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孟加拉灣,大多數人會因曾經的海灣戰爭而想到中東。然而事實卻出人意料,它並非在亞洲腹地,而是偏安一隅,緊鄰著南亞次大陸,與南中國海通過大名鼎鼎的馬六甲海峽與暹羅灣直接相連。這就是孟加拉灣。
這片海域,屬於印度洋的一個海灣,也是古代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途。因水而便利貿易,是孟加拉灣的天賦異稟,也讓它在沿岸國家之間,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顯得八面玲瓏。尤其是那些背八面玲瓏 因水而便利貿易,是孟加拉灣的天賦異稟,也讓它在沿岸國家之間,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顯得八面玲瓏。
到了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多次到達斯裡蘭卡,鄭和布施石碑上的文字記錄顯示,當時中國皇帝派遣鄭和遠航,由此開啟了中國與印度洋沿岸地區的通商歷史。明代的汪大淵著有《島夷志略》,對斯裡蘭卡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更為細緻的描繪,當時的斯裡蘭卡被叫作僧加剌。
因水而便利貿易,是孟加拉灣的天賦異稟,也讓它在沿岸國家之間,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顯得八面玲瓏。尤其是那些背靠孟加拉灣的南亞國家,在重新被喚起的絲路上再次閃耀如明珠。
孟加拉灣明珠閃耀樂土,帶有一點佛學的禪意與寓意,古時,源於印度的佛教傳播四方,普度眾生。斯裡蘭卡更像是一個中轉站,在佛教交流上不斷加深著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絲綢之路開通後,尤其是海上絲路的開闢,西行求佛法的中國僧人中,東晉高僧法顯比玄奘還要早了幾百年。
法顯將自己的經歷寫進了《佛國記》,這部著作真實記錄了中亞、南亞、部分東南亞的歷史、地理、宗教。順著釋迦摩尼的佛跡開始週遊的法顯,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阿富汗禮佛並搜集戒律經典,同時學習梵文口語和文字,隨後他乘船來到斯裡蘭卡,在這裡參加法會時,遇到了一位商人用中國產的白絹團扇供佛,他潸然淚下,選擇從海上絲路回到祖國。
法顯的足跡也在斯裡蘭卡留下了歷史的迴響,直到現在,斯裡蘭卡還有法顯村、法顯洞、法顯紀念館,當地人甚至以給孩子取名「法顯」而驕傲。法顯可以取道海路回到祖國,就證明了兩晉時期,海上絲路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當初的孟加拉灣業已成為沿岸各國交流、溝通的固定航道。法顯從中亞取道印度,就是在孟加拉灣乘船歷經14天到達了斯裡蘭卡。
法顯在尋求佛法的路上,見證了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的通達,同樣也親身感受到了一條偉大通途發展中的艱難險阻。靠孟加拉灣的南亞國家,在重新被喚起的絲路上再次閃耀如明珠。
樂土斯裡蘭卡出品的錫蘭紅茶,不僅是英國王室御用的下午茶標配,而且是紅茶品質保證的代名詞。錫蘭是斯裡蘭卡的舊稱,國土面積很小,形狀仿佛是一顆淚珠,也因此,它被稱為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淚。與這種看似悲戚的外表不同,在僧伽羅語中,斯裡蘭卡意味著樂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
當絲綢之路聯通東西時,往往都是單線聯繫,但只有位於南亞次大陸這塊土地的國度,三條絲綢之路都曾從中國出發而殊途同歸。絲綢之路北線、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南方絲綢之路都曾經把中國與南亞次大陸緊密相連。南方絲綢之路以成都平原為起點,經雲南諸地進入緬甸以及印度,這條路路程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