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塞詩人岑參的詩中,感受盛唐時西域安西都護府環境

2020-12-21 長風文史

岑參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臺間,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這期間,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就是岑參為封常清出兵西徵而創作的送行詩。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題目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走馬川行,一部分是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行字代表一種詩體,岑參最為擅長,是從漢魏六朝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古體詩,音節格律都自由流暢,給人一种放言長歌行雲流水的感覺,就是走馬川放歌。第二部分,奉送封大夫,封大夫是唐朝西域名將封常清,因為官封御史大夫所以稱為封大夫。這個人一生經歷非常傳奇,他原本是蒲州人,就是現在的山西人,從小父母雙亡被外祖父撫養。外祖父犯罪被流放到安西充軍,擔任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南門的守軍,所以封常青其實是西域長大的人。此人雖然生長在西域,但是沒能長成胡人一樣結實的身板,按照史書記載,封常清又瘦又小,一隻眼睛還有毛病還跛腳,那這樣的人在崇尚軍功的邊疆地區其實很難生存。封常清軟磨硬泡,好不容易才在當時的安西四鎮都知兵馬使高仙芝的手下當了一個小參謀,一點都不受重視。有一次高仙芝出徵,封常清在幕府之中,悄悄的就寫好了告捷文書,把高仙芝怎麼謀,怎麼打,何時停,何時走,寫得清清楚楚,比高仙芝自己講還要明白。高仙芝還因此被上級大大的表揚了一番,從此之後封常清就脫穎而出,一直當到了安西四鎮節度使,御史大夫。對於岑參這樣渴望建功立業的文人來講,相當有吸引力。天寶13載,岑參有機會進入封常清的幕府,給封常清當判官,那真是粉絲見偶像,內心相當激動,情緒也非常的昂揚。封常清要出師西徵,作為下屬的岑參寫詩送行。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和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一樣的句式,李白寫的是滾滾黃河,而岑參寫的是漫漫黃沙。走馬川一般認為左末河,也就是今天新疆的車爾臣河,那他的位置在塔裡木盆地南邊,而雪海則在天山主峰與伊克賽湖之間,因為常年積雪所以叫雪海,車兒臣河在塔裡木盆地南邊,天山在塔裡木盆地北邊,這樣一來走馬川和雪海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有1000公裡,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沿著走馬船走到雪海邊。有一種解釋說,走馬川並不是左末河,而是雪海旁邊的一條河溝,或者就是一道平川,那這樣一來走馬川行雪海邊就是走馬川蜿蜒在雪海的旁邊。很顯然這應該是詩人眼中的實景呈現,而不是遙想千裡之外。

平沙莽莽黃入天。沙漠上的獵獵長風,一望無際的沙海上,狂風呼嘯,大風把黃沙卷到天上,猶如一條黃龍遮天蔽日。接下來三句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是從白天寫到夜晚,從風色寫到風聲,從天上寫到地下。深秋之夜顏色已經看不到了,這個時候聲音登場,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個吼字何等狂暴何等驚心動魄。怒吼的狂風把鬥大的碎石都卷了起來,讓它們隨著風勢滿地亂滾,這樣的力量是何等恐怖。天上黃沙莽莽,地下飛沙走石,這不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樣寧靜的沙漠,這是一個猙獰的能夠吃人的沙漠。

當然最酷烈的環境也有最兇惡的敵人,接下來三句,敵人登場了。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這裡的敵人代指當時唐朝的頭號敵人也是封大夫此刻徵討的敵人吐蕃。秋天一向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大好時機,此刻吐蕃人的馬吃了一夏天的草養得膘肥體壯,他們正躍馬揚鞭滾滾而來。金山(新疆博格多山以西)騰起了一片煙塵,煙塵就是警報,強敵進犯唐朝豈能坐視不管。封將軍頂著狂風率軍出徵了,這一句漢家大將西出師,以漢比唐寫得雍容大氣,風大將軍英勇無畏,為國解憂的形象躍然紙上。

接下來下三句,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這三句詩寫夜間行軍的樣子,士氣飽滿,軍容嚴整,鬥志昂揚。將軍金甲夜不脫,這是將軍以身作則,馬不停蹄的往前線趕。軍隊銜枚疾走,悄無聲息,只聽見兵器相互碰撞發出的輕微聲響,這是何等嚴整的軍容。風頭如刀面如割,既呼應了前面對大風的描寫,又凸顯出將士們的堅韌與頑強,真是繪聲繪色,讓人如臨其境。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從人寫到馬,從行軍寫到幕府,所謂馬毛帶雪,戰馬馳騁,汗水蒸騰,可是天又那麼冷,汗剛一出來就結成了霜,看起來就像雪一樣。不就是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馬的鬃毛剪出五個花瓣,這也是寶馬的代名詞,李白《將進酒》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也是這種寶馬。很快馬的鬃毛上就結成了一層冰霜,岑參寫了將軍,寫了戰士,寫了戰馬,他們都在寒風中奮力前行。幕中草檄硯水凝,原來不光是行軍的人,身在幕府的人也沒閒著,他正在起草檄文,可是天太冷了,連硯臺裡的墨都凍住了。後方的幕府也不容易,人也罷馬也罷,都在寒風中受苦,可是整首詩卻看不出一絲苦澀,相反艱苦卓絕的環境正反襯著這支軍隊精神的昂揚,把安西都護府的鐵軍表現的淋漓盡致,有這樣的軍隊何愁戰鬥不勝。

最後三句也就順理成章了,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這樣英勇的軍隊,敵人當然會聞風喪膽落荒而逃,所以我就在幕府所在地的車師西門遙望著,等待大軍凱旋。整首詩完全沒有寫到戰爭場面,只寫了出師,乾淨利落,因為把軍隊的精氣神都寫足了,所以誰都不懷疑勝利一定屬於這支軍隊。

整首詩寫景奇特,音調鏗鏘。讀者一看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都會覺得毛骨悚然。看到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誰不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推敲又會覺得確實如此,進而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首詩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前兩句,之後就是三句一小節,三句一轉韻,而在每一個小節之內則是句句都押韻,這樣一來節奏就特別的鏗鏘,聲調也特別的激越,你只要把它讀出來,就好像聽著進行曲。自然而然地被詩人的情緒帶動。岑參兩次遠赴西北邊陲,隨著軍隊一路走到中亞,他見過太多別人沒見過的景象,所以他的邊塞是真的,邊塞是活的邊塞,不是想出來的邊塞。這個地方確實和內地不一樣,他不是小橋流水的江南,不是平林漠漠的中原,她就是一個神奇的邊疆。他寫出了唐朝最為奇麗豪邁的邊塞詩,這首《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和另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首寫雪一首寫風,鬼斧神工,堪稱雙壁。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通知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個關注

相關焦點

  • 北庭成就一代邊塞詩人
    北庭成就唐一代邊塞詩人!北庭唐方鎮名、屬隴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護府,節度使例兼北庭都護,故通稱北庭。轄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諸軍鎮、守捉。其地後入回紇,繼入吐藩。唐・杜甫《近聞》詩、「崆峒五原亦無事,北庭數有關中使」清吳偉業《送隴右道吳贊皇之任》詩:「移檄北庭收屬國,閱兵西海取封侯。岑參對新疆、吉木薩爾的貢獻:岑參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作為小官吏,他的文學成就遠高於他的仕途功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入朝,奏調岑參為右威衛錄事參軍,隨同到達今天的庫車。岑參第二次出西域時是去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任職、前後共6年。
  • 岑參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其重要代表作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是盛唐成就最高的邊塞詩人之一,這首作品是其重要代表作。岑參另有一首同樣是表現在西北飛雪中送別友人的作品《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晻靄寒氛萬裡凝,闌幹陰崖千丈冰。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 為實現人生理想兩度出塞,唐代邊塞詩人岑參
    在安西幕府任職期間,岑參經常要跟隨軍隊一同在前線巡視。在艱苦的環境中,他格外思念富庶的長安。理想與生活的落差,激發起他創作的興趣。他把自己在安西的生活、工作、情感變化都寫成了詩句。在《安西館中思長安》一詩中寫道,「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建功立業的想法很美好,但艱苦的生活環境實在是太折磨人了。岑參是一個文人,他即便自幼家貧,也沒有經歷過這樣艱苦的環境。
  • 「讀書札記之5」岑參,縱馬輪臺的邊塞詩魂
    這些詩人寫的邊關,泛指幽、並、涼三州,離京城都不遠。當代學者鄭振鐸評說,唐人邊塞詩雖多,但作者多是站在外圍發表的感嘆,「類皆撲風捉影」。他說,只有岑參頻繁往來於沙漠雪山,「句句從體驗中來,從閱歷裡出。」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萬裡不敢來。」不是親臨其境,難以如此逼真。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天寶十三年(752年),又隨北庭都護封常清到了北庭一帶,前後在西域邊塞生活了六年時間,期間寫了大量的著名邊塞詩。
  • 岑參的西域情懷:悽慘命運不由我,壯志未酬心已死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生活在盛唐晚期,五歲讀書,九歲能寫文章,這在古代雖算不上神童,也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了。儘管出身於官僚家庭,因父親早逝,家境敗落。岑參20歲來到長安,30歲考取進士,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隨高仙芝出塞西域,赴安西擔任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
  • 「邊塞詩人」岑參6首詩,筆力縱橫矯健,結構開闔自如
    岑參,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岑參的作品,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間,急緩相濟,筆力縱橫矯健,結構開闔自如,留下很多佳作。
  • 大唐西域的失落:32歲的他一路向西,書寫盛唐最後的輝煌
    怛邏斯之戰敗北後,王正見接替高仙芝出任安西都護,但不久王正見病逝,封常清正式接管安西四鎮,並且代替程千裡權知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在此情況下,封常清的權力甚至超越了高仙芝,直接成為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最高長官,成為了大唐帝國在整個西域的統軍大將。
  •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局限——詩將岑參
    岑參,唐朝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古時候的詩人,大多數家裡都有點身份,就算沒身份的,還是家道中落,但依舊保持書香門第的。岑參的家庭就是這樣,《感舊賦序》中曾這樣說∶&34;意思是說國家換了六個皇帝,我家裡出了三個宰相。
  •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詩風豪邁雄壯、峭拔俊逸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岑參(約715~769),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盛唐詩人。岑參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皆以文詞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岑參的邊塞詩中,突出地反映了他思鄉、建功與歸隱的矛盾心態
    岑參是唐代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邊塞詩人。在他的邊塞詩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與思鄉、建功與歸隱的矛盾心態。這不僅與他的家庭背景、個人氣質等有直接關係,而且也是當時社會文化影響的結合。解讀岑參的矛盾心態,對我們進一步認識詩人乃至作品都有重要意義。
  • 盛唐時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邊塞詩人岑參
    岑參(715—770年),南陽新野人,唐代著名詩人。出身於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天寶八年(749年),岑參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三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年),又作安西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年(757年)回朝後,由杜甫等人推薦任右補闕等官職。
  • 岑參,縱馬輪臺的邊塞詩魂
    這些詩人寫的邊關,泛指幽、並、涼三州,離京城都不遠。當代學者鄭振鐸評說,唐人邊塞詩雖多,但作者多是站在外圍發表的感嘆,「類皆撲風捉影」。他說,只有岑參頻繁往來於沙漠雪山,「句句從體驗中來,從閱歷裡出。」寫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萬裡不敢來。」不是親臨其境,難以如此逼真。
  • 安西都護府,盛唐最強音
    ,這就是安西都護府的起源唐之安西都護府統轄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地連千裡,囊括十國,以至於在武周時代分立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到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止。
  • 在岑參的詩中感受邊塞風光與柔情,有一句想像奇絕,必將流傳千古
    今天,我們就一起讀一首能夠讓你一下子就體會到天寒地凍的感覺的詩,詩境開闊,帶給人們全新的視界。詩中寫道:北風捲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bó)。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
  • 岑參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其重要代表作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是盛唐成就最高的邊塞詩人之一,這首作品是其重要代表作。岑參另有一首同樣是表現在西北飛雪中送別友人的作品《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晻靄寒氛萬裡凝,闌幹陰崖千丈冰。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 雲臺二十八將之後,大唐邊塞的保衛者,詩人岑參的「悲慘世界」
    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詩人高適齊名,並稱「高岑」,有《岑·嘉州詩集》。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登進士第,開始步入仕途時做過參軍,後來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處做幕府書記,後來又跟隨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做幕府判官。
  • 雲臺二十八將之後,大唐邊塞的保衛者,詩人岑參的「悲慘世界」!
    唐朝詩人岑參,南陽岑氏之後,官至嘉州刺史。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詩人高適齊名,並稱「高岑」,有《岑·嘉州詩集》。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登進士第,開始步入仕途時做過參軍,後來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處做幕府書記,後來又跟隨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做幕府判官。岑參最為人熟知的是其邊塞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中就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盛唐詩人高適、岑參的詩歌在藝術風格上的異同
    導語:高適和岑參都是盛唐時期,有名的詩人,其中最能代表二人詩歌成就的還得是他們兩人創作的邊塞詩。雖然二人都以邊塞詩出名,但是他們的邊塞詩在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有極大的不同。他出身貧寒,在眾多文人都沉浸在盛唐氣象中時,他以犀利的眼光看見了盛唐背後的矛盾,早早地就揭示了農民在剝削下的疾苦,並對這些農民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高適出生於盛唐,渴望著建功立業,可是卻一直壯志未酬。於是,懷才不遇的悲憤成為了他詩歌的主題。但是,高適的有些詩歌,對楊國忠、李林甫等人的不義行為表示了吹捧,體現了過度追求功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