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五味屋,表面上是一個公益的二手商店,但其實是一個供孩子體驗生活的社區場所
五味屋的小老闆們正在討論捐贈來的二手物資的價錢
一個外地人,把面臨拆除命運的日式老屋,變成了「充滿情味」的二手店。這是由臺灣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在臺灣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成立的五味屋。對當地的鄉村兒童來說,當打開外地包裹的那一瞬間,每個來自都市的驚喜,都為他們展現了一個新視野,讓他們看見外面的世界。
老屋求生存 活用二手店概念
2008年,這間帶有日式風格的老屋因破舊,遭到屋主的遺棄,但當地人捨不得這間別具風味的老屋從此消失,四處奔走搶救老屋。而過去十幾年來,顧瑜君一直帶著學生在這片山村做社區項目和田間調查。老屋算不上古蹟,但大家都想留下它,所以村民找到她幫忙時,她有點苦惱,「怎麼做才符合當地需求?」顧瑜君發現,這裡的社區項目向來缺乏對青少年的關懷。「如何把這裡變成有趣、孩子會主動自己來的地方,但絕非網吧,還要常態經營、有收入,不必向人伸手要錢,讓孩子學習交易的本質?於是,二手店的概念就此浮現。」她說。
募集公益物資 開啟探索天地
顧瑜君決定開賣廉價日用品,但當時除了一個空蕩的老房子,一件物資、一元經費也沒有,也沒有任何運營計劃。開學前一天,孩子把紙箱做成展示架,開玩笑說「開這家店,真是一個五味雜陳的過程啊」。於是,籌備不到兩個月,日式老屋掛起「五味屋」的招牌,開始營業。
五味屋向外界募集公益物資,孩子們自己負起整理、歸類、定價、銷售的工作,勞動所得再換算成點數,點數可換取店內想要的物品,「這像是一個探索行動,一個建立孩子探索自我的系統」。因為,當包裹送來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裡面是什麼。
顧瑜君說,有時是一塊全新的表,有時卻是一雙沾滿狗屎的鞋……孩子收到好東西,一開始很興奮,但下一秒卻很沮喪,他會問:「為什麼這人有這麼好的手錶卻不要?為什麼他可以過這麼好的生活?為什麼他要辛辛苦苦花時間花錢寄來一雙有狗屎的鞋?是不是他和我們一樣生活環境不好卻想要幫忙?」這個揭開箱子故事的過程,讓孩子認識了家以外的世界,理解都市人的生活,視野因此開闊,開始設身處地多元思考。
經營漸趨穩定 被當百貨商場
帶著孩子自食其力生活,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浪漫,「第一年房子漏水、白蟻猖獗,一天下來收入常只有六十臺幣,連買盒飯都不夠,重要的是孩子成績若不太好,家長也會有意見,初期人數的起伏很大,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但顧瑜君始終堅持,解決問題、滿足需要,就是五味屋的學習目標;沒錢買展示架就找舊紙箱,狂風大雨來了就補缺口,客人殺價就學習如何應對。第二年,捐助物資慢慢湧入,五味屋邁入穩定,「村民開始來撿便宜、選好貨,把這裡當成花蓮的百貨商場,成了他們假日重要的去處。」
發起公益旅行 讓孩子體驗勞動
在五味屋,不僅僅有物(二手物品)的交換,隨著旅行者把物資、勞動或技能送到這裡,旅行多了一層意義,成了人(公益旅行)的交流。有感於近年旅行者來花蓮「拼命買、拼命照相」的現狀,顧瑜君發出口號:「一起來花蓮生活,認識孩子,但不要帶著服務或幫忙的心態,享受這裡的悠閒,再慢慢地離開!」
最有人情味的是「賒帳」,先拿東西,等到日後有合適的工作機會再償還,不過五味屋鼓勵的是自力更生,而不是等待施捨。
「盈利不是我們的初衷。」工作人員楊沛青說,過去逢周末,孩子們除了玩,就是看電視,「現在他們成了五味屋的小老闆,有了責任人人都變得不一樣」。
小學六年級的吳俊辰,過去假日陪父親到處送貨,現在當起小老闆,通過一雙巧手學修單車,賺到了生平第一次外地旅遊的機會,地點是綠島,回來數月還念念不忘,他已在籌劃下次的旅程。
五味屋,其實是一個互相參與陪伴的鋪子。讓孩子們在鋪子裡歷練初嘗「五味」雜陳的人生滋味!事實上,這裡的孩子,很多是經濟弱勢者,但是,相信通過「五味屋」這樣持續相互扶持的陪伴力量,這些孩子們在十年或二十年後,當會帶給家鄉一個不同的景象。(高文興/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