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所居之城一年的天空「顏值」拼湊起來,會是一幅怎樣的圖畫?中國天氣網官微近日發布「2018年度藍天拼圖」,直觀展現全國15座城市的「氣質」。
這組「藍天拼圖」北至呼和浩特,南至昆明,西至重慶,東至南京,其中北京、重慶、鄭州、瀋陽等城市藍天較2017年明顯增加。消息一出,各地網友紛紛「認領」自家城市,紛紛為藍色色塊的增加點讚。
空氣品質與所有人息息相關。我們身邊,一年中堅持拍下城市上空色彩的或許是少數,但大多數人都是城市大氣自發的關注者、記錄者。每有湛湛藍天出現,朋友圈裡總有人欣喜刷屏;每有治理舉措出臺,輿論場上總會掀起熱烈討論。人們最不願的是遭遇「霧霾鎖城」,最開心的便是天空「顏值提升」。此次「藍天拼圖」之所以提振人心,正是因為它直觀地展示了城市「氣質」,讓人猛然間發現,動真格的治理已經帶來了質變。而這,也與更嚴格的統計相符合。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人間萬事出艱辛。亮眼的藍天成績單背後,是劍指「每一微克」的不懈努力。曾幾何時,「會呼吸的痛」帶來焦慮,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若隱若現的「霧霾一月」敲響生態警鐘。民有所呼,政有所應。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布局,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漸次鋪開,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啟動,「史上最嚴」環保法實施,環保督查雷厲風行。特別是在大氣治理上,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重拳出擊、實招發力,歷經數年努力,天藍水清、江山如畫的美好圖景正逐漸在神州大地上鋪展。
如果說頂層設計在各地的落實支撐起了「藍天拼圖」改善的基本面,那麼各地的基層持續探索則為之增添了更為精細的筆觸。以北京而言,面對華北地區嚴重的大氣汙染形勢,我們既在京津冀協同的大棋局內謀求治理之策,建立大氣汙染協作機制、加強區域聯防聯控,不斷聚合治理之力;也發揚繡花精神,抓小抓細、從嚴從實,「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時至今日,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大氣汙染治理已歷數年,正在從「眉毛鬍子一把抓」向精細化轉變,治理方案更具操作性,治理重點日漸明晰。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可觀可感,「天幫忙」的因素依然重要,但「人努力」的分量不斷強化。
治霾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藍天拼圖」的成色,證明我們在大氣汙染防治上的路子和方法是正確的。但霧霾源頭多而複雜,背後是自然條件、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活方式多方面問題的累積疊加,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治理的複雜性、曲折性、長期性。放眼世界,那些曾受霧霾困擾的國家,無不是經過了長達數十年的治理歷程,方才解決「心肺之患」。正因此,必須對治霾之難有充分的預估:不能一見到藍天接續,便喜不自禁,認為勝利在望;一見到霧霾不散,便愁上心頭,質疑治理無效。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氣汙染治理容不得半點懈怠,必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新的一年,新的「藍天拼圖」有待填充。隨著大氣治理不斷深入,隨著空氣品質不斷改善,治理空間也進一步收窄,越往後的骨頭越難啃,汙染物濃度每降低1微克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爭取。當此之時,無疑呼喚全社會更大的努力,一天一天去爭取,一定能持續刷新「顏值」、提升「氣質」,讓人們看到更多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來源:長安觀察 作者:胡宇齊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