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遊工作領導小組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森林步道名單,小興安嶺、大別山、武陵山等3條路線入選,合計全長3466公裡。至此,我國已有12條國家森林步道,全長超過2.2萬公裡。森林步道旅遊作為一種新型旅遊產品,逐漸從概念走進人民的現實生活。
國家森林步道的推出是我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步道的選線會途經眾多世界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溼地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等名勝。因此,森林步道旅遊本質上也是一種複合型旅遊產品,是我國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交相輝映的旅遊精品線路。
顧名思義,森林步道突出森林生態獨特的優美環境,以穿越森林的美好意境作為主要市場賣點。旅遊發展實踐表明,生態旅遊是旅遊市場中吸引力大、重遊率高、旅遊生命周期長的產品類型。森林步道在我國屬於新生事物,我國森林步道的規劃建設是在對國外同類產品充分研究和借鑑基礎上加以推進的。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等國家開始通過頒布相關法令規範國家步道建設。按照我國近年頒布的《國家森林步道建設規範》行業標準,國家森林步道需要穿越著名山脈和典型森林,鄰近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區域,是長跨度、高品質的以徒步旅行為主的帶狀休閒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國家森林步道的基本特徵。以這次入選的小興安嶺國家森林步道為例,步道全線森林佔比82%,穿越我國東北地區典型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和寒溫帶針葉林,是體驗「穿林海、跨雪原」意境的最佳路徑;大別山國家森林步道全線森林佔比75%,武陵山國家森林步道全線森林佔比70%,都屬於亞熱帶森林區域,是領略我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獨特空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關注日益提升,在城鄉都出現了與日俱增、老少鹹宜的「暴走族」。這表明大眾對戶外遊憩有旺盛需求,而長距離徒步穿越生態優美、負氧離子濃度高的森林步道自然受到青睞,國家森林步道就是要提供這樣一個全新的徒步場地和路線。因此,推動國家森林步道建設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依託森林步道規劃建設精品旅遊線路,可以逐步引導大眾由「快餐式」的景點旅遊向「快行漫遊」的深度旅遊、體驗旅遊模式轉化,這也是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一個重要延伸方向。
森林步道旅遊是以森林生態為環境、以步道為核心的旅行方式,步道的選線、布局、連通性和配套設施是充分發揮其生態優勢的前提。森林步道規劃建設需要努力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步道主要由土路和砂石路組成,保留自然、荒野風貌,可以使遊客暫時避開城市公園內水泥、石材步道等生硬材質步道,盡情享受回歸大自然的愉悅。
目前,我國國家森林步道建設主體在山區、林區,交通基礎設施普遍比較滯後,少數地區可能還會出現斷頭路。為此,必須把國家森林步道建設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規劃和投資。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在堅持最大限度保持生態系統、最低限度實施硬體建設的基本原則下,為保障遊客安全和基本休閒需求,還是要提供必要的基本設施和服務。
根據相關標準,國家森林步道長度的基礎是500公裡以上,有的國家森林步道超過上千公裡。例如,這次公布的武陵山國家森林步道跨貴州、湖南、湖北和重慶四省市,步道全長達到1162公裡,要一次性實現理想化的全線貫通肯定不現實。為此,必須採取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的思路,先期的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可以優先利用古道、林區道路、廢棄道路,並儘可能鄰近古村落、特色村落,以及著名歷史遺蹟,並在步道連通過程中,有序推動國家森林步道重要節點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步道配套服務體系,特別是有序開展國家森林步道信息化、智慧化建設,逐步實現信息通訊全覆蓋。這樣,一條很長的森林步道可以劃分為若干段,布局若干個節點,徒步路線可短可長,可以很好地滿足不同徒步旅遊需求。而且,通過國家森林步道建設,還可以把相關區域其他自然和文化旅遊地有機整合,推動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儘管我國推出森林步道旅遊產品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但由於其發展適應市場需求,對接了各地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地方品牌的願望,由此,國家森林步道作為高品質生態旅遊產品,已經在生態教育、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生態休閒、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相信通過不斷總結森林步道旅遊發展的實踐經驗,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國家森林步道將成為深受旅遊者喜愛的旅遊品牌,依託森林步道推出的精品旅遊線路也可以在推動各地旅遊和文化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 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