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王欣夷)在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朱樓鎮陳寨村摯愛殘疾人手工坊,一群人正在進行手工作業,只見他們捏著金屬線、塑料珠等材料靈活地操作,一個個精美的手工藝品就誕生了。中國龍、孔雀、大象、發財樹、自行車、串珠頭飾……這些複雜精美、栩栩如生的工藝品,背後有一個勵志的故事。
今年41歲的楊秋菊,家裡有四五個殘疾人,生活一度非常困窘。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手工編織,經過不懈努力,她逐漸學會了各種手工編織技術。於是,她晚上編織各種工藝品,白天擺地攤銷售,家庭經濟情況逐漸好轉。作為一名黨員,楊秋菊暗下決心,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用自己的技術帶領村裡更多的弱勢群體走上致富之路。於是,楊秋菊組織了村裡一些會唱歌、懂表演和會編織的殘疾人,成立了碭山縣摯愛殘疾人藝術團,到縣城裡和外地表演節目、銷售手工編織品,受到了廣泛好評。
「過去很長時間裡,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無法正常就業是當地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大短板,一直以來也沒有特別理想的辦法。」 陳寨村第一書記王夫北說,「看到楊秋菊的手工編織品,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授人以漁』的脫貧方式。」
2015年,王夫北鼓勵楊秋菊回鄉創業,在陳寨村成立了碭山縣摯愛殘疾人手工坊。2017年陳寨村建設了電商扶貧驛站和扶貧工廠,楊秋菊便帶著她的手工坊進駐了規範化的廠房,通過系統培訓,帶領村子裡大量的貧困留守婦女和殘疾人通過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路。
52歲的陳省芹是手工坊的創意總監,很多作品都是她設計的。她對記者說:「雖然依靠雙拐才能走路,但我的手靈活,編織手工藝品,也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手工坊自成立以來,共培訓貧困留守婦女、殘疾人1500餘人次,為弱勢群體提供固定和流動就業崗位300個,已帶動45戶貧困戶順利脫貧,產品也受到了市場的歡迎。「手工坊的成員們慢慢成了各自家庭脫貧致富的『頂梁柱』,在勞動中不僅獲得了收入,更得到了成就感。」楊秋菊說。
手工坊創立以來,多次獲得國家級重要獎項,2017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脫貧致富示範基地」、2018年獲評「陽光助殘就業扶貧基地」。楊秋菊本人則在2019年榮獲安徽省「巾幗建功標兵」……等身的榮譽,是楊秋菊和她的手工坊這些年來助殘脫貧工作成果的絕佳體現,更是他們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回報。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