旅遊業「輕資產」的特點,決定了眾多中小旅遊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旅遊產業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優化海南旅遊產業投資基金的運作模式,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本進入海南旅遊產業,提升旅遊產業的競爭力和綜合發展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抵押方式,對旅行社等流動資金佔用較大,但缺少合格抵押品的旅遊企業提供應收帳款質押和信用類信貸產品。支持符合要求的旅遊企業拓展股權、債權融資,推動旅遊企業的併購重組和旅遊上市企業引進,加強旅遊產業資源整合和旅遊企業的併購重組,打造多渠道、多層次的旅遊產業融資體系。海南旅遊業國際化水平不高,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314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142萬人次,僅佔1.7%。為此,大力支持旅遊外匯金融產品創新,為跨境遊客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個性化、便利化的特色消費信貸服務。
「高新技術+金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競爭新優勢,是海南自貿港產業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實施「高新技術+金融」,不僅是推動自貿港建設,更是發揮自貿港的先行先試作用,為全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索一條新路。對於產業發展,要鼓勵金融機構深度參與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數字貿易等信息產業產學研聯盟和產業發展基金建設。加強對生態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等先進位造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升級的中長期金融支持,加大對重大項目、重大技術推廣和重大裝備應用的融資支持。對於科技創新,要支持自貿港內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與外部創投機構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對於園區建設,以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深海科技城等為重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在園區內設立科技支行,支持金融機構在園區開展智慧財產權投融資服務,允許園區內符合條件的國有創投企業建立跟投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開發建設主體上市融資。
「現代服務業+金融」
一是「健康+金融」。依託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 加大金融對健康醫療、養老養生等健康產業的支持。政府牽頭成立大健康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海南大健康產業優勢領域和優質項目。支持自貿港內大健康企業通過新三板、科創板掛牌上市、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股權債權融資形式,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進一步完善醫療健康、養老養生有關保險服務。儘快推出適度普惠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長期護理商業保險,以及與老年護理服務相關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帶動養老護理以及健康養老輔具等產業發展。探索建立與國際商業保險付費體系相銜接的商業性醫療保險服務,支持保險業金融機構與境外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產品。高水平建設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支持國內外金融機構入駐,以貸款、債券承銷等多種形式支持園區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圍繞園區大健康產業鏈提供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
二是「物流+金融」。著眼於提高自貿港全球供應鏈服務管理能力,加大金融對物流產業的支持。針對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轉口貿易、大宗商品貿易、進口商品展銷、流通加工、貨櫃拆拼箱等業務,提供相應的融資服務,拓展航運服務產業鏈,打造國際航運樞紐。
三是以產促融,提升金融業發展水平。以三大產業為重點的海南自貿港產業體系的發展將會擴大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疊加金融領域的開放和創新,將支撐金融業高速增長。《方案》提出要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以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為例,能夠整合國內外煤炭、油品、電力等能源需求,形成需求導向的穩定的交易市場,為國內外企業提供現貨交割、價格結算、套期保值等服務。並且,通過設立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品種,能夠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我國對大宗商品定價的話語權。
四是「海洋+金融」。貫徹國家戰略,服務海洋經濟發展。支持金融機構更新理念,創設專門的海洋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海洋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海洋物流、海洋旅遊、海洋信息服務、海洋工程諮詢、涉海商務等產業。
五是發展綠色金融,服務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生態環境是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使海南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要有針對性地開發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業務,有力支持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3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