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水族圈關注我們哦!
恐龍魚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水族裡有活化石之稱。和龍魚,肺魚一樣屬於「活化石」的大型魚類。 恐龍魚體格強建,生長中速。飼養恐龍魚並不難,小魚,小蝦之類的活餌和魚蟲均可接受冰凍南極蝦,魚粒之類的食物也可餵食,基本上它們不挑餌食的 。恐龍的體形都是筒形,身體上有菱形硬鱗,頭部有一對短鬚,胸鰭圓形,胸鰭根部和腹鰭根部有肉柱,靠著胸鰭的肉柱恐龍可以用胸鰭在水中「站立」,使其看上去更象某種爬行動物,「恐龍」這個名字也許從此而來。恐龍的最重要的特徵是背鰭分為一個個的小鰭,豎立的時候有的象一排小旗幟,有的象一排羽毛。恐龍遊動的時候很有意思,快速扇動胸鰭,身體象潛水艇一樣在水中行進。 生物學分類:真核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魚綱----無鱗總目 原產:非洲塞內加爾,尚比亞,奈及利亞,喀坦加的查德湖,白尼羅河、肯亞烏幹達坦尚尼亞邊境的維多利亞湖(中非的大部分淡水湖泊河流) 成魚體長:30到 60公分左右 適合水溫: 22-26度 水質要求: 總硬度(gh): 3-12dGH 酸鹼度(ph): 6.8-7.2
按外貌特徵分類,這個分法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是按照其外表特徵劃分的:
第一類是金恐龍、青恐龍,這幾種恐龍除去顏色和大小之外基本一樣,頭部比較短、圓,上顎比下顎長一點,長相比較Q一些,背鰭一般為8個(青恐龍除外,6個),體形都比較小,30釐米左右。
青恐龍,學名Polypterus palmas,最小的一種恐龍,能長到30釐米,成熟後頭部和胸鰭會出現綠色而得名。產地:剛果、賴比瑞亞、塞拉裡昂、幾內亞。青恐龍身上的紋路和大花類似,因此容易和小大花搞混,區別方法是:1、看頭部,青的形狀和金恐龍一樣,短而圓,上顎比下顎長一點,大花的相對扁而長,上下顎幾乎等長。2、胸鰭,青恐龍為青色,大花有黑色環狀斑紋。3、背鰭,青6個,大花為8個或以上。雖然青恐龍比較短小,但卻可以長到很粗,經常可以看到很肥的青恐龍圖片。據說繁殖比較容易。
第二類是大花恐龍、剛果恐龍王和斑節恐龍,這三種似乎是上面的種類和恐龍王之間的過渡類型,頭部比較扁一些,上下顎幾乎等長,剛果和大花背鰭一般8個,斑節11個,前兩者是大型恐龍,後者為中型恐龍。
大花恐龍(注意:古代魚總攬上把大花叫做巨型大花恐龍,而把剛果恐龍王叫做大花恐龍),學名:Polypterus ornatipinnis,產地:中部和東部非洲,剛果河、坦湖。大花可以長到60釐米,是相當巨大的恐龍,也是國內常見的恐龍種類之一。黃黑交錯的斑紋,胸鰭上的標誌性黑色環紋,巨大的體型,再加上數量不少,價格也比較便宜,大花恐龍確實是一種值得收藏的魚種。大花恐龍的性情比較暴烈,同種之間經常發生打鬥,有時候甚至攻擊混養的其他魚類。大花生長速度快,食量大,吃魚的動作也比金恐龍之類的小型恐龍猛烈。
剛果恐龍王,又叫薩伊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weeksii,產於剛果,體長可以達到將近60釐米,是一種稀有的夢幻大型恐龍。剛果的形體很象大花,但體表沒有大花那樣交錯的紋路,而是一條條黑色的條紋,有的條紋分成叉狀,從恐龍的上方看去,好象一排「X」。 剛果和斑節比較象,區別方法是:剛果的頭型比斑節寬短,背鰭8個或者以上,而斑節為11個或以上。
第三類是3種恐龍王,包括:黃金恐龍王、鱷魚恐龍王、虎紋恐龍王。它們是恐龍中的王者,都是超大型品種,體長均可以超過60釐米,其扁平的頭部,突出的下顎說明它們是兇猛的掠食者,背鰭一般為11個或以上。
鱷魚恐龍王體表只有縱向的紋路,沒有豎紋,有的個體粗看上去甚至是純色的;黃金和虎紋有黑色豎紋,但黃金的較細,而虎紋為塊狀分布。
黃金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congicus,產於剛果、坦湖,黃金是恐龍中最大的品種,體長記錄是97釐米黃金恐龍的底色為黃褐色,體表有黑色的細條紋。
鱷魚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bichir lapradei,分布於西非的大部分地區,也叫棘刺恐龍王,可以生長到60釐米以上。鱷魚恐龍王的特點是從頭後開始有幾條黃色的紋路,到身體中部紋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黃黑交錯的斑塊,成體身上有黃綠色光澤,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恐龍王,但有的個體身上的紋路不是那麼明顯。相對於別的恐龍,鱷魚比較神經一些。
虎紋恐龍王,學名:Polypterus endlicheri endlicheri,產於奈及利亞、查德湖,體長可以達到70釐米以上。虎紋是恐龍中最漂亮的品種,成體頭部扁平,身體相對於一般的品種要強壯很多。虎紋的下顎比上顎長出一塊,說明虎紋是一種非常兇猛的恐龍。 虎紋的顏色色是黃色為主,有的是偏暗色,斑紋為雲狀斑紋,有些品種會是橫條紋,有些品種是鏈條紋。
第四類是草繩恐龍,這個傢伙比較怪誕,體形比一般恐龍細長的多,頭型類似於第一類,胸鰭退化,但沒有腹鰭,成魚體長: 60公分左右。
多鰭魚和弓鰭魚都是古代魚,遠古時期都是比較興旺的魚類,但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大都被後期興起的新興硬骨魚類所取代,多鰭魚還剩下十幾個品種,而弓鰭魚僅存一個品種生活在北美。因為多鰭魚比較常見,大家相對也比較熟悉,所以著重介紹一下先:多鰭魚這個名字對有的魚友可能比較陌生,但提起它的俗稱「恐龍」,大家就耳熟能詳了。下面先簡要介紹一下恐龍的革命家史,1789年拿破崙大軍遠徵埃及,一些法國的科學家也隨著軍隊公費旅遊,順便研究一下當地的生態。一天,一個叫聖西蘭的年輕科學家在尼羅河中抓到了一條恐龍,看到之後大發感慨:「哇塞,世間居然有長相如此秀逗的魚,收藏之,回去研究一下。」回去之後,聖西蘭經過解剖,從中發現了很多魚類與陸上動物的聯繫,給陸上動物是由原始魚類進化而來的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大家知道,魚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軟骨魚比較原始,現存的硬骨魚是由遠古的軟骨魚進化而來的,恐龍正是這個進化過程的中間環節。在分類學上,恐龍屬於硬骨魚綱條鰭魚亞綱多鰭魚目,雖然其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硬骨魚,但卻有很多軟骨魚的特徵,比如構成其頭骨、胸鰭、腹鰭的骨骼仍為軟骨,腸呈螺旋瓣狀,眼後有噴水孔等。
飼養方法和注意事項
缸
恐龍身體的結構比較柔軟,因此對生活環境的大小要求不那麼苛刻,對於30釐米左右的小型品種,60釐米的缸就可以了,但為了其良好的生長水體越大越好,對於恐龍王、大花恐龍這類大型品種,就得用大型水族箱飼養了,要想其能生長到50釐米以上,最好準備一米五以上的缸。有條件的話可以在魚缸中給它們造景,鋪點底沙,放塊沉木之類的(沉木是個好東西,據說能在水裡放出的使魚心情穩定的化學物質,其本身也可以給魚提供藏身之處),也可以放些PVC的空心管供其躲藏。
水
恐龍一般生活在弱酸至中性的水中,但其對水質要求十分低,飼養的時候不必太在意什麼PH軟硬度之類的問題,一般的自來水困上幾天就可以用了,換水的時候甚至可以直接換自來水(呵呵,慎重起見還是用困過的水吧)。至於水溫,聽有的魚友說恐龍可以適應很低的水溫,我並不贊同這種做法,因為想養好一種魚就要儘量給予其最好的生活條件,溫度應最好在25以上,呵呵,溫度低了小心官府告你虐待動物。
食物
恐龍是肉食性的魚類,對飼料接受能力強,什麼小魚、麵包蟲、紅蟲、動物內臟、雞肉之類的照單全收,但內臟、雞肉之類的混水,首選應該是小魚。恐龍捕食的方式一般為守株待兔,當小魚遊到嘴邊時迅速咬住,然後象蛇一樣吞掉,在飢餓的時候也會主動出擊。有的魚友說恐龍主要靠嗅覺找尋食物,視力很差,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一般的視力差的魚的眼球都會退化的很小,比如尼羅河魔鬼,有的魚比如鯉科的盲魚甚至眼睛退化,但恐龍可不是這樣,都長著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我也多次看到恐龍對較遠地方的小魚主動出擊。 雖然有時候恐龍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會低頭在缸底遊動,就象尋找獵物的獵犬一樣,似乎是靠嗅覺在覓食,但我認為它的視力比想像的要好很多。
日常管理
恐龍差不多是最好養的熱帶魚了。
第一,它不怕缺氧,恐龍的鰾已經進化成為輔助的呼吸器官(這種現象在古代魚中很常見,例如海象、弓鰭魚、刀類、尼羅河魔鬼、鱷類、肺魚等都有這個特徵),所以它在水中氧氣不夠的時候就乾脆呼吸上幾口空氣,大家可以經常看到恐龍遊到水面上呼吸空氣。
第二,恐龍的體表覆蓋有菱形硬鱗,形成了一層保護層,因此恐龍可以忍受惡劣的水質,也有不錯的抗藥性,很少生病。但這樣並不是說明恐龍百毒不侵,要想養好恐龍還是要給予其良好的環境,雖然其適應力超強,但超出了其忍受的限度照樣掛掉,對小恐龍更要注意,幼小的恐龍抗藥性抗鹽性都較差。
混養:恐龍是下層魚,因此混養時可以混養一些中上層的魚,但要注意大小不要相差懸殊,因為恐龍也不是什麼善良之輩,飢餓時可以吃掉很大的魚只。另外也要小心恐龍被別的魚掛掉,所以建議不要和紅尾貓、虎皮鴨嘴之類的混養,因為恐龍魚在下層,敵不過一些下層的大型魚。恐龍魚儘量避免和鈍吻肺魚混養,而澳肺、維肺和南美星點肺是可以同恐龍混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