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寧德8月14日訊(本網記者 陳翊群 通訊員 張容聲) 連日來,在福安市穆雲畲族鄉虎頭村,早上都會看到一個個身穿畲裝的畲族男子肩桃一擔擔沉甸甸的「穆陽水蜜桃」從山上往家裡趕。挑果、分裝、裝車運往客戶手中……
近年來,「穆陽水蜜桃」聞名遐邇,其中又以虎頭村的水蜜桃聞名。在一層層「甜蜜光環」的背後,對穆雲虎頭村村民有帶來哪些實際變化呢?8月13日,記者前往該村走訪。
虎頭村位於福安西北部,白雲山南麓,清秀的嘯溪畔,白雲大道旁,世界地質公園白雲山景區、南國葡萄之鄉溪塔葡萄溝旅遊線路從村前經過。盛夏時節,行走在虎頭村,一座座青磚黛瓦徽派建築錯落有致,商鋪、小吃店琳琅滿目,沿街時不時有遊客與果農商談購買水蜜桃。村中房前屋後,放眼望去,可看到一個個身穿畲裝的畲族男女穿梭果園田間,有摘果的、有挑擔的,也有引領遊客到自家果園採摘的。
「近年來,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是靠種植水蜜桃產業『壘』起來的。」虎頭村村民主任吳樹燦如是說,該村是以水蜜桃為主導產業的純畲族行政村,全村217戶1108人,耕地面積900多畝,山地面積2000畝,其中水蜜桃面積近1000畝。穆陽水蜜桃以果大核小、果肉清香、味甜多汁等優點,被譽為穆陽「仙桃」、「閩東珍果」。
吳樹燦說,穆陽水蜜桃早在上世紀的30年代即傳入穆陽,相傳當時有個叫繆昆庭的在穆陽與蘇堤村交界的桐子坪建有一個示範性的果樹場,引進國內外優良水果品種,其中蜜桃是以國外良種與本地白莆桃嫁接而成,原名「接蜜桃」,俗稱「水蜜桃」。它先在穆陽葛壠坂種植,這塊由穆溪環繞而成的特殊盤地由於土地潮溼,溪風長年累月輕輕吹拂也給水蜜桃的生長創造了一個很特別的生長環境,於是這個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穆陽水蜜桃」也就慢慢形成並發展。
解放後,「穆陽水蜜桃」在當地黨政組織的關心下,經農技部門多次提純復壯,品種變得更加優良,味道更加鮮美,並在穆水流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穆雲鄉的虎頭村,現人人種植「穆陽水蜜桃」,是栽培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稱號的「穆陽水蜜桃」的專業村。該村已成為農戶脫貧、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說這與「政府搭臺、協會引路、科學種桃」密不可分。
2009年,在當地黨政部門牽頭組織下,首屆「穆陽水蜜桃」擂臺賽在虎頭村舉行,周邊鄉鎮桃農踴躍報名參賽,角逐「桃王」,使得虎頭村名聲大振。此後,該村即在當地黨委政府及農業部門幫助下組織成立了「穆陽水蜜桃」協會及水蜜桃專業種植合作社,1戶帶10戶,進行栽培技術攻關,使得水蜜桃每公斤常年保持在32元高價,上等品每公斤曾賣出110元。
2010年,該村的省優品種「穆陽水蜜桃」通過優新品種認定,同時村水蜜桃協會還得到了中國科協、財政部的表彰獎勵。該村率先採取水蜜桃避雨栽培技術,有效地解決了以往水蜜桃揚花及結果等季節因雨水過多,致使坐果率不高的問題,且這項技術還使桃子晚一季節上市,避開了高峰,價格較為穩定。
此外,該村水蜜桃種植採取了剪枝矮化桃林技術,通過修剪,樹矮了,桃子日照均勻,雖然掛果數少,但營養集中,每個果實都重了不少,大小均勻。該村還使用日光源殺蟲燈,桃園裡的許多害蟲被吸引,消滅在了殺蟲燈裡,因而桃子也就不用再除蟲,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水蜜桃以無公害產品「為伍」,頗受消費者青睞。
「不愁賣,也不用叫賣,桃子掛在樹上,就被訂走,村裡還出現了旅遊採摘樂等,這是近年來穆陽水蜜桃的魅力所在。」吳樹燦說,目前虎頭村水蜜桃戶均種植4畝多,年產量達1000多噸,產值400多萬元,僅此一項戶均收入達2萬元以上。未來,虎頭村將依託「穆陽水蜜桃」地理標誌品牌做大做強千畝桃園,以產業優勢打造「採摘遊、聽畲歌、農家樂」為特色的農旅結合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