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圈是我們地球的最北邊,在科技欠發達的古代,人類幾乎無法大規模的正常生存,因而哪裡也是地球上少有的「無人區」。不過正是因為沒有人類文明的侵染,南極圈保持了地球最自然的模樣,成為我們研究地球演變,最接近客觀現實的樣本來源地。
2004年7月28日,我們中國科學家在強盛國力的護航下,於北緯78°55′、東經11°56′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建立了自己的首個北極科考站「中國北極黃河站」。
但是別看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在2004年,才在北極圈「安家落戶」,追憶往昔,早在50年前,1個年輕小夥子,就憑藉著一身的膽氣闖入了北極圈,他即第1個闖入北極圈的中國人,被譽為「中國測繪界的奇人」的高時瀏。
戰亂中艱苦完成學業
1915年11月,高時瀏出生在了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中產家庭,比較幸運的是,他出生的年代,封建的滿清王朝已經土崩瓦解,他不再需要只是死讀四書五經了,此時正值青春的民國,給予了他了解測量學、學習測量學的機會,1936年,高時瀏考入了同濟大學測量系。
1937年抗戰爆發後,迫於日軍的步步緊逼,同濟大學的教學地點,不得不輾轉了浙江、廣西、雲南三省,學習條件雖然越來越顛簸,但是高時瀏在學校「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的倡議下,依舊堅持學習、刻苦學習,在苦難中完成了學業,同時也磨練出了一顆誓死捍衛祖國的中國心。
1948年8月,高時瀏看著滿目瘡痍的祖國,為了讓自己有足夠能力為它做點什麼,懷著科學興國的壯志豪情赴美洲求學,考入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首屆大地測量專業研究生班深造。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被認為是加拿大綜合實力第一的高等教育機構,全世界最頂級的綜合性大學,加拿大各大行業要職、政府精英部門都遍布它的學子。
可能正是因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特殊地位」,高時瀏在這裡有幸接觸到了當時測量領域的最前沿,以加拿大大地測量局臨時工的身份,開始接觸北極的研究工作。
取名「高時瀏「湖
1949年5月,高時瀏得以代表加拿大大地測量局,去到拉布拉多地區實地考察,而也正是因為這次考察,他完成了一件非常浪漫的事。
那就是當他走到北緯53度,西經66度之時,被迎面而來的一個「絕美」湖泊所震撼,「良辰美景」讓他如痴如醉。同時,高時瀏翻了翻地圖,發現湖泊是一個沒有被標註的點,他成為了該地文字上的第一個發現者。
於是不久這個湖泊就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lake si —liugao」,我們可以直接翻譯成「高時瀏湖」。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個未被記載的事物,並跟它來了一個永遠的記憶,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浪漫「直男情節」。「高時瀏湖」很直,也是很酷酷的!
1950年,高時瀏研究生畢業了,同時因為長期在觀測局合作的原因,他被選中為正式入職的員工。也正式這個正式,開創了一段屬於中國人的歷史。
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高時瀏,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當時白人所佔主導的科研最前沿,為中國人佔據了一席之地,中國人雖然近代落後,但對於北極的探索,中國人沒有缺席,這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驕傲。
1950年的夏天,高時瀏以天文測量隊隊長的身份,開始直接闖入了「北極圈」,在進入北極圈的那一刻,這裡沒有樹木了,只剩下青苔以及一望無際的茫茫雪海,這裡是「白」的世界。
此後高時瀏因為工作的需要,多次反覆得出現在北極圈內,1951年的夏天,他更是到達了當時的地球北磁極——北緯79.3度、西經71.5度。(北磁極是在不停移動,有資料顯示每天以20.5米的速度向北移動)。
可以說,藉助加拿大大地測量局的平臺,以及高時瀏的不懈努力,高時瀏成為了測量界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
放棄高薪,支援祖國
高時瀏並未忘記那顆在抗戰中,自己用雙眼、雙手塑造的中國心,當自己在所在領域有了點點成就,他想到了「科學興國」,念到了祖國。
於是在1952年,高時瀏放棄了在加拿大的高薪厚祿、錦繡前程,選擇了回國,支援當時正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成為了同濟大學從事測繪教學和科研的教員,他要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更多的中國學生。
參考資料:《奧秘》1996年4月29頁-31頁
【長江日報】高時瀏: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中國人 發布時間:2007-12-23 03:07 作者:記者 瞿凌雲 通訊員 趙華成
高時瀏——第一位登上磁北極的人——中國安徽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