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故鄉之醫巫閭山

2020-10-19 老苞米的書屋
 
​   圖為醫巫閭山風景區的大門。
   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北鎮市西北5公裡處,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今稱閭山。
   文獻記載,醫巫閭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國「五嶽五鎮」中最北的鎮山之一。《全遼志》記載:「山以醫巫閭山為靈秀之最」,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
   閭山有名峰52座,以其氣勢不凡的雄峰奇石稱譽海內,名冠東北。
​ 
 
​   閭山風景區大門旁的製作精美的立體遊覽圖。將景區內的景點用微縮建築模型在巨型山石上一一展示。
 
 ​
   遊覽圖局部,中部的那座建築是圓通殿。
 
 
   造型獨特的景區入口
   自隋開始,閭山便成為「北鎮」的「五大鎮山」之一,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的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
 
 
​   風景區入口的大道上,兩側矗立著清代帝王的塑像。
   據史料記載,最早到閭山祭祀的帝王是隋煬帝,此後還有唐太宗等。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五帝先後十幾次來閭山祭祀攬勝。特別是乾隆皇帝,四次來北鎮,三登閭山,吟詩作賦,留下了一些詩文。
 
 
​    閭山石獅
   這隻石獅原為明代鎮守遼東總兵李成梁在北鎮駐守期間總兵府門前的守門石獅。
​ 
 
​   乾隆皇帝題寫的「醫巫閭山」四字。
 
 
​  這條上山的路已經很古老了。它是一條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堆砌成的山路,歷代帝王來此祭祀,走的就是這條路。
   這條路雖然不是很陡,但是走起來也不是很舒服,凸凹不平,感覺很是硌腳。
 
 

​   
​    在這條山路上,時不時就會看到這樣的凹槽,多數是方形的,也有圓形的。
 
 
​   歷史留下的印痕。
   記得在電視上看過一部介紹醫巫閭山的紀錄片,裡面有關於這些凹槽的介紹。
   大概的意思是,歷代帝王進山祈福、狩獵、祭山時,命人特意開鑿的,用以安插拴馬樁和防護欄。
 
 
​    財神廟。
   這樣的場所差不多在所有景點都存在,遊人見怪不怪,多數人將其忽略不計了。
​ 
 
​   十月初的閭山,依然滿眼蔥翠。
​ 
 
​    上山途中,路旁見一摩崖石刻,上書「從善如登」四字,署名為覺羅慶齡。
   附近有說明:「從善如登」為清朝愛新覺羅·慶齡於清乾隆34年至36年任廣寧知縣時親筆所題,當時廣寧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慶齡縣令憂民疾苦,費盡周折幫助百姓渡過難關,有感而題,鼓勵後人不畏艱險,多做善事。
 
 
​   附近還有一石刻,「善行無礙」,不知題字者何人,也是勸人行善的。
 ​


​    醫巫閭山以寺院為中心形成了十大區景:即大石棚、聖水盆、觀音閣、白雲觀、遼代蕭太后蠟像館、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讀書堂、玉泉寺、藥王廟、祖峰長城及千米索道。因山路崎嶇,我又體力不佳,勉強走了個大半,也算不錯了。
   這個有護山佛造像的地方,便是閭山十景的第一景——大石棚。
 
 
​   大石棚,又叫道隱谷,是閭山最有名的名勝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出來的奇蹟。
   石棚長45米,上寬20米,下寬10米高寬20米。
​ 
 
​   大石棚旁邊的峭壁上,有石刻,上書「醫閭佳勝」四字,系明代學者張邦土所書。
​​
 
 
​   這個天然形成的石棚裡面很寬敞,可容納五六百人。
   經地質學家考證,石棚原是斷層巖體,雨水經過表層巖石的罅隙流進斷層的第二、三、四個巖面,加之冬季流水成冰時的鼓脹。使裡巖的層體斷裂碎落,奇蹟般地造成了上層巖石覆蓋的洞穴景觀。
   這段話說得很拗口,我是從別的地方抄來的(不好意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
   大石棚懸崖頂端的石縫中,有一股天然泉水。泉水順著大石棚石壁滴流而下,從前簷落到一個石雕盆裡,叮咚作響,冬夏不止。一到雨季,滴水變成流瀑,凌空抖落,蔚為壯觀。
   乾隆皇帝遊醫巫閭山,見此奇景,改名為「聖水盆」。
 
 
​   圖為承接甘泉的「聖水盆」。
   聖水盆在大石棚的棚簷下部,高1.5米,直徑一米。原物早已遺失,現存的這個石盆系後人所雕琢。
   據《金史》記載,聖水盆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金兲輔七年(1123年)破遼兵獲勝,奪取五州,得奇石置於此處,以為紀念。
​ 
 ​

    在當地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是很久以前,有一個金馬駒馱來一個石盆,放在了這兒。有一年,久旱無雨,百姓都快渴死了。一個上山打柴的青年發現了這個石盆,無意中將一滴水落入石盆。頃刻間,石盆內漲滿了一盆清水。青年喝了一口,這水甘甜可口,頓覺精神倍增。他下山叫來鄉親,大家從石盆裡取水,再也不愁無水吃了。當地的一個貪官知道了這件事,派來兵丁來取石盆,想據為己有。兵丁們用盡力氣也抬不走石盆,那石盆就像生根了一樣,紋絲不動。貪官無奈,只好帶著兵丁灰溜溜地走了。
   傳說都是美好的。結局也是一樣的,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便是貪心者遭到報應。
​ 
 
​   大石棚旁邊的石壁上有摩崖石刻。讓人看了感覺很舒服,很養眼。
 
 

​   明代萬曆年間留下的文字。內容應該與當今有人在景區刻畫「到此一遊」的意思差不多。
 
 
​  石棚內的璧上也有摩崖石刻,年代不詳。內容多為善男信女稱頌神仙的吉祥語。
 
 
​   石棚內有兩處神佛的廟堂,一處為佛家寺廟,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塑像。
   圖片上的這一處供奉的是胡三太爺和胡三太奶。這二位在中國民間,尤其是鄉村,是不可小覷的神仙。
 
 ​
   看這位先生的表情,分明是被大石棚的壯觀景象驚呆了。

 
 
​   令這位遊客錯愕的,應該是這番景色。透過水簾看青山翠谷。

 
 
​   或許是這凌空而降的白玉珠簾。圖片上看倒是平淡無奇,如果身臨其境,景象真的壯觀。
​ 
 
​   這四個字也是明代學者張邦土所題,「遊目天表」的大意應該是放眼天外吧。
 
 
   離開大石棚,途中見到幾座僧人圓寂塔。
   看了一下碑文,知道這塊碑是乾隆甲戌年立的,相當於公元1754年。
 
 
   繼續攀爬,遇到一段比較崎嶇的山路,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通過。好在此時除了我和弟弟,沒有其他的遊人,攀登還算順利。我呢,還能有機會拍幾張照片。後來得知,這段路被稱為「閭山第一險」。
 
 
​  在這段路上,還是挺有趣味的,不但有奇石,還有摩崖石刻。古人題字,佛家造像,一個都不少。
 
 
​    因為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幾尊造像已經面目不清了。
 
 

​    這兒有幾處題字,保存狀況良好,尤其是塗上顏色之後,讓人感到有幾分驚豔。
 
 ​
   「北鎮名山」四字系明代嘉靖年間狀元龔用卿所書,字體端莊,雄渾有力。
   龔用卿,字明治,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等職。嘉靖十五年奉詔出使朝鮮,歸國時婉拒朝鮮國所送貴重禮品,回國復命。上疏三事,皆被採納,擢南京國子監祭酒,申飭監規。
   右邊的「瞻憶皇都」,系明代嘉靖年間遼東總兵馬永所書。

​    通過那段崎嶇狹窄且凸凹不平的山路,便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地,讓人的心情豁然開朗。
 
 
​    這個開闊地很像是一個經過人工建造的廣場,面積差不多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這兒有幾處景觀,老爺閣、望海寺、風井和萬年松。
   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那棵鶴立雞群的萬年松。
 
 
​    據介紹,這棵萬年松高20米,幹粗5米。我的理解所謂的「幹粗」應該不是樹的直徑,而是它的「腰圍」。
   大概是太喜歡這棵松樹了,我在不同角度給它拍了一張又一張。
 
 
​   萬年松下有文字說明,說是此樹系遼太子耶律倍和愛妃高云云親手所植,見證了這二位堅貞不渝的愛情。
   乾隆皇帝巡遊至此,見萬年松冠蓋如雲,封其為「雲巢松」。
   耶律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公元916年被立為太子。
   高云云,又稱高美人,漢人,耶律倍的愛妾。關於這兩位的愛情故事,算得上悽美哀婉了。
 
 
    萬年松旁,有一處古井,名曰「風井」。據說,遊人把手放在井口,會感到有風從井下向上吹來。
   我之所以總愛說據說這兩字,皆是因為我未曾體驗或是從別人那裡得知。
 
 
​    站在萬年松附近,也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
   畫面中的奇石,應該是呂公巖。
   呂公,八仙中的呂洞賓,傳說曾雲遊至此。
   這兒山勢險峻,遊人攀爬時,大多是手腳並用。
 
 
​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那個站在高處拍照的女子,實在是膽子太大了,如果她的腳一滑,後果不堪設想。
   我在遠處看著,都有些心驚膽戰。
 
 
​   圖為耶律楚材讀書堂的入口處。
   在有萬年松的廣場歇息了一會兒,便繼續前進,攀登了長長的一段階梯,便到了耶律楚材的讀書堂。
   遺憾的是,由於頭一天忘記了充電,相機已經沒電了。懊喪之餘,只好掏出手機救急。結果發現,手機的電量也沒幾格了。
   耶律楚材,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元代開國大臣,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十幾歲時,楚才曾回祖籍閭山讀書數年,後成為元太祖的肱骨大臣。深得成吉思汗信任。
​   楚材寫過多首與閭山有關的詩:「十載殘軀遊瀚海,積年歸夢繞閭山。」「閭山舊隱天涯遠,夢裡思歸夢亦難。」「何時致政閭山去。三徑依然松菊寒。」
 
 
​    這個炮樓似的建築,名為望海寺。
   因相機停工,拍攝興趣大減,致使一些景色漏拍。望海寺峰頂的瞭望臺,原來是遼代的耶律倍修建的,原建築不知所終,現在的這座是1993年恢復重建的。
 
 
​    遠看望海寺,造型獨特,雄奇峻秀。既像長城的烽火臺,又像西方的古城堡。
 
 
​   非常巧,就在這個帖子弄完沒幾天,在網上發現一張望海寺的老照片。據推斷,這張照片應該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初。
   現在補上這張老照片,可以一睹望海寺舊日的風採。
 
 
​  峭壁上的石刻,作者依然是那個題寫「從善如登」的慶齡縣令。
 
 ​
    摩崖石刻「閭山第一石」。作者馬永。
    馬永,一位愛寫字的明代武將。 
 
 
​    摩崖「壁立萬仞」, 「閭山第一石」,刻在白雲觀的孤峰石壁上,作者為明代遼東總兵官右都督馬永。
白雲關憑藉之巖體為一突兀高起之花崗巖巨石,孤峻凌霄,陡峭壁平,是摩崖最佳的石面。
   馬永在嘉靖戊戌年五月(1538年)率府僚來閭山考察遊覽。登關遠眺,川原丘壑盡在腳下,白雲樹杪都歸眼底,雖對孤峰發出「壁立萬仞」之讚嘆,刻於峰石之上,引發人們觀山問景。字大盈尺,柳書風骨,邊款為「嘉靖戊戌五月初六日總兵官大都督馬永書」十八個小字,亦嚴肅認真,筆筆有神。
   睹字見人,古良將的耿耿心地,見於毫端,今人每每瞻讀,仿佛呼吸到古賢之高風,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閭山第一石」,峻險之奇,造型之絕,承舉古城堡之偉壯,臨睹危石感人肺腑之強勁,實為閭山峰石之最。馬永禮讚之語,貼切無虛,亦為千千萬萬醫閭遊人所響應。
   馬永作為一代名將,守邊衛國,呼白雲關峰石為「閭山第一石」,後人讀史認人,馬永當時守衛「幽州重鎮」廣寧,關係國家安危,是否可稱為「邊關第一人」?

   以上文字均摘錄於網絡。
 
 
​    這就是白雲關。古代的邊關將士,登高瞭望,枕戈待旦,在這兒守護國土安寧。
 
 
​   白雲關上有一蕭太后蠟像館,裡面有蕭燕燕、耶律賢等人的蠟像,還有簡短文字介紹了女政治家、遼朝皇后蕭綽的生平事跡。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裡氏,拔裡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后。
   耶律賢(948982年),遼世宗次子,中國的第五位皇帝。969年,遼穆宗被侍從殺死,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在位14年,廟號景宗。
 
 
​   蕭燕燕的蠟像。手機拍照效果不甚理想,胡亂拍幾張意思一下吧。
   蕭太后在歷史上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後世評論兩極分化。讚美者說:「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抨擊者稱:「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
   蕭太后身後還有個男人,叫韓德讓。關於韓德讓和蕭燕燕的故事,有很多傳說。
   蕭綽少年曾許配韓德讓,還未來得及結婚,就被景宗選為妃子。景宗死後,蕭綽看中了韓德讓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於是決定改嫁韓德讓。這在當時契丹族的風俗中是允許的。蕭綽私自向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於你,願諧舊好。當國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此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斷出入於蕭綽的帳幕之中,出外遊獵和處理政務,兩個同案而食,並排而坐,同帳而臥,過著夫妻生活。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蕭曾派人縊殺韓德讓之妻,併入居韓德讓帳中,兩人形影不離,儼若伉儷,其住處常有衛兵千人、膳夫及蕃漢官員等,國家大事皆兩人參決。
 
 
​  遊閭山,看的就是山。閭山不愧為東北名山,山勢姿態萬千,奇峰怪石,目不暇給。身臨其境,讓人情不自禁地慨嘆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
   放棄手機,利用相機僅存的一點兒電量,拍了幾幅照片。
 
 
​  此次去閭山,因體力不濟的原因,尤其是下山時不慎跌了一交,心有餘悸,一些非常想去的景點,只好捨棄了。比如位於望海峰附近的龍崗遼墓,那兒有遼景宗與蕭太后的合葬墓。想去,卻因體力不支,加之身上有數處摔傷,只好忍痛割愛了。
 
 
​    相傳,在上古時代,舜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朝時,閭山被封為五嶽五鎮之一。
隋代時封天下「四大鎮山」,形成了五嶽之外的五大鎮山。即東鎮山沂山(山東),西鎮吳山(陝西),中鎮霍山(山西),南鎮會稽山(浙江),北鎮醫巫閭山(遼寧)。
 
 

   歸來時拍的照片。試劍石,有何典故,不詳。
​ 
 
​   千百年來,有許多歷史名人與閭山有過交集,如蕭燕燕、韓德讓、耶律楚材、張三丰、李成梁、年羹堯等。這些在歷史的天空熠熠閃光的人物,為閭山增加了許多魅力。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相關焦點

  • 別有洞天之五『北鎮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今簡稱閭山,地處遼寧省錦州市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山,即祭祖之地,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山海經》載黃帝的孫子顓頊葬於「附禺之山」,可能就是醫巫閭山。
  • 遼寧著名的山是千山還是鳳凰山,醫巫閭山?
    鞍山市之千山之行,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具體位置在鳳城市郊外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今簡稱閭山,地錦州市北鎮西,義縣東。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山,即祭祖之地,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
  • 2020想去中國錦州旅遊的景點:醫巫閭山,蕭軍紀念館,奉國寺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今簡稱閭山,是陰山山脈餘脈。文獻記載,醫巫閭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全國「五嶽五鎮」十大名山之一。《全遼志》載:「山以醫巫閭為靈秀之最」,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
  • 北鎮醫巫閭山的山林深處藏一古剎——大朝陽寺
    在清朝,乾隆帝在春季到醫巫閭山祭祀的時候,看到漫山遍野的梨花,香氣四溢,於是為這奇觀命名為「香雪海」。其實北鎮還有一個隱藏於山林之間有的信仰大朝陽寺,只是你不來,會很難發現它的存在。也正是這般神秘的存在,讓信仰他的香客更不遠千裡前來朝拜。沿著梨花古道,聞著清新的梨花香,讓人心曠神怡。古牆上的爬山虎的腳已經在強有力的抓住牆面,披上綠色的外套。這是一條平坦的綠蔭大道。
  • 春光中的中國之遼寧錦州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這個名字,聽起來怪怪的,不像我們之前聽的五嶽之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這麼好記。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山,即祭祖之地,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
  • 湘中閭山巫儺
    《海遊記》原文記載:自天地開闢之後,人民安居樂業,主要以儒、釋、道、巫四教傳於天下。儒教出自孔聖人,居於人間,以孝悌忠信行教;釋教出自世尊,居於西境,以持齋行教。道教出自老子,居於鍾南,以修煉行教;巫教出自九郎,居於閭山,以法行教。
  • 古代五大鎮山之一醫巫閭山名字的由來
    這兩方碑刻的內容,透射出關於北方民族鮮卑、契丹信仰習俗的衍化,北方民族與醫巫閭山的關係,以及醫巫閭山山名的來歷等一系列的歷史線索。      碑文說到建窟的位置:「於□方之右沃黎之西建造私窟□。」這個地方從語音和方位上可以判斷,就是醫巫閭山。雄奇的醫巫閭山,歷來是宜於築城置戍的要害之地,至今在一些山峰還這殘存著許許多多被稱為「石頭城」的軍事戍營建築。   「醫巫閭」一稱肇自先秦。《周禮職方氏》記:「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爾雅釋地》記:「東方之美者,有醫巫閭之、、琪焉。」
  • 從義縣到北鎮,穿過閭山走一走
    義縣媳婦、行走義縣 醫巫閭山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滿語意為翠綠的山,今稱閭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歷史文化和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而享譽國內外,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 風景名勝,遼寧悠久大家,閭山觀音閣風景區
    大家好,給大家推薦遼寧悠久大家,閭山觀音閣風景區。閭山大觀音閣,簡稱大閣,位於醫巫閭山北部景區的東側,距北鎮古城6公裡,始建於遼代,明初稱清安寺,後改稱觀音閣。清鹹豐年間,為了區別於白雲關上的觀音閣,遂改稱大觀音閣,俗名大閣。
  • 五大鎮山之一,歷代皇帝都要來參拜它,東北三大名山之首你來過嗎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楊堅等皇帝,張三丰,耶律楚材,年羹堯等歷史名人,都曾來此參拜祭祀,它就是醫巫閭山。醫巫閭山又被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醫巫閭山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北鎮。醫巫閭山的歷史悠久,醫巫閭山名字的由來由於太過古老已不可考據,但可能是與古老的醫和巫文化有關。
  • 閭山保護區鳥類名錄喜添新丁
    從錦州市林業草原保護中心傳來好消息:近日,在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的河窪水庫監測到60餘只紅頭潛鴨和鳳頭潛鴨。這兩種野鴨成為閭山保護區鳥類名錄中的新成員。近日,市林業草原保護中心醫巫閭山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閭山保護區毗鄰的河窪水庫進行監測時,發現遷徙野鴨停歇覓食,經觀察,數量在65隻左右。拍照後,經省鳥站專家對野鴨種類進行鑑定,大部分為紅頭潛鴨,有5隻為鳳頭潛鴨。
  • 這座山是東北的名山之首,比長白山歷史久遠,你知道是哪座山嗎
    這座山是東北的名山之首,比長白山歷史久遠,你知道是哪座山嗎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步提升,國人的錢包也越來越鼓,日子過得越來愈富裕。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精神食糧自然也想得到進一步的滿足。中國的名山大川遍布大江南北,歷史上有十大名山之說,可惜的是,東北地區沒有名山入選十大之內。東北最出名的山就是長白山了,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它卻不是東北名山之首。告訴你吧,不管你信不信,東北第一名山就是醫巫閭山,你聽說過這座山嗎?醫巫閭山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和千山和長白山被譽為東北三大名山。
  • 研學「直播」北鎮行,以遼醫之情,守千年古城
    2020年8月16日,遼寧中醫藥大學聯合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文化旅遊義務宣講團走進醫巫閭山大觀音閣景區。雖值盛夏,閭山卻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石棚飛瀑,深谷溪流。北鎮市文化旅遊宣講團董明團長(原醫巫閭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旅遊局局長)在線上帶領我們遊覽醫巫閭山風景,講解其歷史與文化
  • 咱北鎮醫巫閭山這一片都有哪些山野菜?你都認識嗎?
    展示北鎮旅遊資源  推介北鎮歷史文化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北鎮旅遊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遼寧省西部閭山地區的山野菜可根據植物種類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分為7種類型,具體情況如下:  蕈菌類:指食用的對象是寄生在樹上或生長在地上的大型真菌(俗稱蘑菇類),主要代表種類有橙蓋鵝膏菌、蜜環菌、墨汁鬼傘、黃傘
  • 一次難忘的穿越旅行——穿越閭山
    參加戶外活動已經6年了,回想起第一次參加戶外活動——穿越閭山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一幕幕動人的場景重現在眼前,仿佛又回到了6年前。遠看閭山,巖石裸露,峭石危聳,巍峨壯觀。又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成功進入閭山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