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交通便捷。市內景點眾多,主要有江郎山景區、清漾景區、廿八都古鎮、浮蓋堆石洞群、和睦彩陶文化村、仙霞嶺景區、戴笠秘宅、石鼓峽谷、月亮湖景區、市區景觀等。名勝區內飛霞削翠,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身,集奇山秀水、古道雄關、古鎮秘宅於一體,是人們回歸自然、休閒娛樂的最佳選擇[4]。
江郎山景區
江郎山,又名金純山,位於石門鎮,江山城南25公裡。海拔824米,
一線天面積11.86平方公裡。山上,三座石峰狀若天柱,相對高度達369米。三峰之間,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寬僅3米餘,巖壁如削,被地質學家勘定為「中國一線天之最。」
郎峰平均坡度88度,歷來無人可上,讓人浮想聯翩。白居易詩稱:「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來往醉煙霞。」現沿石壁鑿有石階3500餘級,曲折攀援約1公裡,可達頂峰。佇立峰巔,時有白雲自身邊飄過;俯瞰腳下,百裡山川盡收眼底,頗有登天之感,令人心曠神怡。
雄偉、奇特的江郎山是江山的象徵。辛棄疾的詩「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尋萬可幹。正直相扶無倚傍,撐持天地與人看。」是江郎山的讚歌,也是江山人性格的寫照。江山之名本出自此山。《讀史方輿紀要》稱:「以此山名縣。」
江郎山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文思博要》稱:「江氏三兄弟登巔化為石。」白居易詩稱:「林慮雙童長不食,江郎三子夢還家。」均說了一個江氏三兄弟眷戀仙子,化作石峰的故事。全國各地有著許多類似神女峰的望夫石的故事,而江郎山則是一座望妻石的豐碑。
江郎山含十八曲、開明禪寺、會仙巖等眾多景點,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目前,江郎山連同廣東丹霞山、湖南 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和貴州赤水6處丹霞地貌組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申遺材料已通過國際審查程序,列入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考察表決審核名單。
清漾毛氏文化村
清漾村位於江郎山北麓,市區南18.5公裡。面積177.93公頃(2669畝),
清漾祖宅居民345戶、1155人,以毛姓為主。
清漾毛氏,歷史上出過80位進士、8位尚書。清漾毛氏的著作,有5部17卷被收入《永樂大典》,6部27卷被編入《四庫全書》。
自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江南毛氏8世祖毛元瓊,(字公遠,號清漾)遷居清漾,已歷經1500年,後裔在江山者建有13座祠堂,約6萬人,遍布全市各鄉鎮。並外遷雲南、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廣西等省及本省寧波、奉化、餘姚、麗水、龍泉、遂安、溫州等地。
北宋建隆三年(962),清漾人毛休出任吉州刺史,其父毛讓同行,遷居江西吉州(今吉安),為江西吉水毛氏始祖。元朝末年,吉水毛氏後裔、仙茶鄉毛太華遷雲南。明朝初年,因軍功從雲南撥湖南落籍定居,是為韶山毛氏始祖。
史料記載及研究證明,清漾為江南毛氏的發祥地,毛澤東祖居地。
2002年3月,《清漾毛氏族譜》首批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國之瑰寶。2006年6月,清漾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古村落。
2009年5月21日,毛澤東嫡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毛新宇攜夫人劉濱來到江山,參加「毛澤東祖居地在浙江江山新聞發布會」、「江山清漾毛氏研究與開發座談會」等活動,歷時5天。毛新宇稱,他的江山之行是「追根尋祖」之旅。
廿八都古鎮
廿八都位於江山市西南端,城西南60公裡,地處浙、閩、贛三省結合部、
遊覽圖仙霞嶺山脈腹地。著名的仙霞古道從鎮上穿過,四方關隘拱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廿八都與血緣同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同,興起於駐軍,興盛於商業往來,鼎盛時期,百業興盛,商賈雲集,富甲三省邊境,雄踞一方。
廿八都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現有141種姓氏,使用著13種方言。歷史形成的移民現象,使廿八都的風俗更傳統、更淳樸,帶幾分古戰場遺風,具有「異域」色彩,被專家稱之為「文化飛地」。
鎮上古建築風貌依舊。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明清時期及民國早期的民居達44座;文昌宮、東嶽宮、萬壽宮等公共建築達20處。
著名導演謝晉說:「張藝謀如果看到你們這個大王廟,《菊豆》這部電影就絕對不會放到黟縣去拍。」
中國建築科學院原院長汪之力認為:「作為民居,如此集中而完整,全國不多,廿八都稱得上一處。」
浙江大學《廿八都古村落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課題組認為:「廿八都古鎮的形成,是我國歷史市鎮發展模式的一個典例。……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城鎮發展史和經濟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東南大學建築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仲德昆教授認為:「廿八都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築群和街區風貌的古代重鎮,是我國江南傳統村鎮和集鎮生活的一個典型的活標本,其歷史之悠久,保留之完整,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之高,可以認為在浙江省是第一流的,即便在全國範圍來看,也應佔有相當地位。」
著名作家汪浙成說:「我不知道江南古鎮裡,還有哪個地方像廿八都那樣成片成群,整條街整條胡同,保存著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築。」
2007年,廿八都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山歌)之鄉。同時,開始實施楓溪沿岸景觀改造,旅遊線路路面改造,潯裡街房屋降層及立面改造,東嶽宮等七大節點景觀提升,十三個陳列館陳列布展,北入口廣場及遊客中心建設等工程項目,至今已基本完成。
浮蓋堆石洞群
浮蓋山,又稱霧蓋山、蓋仙山。位於廿八都南9公裡。
三疊石為仙霞嶺山脈與武夷山脈結合部,一山跨兩省。主峰海拔1250米,周圍30餘公裡,面積590公頃。
浮蓋山主峰,全由花崗巖組成,層層盤石疊置成數十丈高的懸崖峭壁。山勢雄峻,怪石嶙峋,如重樓復閣。或累疊為峰巒,或突兀如天柱。或似龍蛇,或似神鬼,或似鳥獸,形態萬千。山中巨石,或三五成疊,或二支一蓋,多石罅,多原始堆石長洞。洞穴相通,盤繞曲折,如地下迷宮,如穿行蛇腹。
明崇禎三年(1630)七月,徐弘祖曾在山中盤桓3日。《徐霞客遊記》稱:「又十裡,飯廿八都。其地東南有浮蓋山,跨浙、閩、江西三省,衢、處、信、寧四府之境,危峙仙霞、梨嶺間,為諸峰冠。楓嶺西垂,畢嶺東障,梨嶺則其南案也。怪石拿雲,飛霞削翠。餘每過小竿(嶺),北逾梨嶺,遙瞻丰采,輒為神往。既飯,興不能遏,徧詢登山道。」
浮蓋山上有仙壇、犁天石、碧獅峰、棋盤石、白花巖、冬瓜石、三疊石、石龍洞等景觀。相傳,古有大小寺庵36處。清·汪烜《望浮蓋山》詩稱:「三十六寺今何處,欲訪涼山舊雉毛。」今存疊石寺、裡山寺、大雲寺、寶華寺等,香火猶盛。
和睦彩陶文化村
20世紀70年代,在和睦村周圍數公裡範圍內,發現古陶遺址11處
古陶雕塑。採集的標本有印紋陶、著黑陶、夾砂陶、原始瓷等。其中,著黑陶是極具特色的器種,經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試,其化學成分和燒結溫度與原始瓷相一致,證明原始瓷是由著黑陶發展而來,始於4000年前。同樣也證明,新石器時代,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並在由陶向瓷演化的進程中,作出了貢獻。
和睦村,位於江山市中部,市區西南13公裡,隸屬清湖鎮。清湖,唐代設鄉,宋稱十五都。為錢塘江上遊進福建的最後一個可通行大帆船的碼頭,是來自京杭大運河船舶的終點。舊時,清湖鎮上帆檣林立,「萬商雲集,百貨星羅」;仙霞古道上,「攘往熙來,絡繹不絕」,「士大夫接跡於途」。
新石器時代,這一片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披荊斬棘,前赴後繼,歷經4000餘年。清代重新興起的土陶製作,是和睦的傳統產業。盛期建有土窯100餘座,產品有燒鍋、湯罐、泥烙壺、箸籠、線瓦、火缸等等,年產量45萬件,經仙霞古道和古航道,遠銷閩、贛、皖、粵、湘、滬等地,聲名遐邇。
隨著現代生活用具的普及,陶器皿銷量逐步萎縮,和睦土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直至2006年,引進仿古彩陶生產工藝,傳統的古陶村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2008年投資1500萬元進行彩陶文化村建設。7月3日,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實地考察了彩陶文化村,認為這項工作不但傳承了陶文化,而且找到了彩陶產業提升的結合點,使文化成為農村發展的軟實力,是新農村建設中一種大膽而富有意義的實踐與探索。
仙霞關
仙霞嶺,古稱泉嶺山,古泉山。地處浙、閩、贛三省邊境,
仙霞四關由窯嶺、茶嶺、小竿嶺、梨嶺(五顯嶺)及仙霞嶺組成,統稱仙霞嶺。重巒疊嶂,峭壁千仞,綿亙百餘裡。為錢塘江、烏溪江、閩江及信江四條江河的發源地之一。《浙江通志》稱:「浙為東南屏蔽,衢(州)又為浙之重鎮,而仙霞嶺又衢州一府之要隘也。嶺在江山縣南百裡,為級三百六十,為曲二十又六,長亙二十裡。重崖峭壁,因山成塹,因勢設關,實稱南服之險雲。」康熙《江山縣誌》稱:「仙霞嶺實為大江以南諸郡邑之祖山。」《浙贛鐵路沿線風景選勝》稱:「高峰插天,旁臨絕澗,形勢雄偉,無與倫比。」
仙霞關位於仙霞嶺上,江山城南42公裡,地屬保安鄉。史有「全浙咽喉」、「南服之雄」、「東南天險」、「操節閩之關鍵,鞏兩浙之樊籬」之稱。康熙皇帝曾賜有「俯奠南天」、「靈揚嶺嶠」兩塊匾額。仙霞關塊石砌築,由前後4道關垣組成,極為罕見。《讀史方輿紀要》稱:「仙霞隘處僅容一馬,至關,嶺益陡峻。拾級而升,駕閣凌虛,登臨奇曠,蹊徑回曲,步步皆險,函關、劍閣,仿佛可擬,誠天設之雄關也。」清·汪浩《仙霞關記》稱:「域中有兩戒,而兩戒之內,北有居庸(關),西有劍門(關),西南有辰籠(關),其雄居於東南者,關之有仙霞是也。……仙霞在漢以前,與居庸等關屹然四據,如京師有郭,其外直與邊等。」關內有觀音閣、關帝廟等,仙霞古道穿關而過。
1963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4月,被列為浙江省紅色旅遊基地。
月亮湖景區
江山月亮湖是國家水利風景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蜂業示範區
月亮湖景區、國家級蜂產品基地。因座落在江山最有名的太陽山下,取陰陽對應和山水相映成趣而得名。
旅遊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有旅遊區出土的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時期的打擊樂器——青銅編鐘六枚;有省文保單位——宋代碗窯遺址群;有粟裕將軍戰鬥在月亮湖區的紅軍標語等遺蹟;有神韻尚存的千年古剎——石壁寺;有夏天無山蚊的千巖洞;有古建築——深渡祠堂,據傳明正德皇帝曾賜匾「義門世家」;有農家樂12家;野外拓展訓練有:跳出真我(高空單槓)、邁向成功(空中斷橋)、巨無霸天梯、水上緬甸橋、信任背摔等項目;有宋代進士建寧府推官柴元彪及柴登孫歌頌湖區石壁寺等景觀的不少詩篇;有很多湖區美麗的神話、傳說流傳很廣,並見於諸多報刊,更有長篇小說《神奇月亮湖》早已出版發行;月亮湖有7大湖灣24島,最大的野趣島108畝。島嶼大小不一,形態各異;58.77公裡的湖岸線迂迴曲折,極富變化;旅遊區總體規劃面積90.32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10平方公裡。湖面開闊、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炎暑清涼,有「水上天然氧吧」之美譽。
石鼓峽谷
石鼓峽位於保安東南約2.5公裡,全長10餘公裡,面積1221.83公頃。
石鼓三潭主要景觀有石鼓三潭、野茶塢、金雞巖、石鼓峰、千年古榧、風動石、龍王廟等。山巒起伏,溝深壑險,眾多泉水順山勢而下,匯成溪澗。水懸為瀑,跌落成潭,聚而生湖。石鼓峽口的石鼓湖,波平如鏡,翠竹清幽,倒影澄碧。峽谷深處,石鼓三潭掩映於綠蔭之間,純淨秀美;虯龍澗湍急如箭,與亂石相激,聲如鐵馬金戈。瀑因水量、地勢的差異,或如青絲,或如珠簾,或如遊龍,曲折成之字。似一幅長卷,展示在遊人眼前。
由於受地形影響,空氣溼度大,早晚易出現大霧。尤其是雨季,常常雲遮霧裹。霧中賞景,雨中看山,景色甚奇,山水甚美。
石鼓峽谷龍王廟以裡,除當地山民外,人跡罕至,幾乎是一片處女地。石鼓峽西邊的龍井坑原始次生林,數百年來,沒有遭人為的破壞,是浙江最大的原始次生林之一。古木參天,長藤老樹不計其數,飛禽走獸出沒其間,有「浙江西雙版納」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