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叫張保仔的大海盜橫行在廣東沿海,今天在珠江三角一代流傳著他的很多故事,許多地方的名稱也與他有一定的關係。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一個傳說,那就是他將自己掠奪的寶藏藏在了很多地方,並且留下了線索。
當時有一個海盜鄭一在張保仔15歲的時候把他劫走了,從此張保仔成為了一名海盜。張保仔這個人既會說話,做事還總是很好,鄭一很是賞識他,很快收了張保仔為義子。他在鄭一死後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紅旗幫的首領。
據說張保仔帶領的紅旗幫,只劫外國的商船和官船,對於當地的百姓也是很好,張保仔還經常分一些掠奪的財務給他們。這也吸引了很多當地的百姓加入他們,紅旗幫也越來越強大,擁有1000多艘大小不等的船隻,紅旗幫發展到頂峰時期人數也大到7到10萬人。就是葡萄牙海船隊也被他打敗過,他也被稱為「鄭成功第二」。
但是海盜活動對社會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這也是朝廷心生忌憚,多次圍剿紅旗幫。在張百齡任兩廣都督時,還禁止船隻出海,斷絕糧草和經濟往來,最後張保仔也不得不走上歸順朝廷這條道路,最後還升為海軍軍官,協助朝廷圍剿海賊,卒於1822年。
張保仔去世了,但他卻對廣東沿海一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間也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他在世時經營的很多地方,後來都因為他而命名,像東營盤,西營盤,香港的扯旗山,赤溪的扯旗角。後來的許多電影也都是關於他的故事。可見此人影響之身後。
而張保仔死後到處藏有寶藏的傳說引起了人們廣泛的爭議。當時紅旗幫有著很大的勢力,活動能力也非常強,張保仔生平掠奪的寶藏,只對一小部分進行了利用,更多的則是吩咐自己的手下藏在了各個地方,張保仔也命人對各個藏寶地點寫了一首藏頭詩,並手抄了一份手冊,但後來不幸遺失了,這也就留下來很多傳說。
據傳說在民國時期,張保仔的一個老家人,憑藉著老家流傳的一首藏頭詩發現了寶藏,地點就在扯旗山的石船的石錨間。但這並無真憑實據,僅僅是一個傳說。在廣東沿海也是流傳著很多藏頭詩,版本也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有兩首藏頭詩很有名,但也只是解開了一半,另一半仍是毫無頭緒。
其中一首藏頭詩為「欖仔對峨眉,十萬九千四,月掛竹竿尾,兩影相交地」。人們根據這首藏頭詩也找到了確實有一處石堆,外形也與橄欖和蠶眉石塊神似,同時也找到了一處插竹竿用的石洞,直徑約為4釐米,但由於這首詩寫的是「兩影」,按理說還有一處竹竿,但線索貌似到這就斷了。通過另一首詩,當地人也找到了詩中的石船,石香爐,以及爐下的井字,但這三十六周線的含義卻無從得知。
在那時張保仔藏有寶藏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有足夠的實力,時間過去的也不是太久,僅僅兩百年。四百年前張獻忠留下的沉銀都已經找到。但是關於張保仔的傳說的真實性,也有待檢驗,也許是一場誤會,但或許哪一天寶藏就被發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