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文明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牽頭,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在核心區2435條背街小巷開展以「十無五好」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提升和文明街巷、文明商戶創建活動。
活動開展以來,東四四條、三眼井胡同等一批文明有序、各具特色的達標街巷湧現出來,推動疏解整治提升工作落地落實,群眾身邊的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市委書記蔡奇強調,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首都工作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內在要求。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最能體現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首先要從核心區、城六區、副中心做起,進而拓展到全市,實現「十無五好」目標。
今年,北京將完成1141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以拆除違法建設、解決胡同停車和完善便民設施為突破口,逐步解決背街小巷停車難、亂停車問題。同時,將街巷公廁篩選後納入「廁所革命」清單,並全面推行「街巷長」機制,繼續建立「小巷管家」隊伍。此外,還將深化「門前三包」責任制,各街、鄉、鎮建立臺帳,明確管理範圍和要求,做到「門前三包」責任書籤訂率100%。
8月1日起,知道君推出系列報導《美麗街巷我的家》,展示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成果。
下崗胡同
胡同預留車位 回家看老人停車不收費
下崗胡同位於西城區金融街街道二龍路社區,北起小口袋胡同,南至二龍路,全長150餘米。
下崗胡同中的「崗」,是丘陵、高阜的意思。這裡原為明建京城時廢棄的一處舊城牆,隨歷史變遷成崗丘殘垣,民舍位於崗丘之下即為「下崗」,清代稱「下崗兒」,1965年改今名。上崗、下崗均對地形而言,上崗現已不存。
8月21日,西城區金融街街道下崗胡同,一位市民騎車經過。
種下月季花 居民有了納涼的地方
下崗胡同的東側有兩棟樓,二龍路41號和43號樓,82歲的朱秀坤在43號樓住了28年。這兩年,下崗胡同的變化特別大,她覺得住在這兒「太好了」。
下崗胡同的西側有家醫院,朱秀坤說,原來醫院門口三輪車、自行車很多,來來往往的行人還亂扔東西,胡同又髒又亂。
金融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疏整促工作開展之後,街道按照居民的需求,對胡同北口約80平方米的綠地進行美化改造,新增藤架、月季花和兩個休閒椅,居民有了地方納涼。
胡同南口以前有一片約20平方米的荒地,「地方雖然不大,但不好看」。經過徵求居民意見,街道在這裡修了一塊綠植微景觀,並增加了一塊刻有「下崗胡同」的石碑。與此同時,胡同裡的牆面、路面也都進行了規範整修。
自治管理停車 24小時有人看管
停車是困擾胡同的一大問題,為緩解交通擁堵及停車難,二龍路社區經過多次徵求民意,決定居民自治管理停車,成立了「4143」車友會,研究制定「自治公約」,施劃40個停車位,並聘請管理員24小時無間斷管理。
白天,這些車位還開放給附近的企業停車,給車友會增加收入。
朱秀坤介紹,為了方便年輕人來社區看望老人,車友會留出四五個車位,來看望老人的車,停幾個小時甚至半天都不收費。
作為社區黨員,朱秀坤和鄰居們每周五都要在胡同裡撿菸頭等垃圾,維護胡同環境。她說,現在比以前乾淨多了,也容易收拾,「現在下崗胡同又清理,又種花,安全、乾淨,美化得不錯啦!」
陟山門街
「排叉街」走了 北海就像自家花園
東連景山公園,西接北海公園,這條200多米長的街道就是陟山門街。作為兩個皇家御苑的紐帶,陟山門街曾是一條御道。不過,在去年年底之前,陟山門街最響亮的恐怕是「排叉一條街」的名號。
作為一種傳統小吃,陟山門街的排叉店門口常常排起大隊,甚至有門頭溝的居民來這裡買排叉。
8月21日,西城區什剎海街道陟山門街,東連景山,西接北海。
二十米寬馬路被擠成一米多
86歲的杜昌基在陟山門街1號院住了60年,他說,以前這條街是文化街,是建設故宮、景山公園的工匠們住的地方,可是後來變成了商業街。做買賣的逐漸多了起來,賣排叉的、賣乾鮮果的、開餐廳的,還形成了早市,每天能停幾十輛車,二十米寬的馬路被擠成了一米多寬,都是車和人。
「我老伴兒這些年都不願多出門,因為被路過的車蹭著過。每天就邁出大門兩次,上廁所。」杜昌基介紹,有居民發急病叫120,車根本就進不來,救護人員扛著擔架往裡跑。
外邊人山人海,杜昌基就儘量在家待著,不出去。可是他家門口就是一家餐廳,廚房設在院裡,做飯時噪音大,遇到颳風,油煙就在院子裡「亂竄」。
禁止貨車進入 老人出門安全了
疏整促行動改變了陟山門街的面貌。
去年,陟山門街上的40來家小店鋪陸續關門,街邊清靜了。為改善停車秩序,景山社區居委會和居民自治停車管理委員會共同約定,禁止計程車、大客車、商戶貨車進入陟山門街,「這下,老人出門終於安全了」。
改造環境的同時,社區還加強了對老人的服務。
杜昌基居住的小院有3戶人家4口人,都是86歲,陟山門街今年實行物業管理後,年輕人經常上門幫老人幹活,挪床、扔垃圾,非常周到。
「現在一出門,一目了然,感覺非常清新、清亮,到處走一走、坐一坐,沒那麼嘈雜了,可以靜心了。」杜昌基說,他每天6點左右起床,去北海遛彎或者爬景山,「就跟自家花園一樣」。
弘慈巷
整治髮廊一條街 不曬毛巾曬文化
西城區德勝門外的弘慈巷,地名源自始建於15世紀的宏慈寺,歷史悠久。然而,就在幾年前,這條不到400米長的巷子裡,卻處處掛滿了「毛巾」。
弘慈巷街巷長、德勝門街道城管科科長李振波說,整治之前,弘慈巷裡有開牆打洞的商鋪40家,包括髮廊、飯館、五金店等,店外經營、貨車佔道、廣告牌亂放等問題很普遍。
8月21日,西城區德勝門街道弘慈巷,長100米的「德」文化牆。
便道上不再亂「曬毛巾」
「路邊有很多理髮店,都在便道上晾毛巾。到了晚上,商鋪裡的人就在馬路上做飯、吃飯、打牌。居民出入不太方便。」年近七旬的王承德,自15年前危改之後就一直在校場口街9號院居住,切身感受到弘慈巷的變遷。
王承德說,過去小轎車亂停亂放,「怎麼停、怎麼放的都有,巷子裡經常堵車」,還有喇叭聲、吵鬧聲,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影響。
前年,街道開始逐步治理開牆打洞,「髮廊一條街」清靜下來之後,規範停車秩序提上日程。弘慈巷劃了機動車停車線、非機動車停車線以及4處消防通道線。經過整治,該巷東西兩側共劃停車位67個,供附近居民免費停車。
為了美化環境,弘慈巷西側和北側的樓房還配備了綠植。在西側德勝門街道辦事處二樓陽臺上,裝點著近兩百盆寓意高雅清廉的吊蘭,給巷子帶來了綠意。
「德」文化牆曬出地區文化
此外,巷子裡還建設了兩處文化牆——「德」文化牆和「德鄰」文化牆。「德」文化牆全長100米,牆上10組內容從北向南分為「以古提氣、以今提神、以廉提醒」三個篇章,講述德文化的歷史淵源、今日德勝門地區的飛速發展與人文風貌、廉潔文化。南側的「德鄰」文化牆全長48米,牆面分為7組內容,體現了德勝地區的共治理念。
「過去便道都被佔了,晚上出去都不能遛彎。現在交通順暢,噪音變小,生活又安寧了。」從2008年起就開始做社區志願者的王承德說,現在他們巡邏輕鬆多了,亂停車、堵車的問題都極少出現,居民們走在巷子裡也舒心多了。
北營房北街
通往醫院的「生命通道」打通了
在阜外心血管醫院住院部以北、百萬莊大街以南,有一條長350米左右的街巷——北營房北街。該街東至北禮士路,西至北營房中街,過去存在開牆打洞、佔道經營、違建遍布、交通秩序混亂等問題,甚至連通往醫院的「生命通道」都被堵塞了。
8月21日,西城區展覽路街道北營房北街,一位市民走在步道上。
道路擁堵 燒烤攤吵鬧聲不絕於耳
67歲的孫燕臣6年前搬到北營房北街,此後「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擾」。
「白天不敢出門,路太堵了。晚上不敢開窗,羊肉串的味道直衝我住的九樓。」孫燕臣說,胡同的馬路特別窄,賣水果蔬菜的、擺攤燒烤的,佔據了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路上遍地都是亂扔的竹籤子、酒瓶子,汽車也經常堵。到了夜裡,吵鬧聲、划拳聲、孩子的哭聲不絕於耳,飯館要營業到凌晨三點。夏天不敢開窗,夜夜睡不好覺。
北京市啟動背街小巷整治行動後,展覽路街道辦事處各部門對這裡進行了整治。共治理22戶商戶,拆除12處約500平方米違建及24塊廣告牌匾,交通擁堵、環境惡劣、秩序混亂等問題得到改善。
安裝機非隔離帶 變雙行為單行
與此同時,通往阜外心血管醫院的「生命通道」也被打通了。為防止亂象反彈,街道還在道路北側安裝了護欄並種植1.6米高的綠植。
對機動車亂停亂放的問題,街道在道路上安裝了固定的機非隔離帶,並積極協調西城交通委將北營房北街改成單行車道。
去年10月份,街道投入大量資金再次提升北營房北街的基礎設施,恢復了小街昔日的鳥語花香,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再一次改善。
「環境變了,交通通暢了,路面清潔了,居民幸福感強了。」孫燕臣說,這兩年,胡同變化特別大,路燈變亮,環境安靜,大伙兒越來越喜歡出來遛彎,晚上也能打開窗戶了。
太僕寺街
準物業管理 垃圾桶每天有人清理
在中南海紅牆西側,有一條500 多米長的太僕寺街。因明代衙署太僕寺遺址而得名的這條街,是一個集合商業、住宿、餐館、教育、休閒娛樂等多種大眾生活需求的綜合社區。
由於位置優越,太僕寺街街面集中了31 家商戶,其中11 處涉及違建,20 戶涉及開牆打洞。商鋪的臨街違建和開牆打洞不僅損害了歷史原貌,還造成停車、治安等方面的問題,給周邊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8月21日,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太僕寺街。
拆除佔道違建 統一美化外立面
在太僕寺街4號生活了57年的田楓說,以前太僕寺街上好多飯館,路面動不動就冒出黃色的髒水,街道破舊、髒亂,停車也很難找地方。田楓家的院子裡,就有一個從事書籍裝訂業務的工廠,「咣當咣當的,擾民」。
去年3月,太僕寺街在疏整促行動中,對商鋪和街面進行了清理。
今年3月,在街中間路面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八號苑違建得以拆除,長期困擾太僕寺街的交通擁擠和擾民問題徹底解決。
按照「古樸、典雅、安全、安靜」的標準,西城區城管委、環境辦投入1.1億元資金,對太僕寺街建築外立面進行改造美化,整修沿街破損屋面瓦、屋脊、建築外立青磚貼面,統一了建築風格以及商業店面形象,部分地點增設綠化,突出北京四合院民居特色。此外,計劃恢復部分皇家御馬苑原貌,在胡同口設立景觀標誌,打造臨中南海和諧宜居品牌街巷。
木門換成鐵門 屋頂的瓦都是新的
田楓說,她家以前屋頂有三處漏雨,房頂檁子都斷了,經過整修,屋頂的瓦都換了新的,「好看了,也安全了」。此外,她家原來的傳統兩扇木門也換成了帶門禁的鐵門,平房院進門處為方便老人行走還安裝了扶手,行走更放心了。
去年4月,太僕寺街實行準物業管理。因為居民反映垃圾桶比較髒、有蒼蠅,現在物業人員每天收拾垃圾桶並打藥,「夏天沒蒼蠅,乾淨多了。」田楓說。
記者 沙雪良
編輯 大橙橙
圖片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飛
往期閱讀:
北京核心區打造「十無五好」背街小巷,這些地方大變樣
胡同修復、街區整治……如何把東四交給下一個「七百年」?
胡同改造前後有何不同?「老北京」們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