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美國的拉馬庫斯·阿德納·湯普森(被稱為「重力之父」)在1885年1月20日註冊過山車相關專利技術後,被認為是過山車的誕生之日。
過山車(Roller coaster)又被稱為「雲霄飛車」,通常被放置於主題樂園和遊樂園之中,成為遊客們玩樂的機動遊樂設施,從誕生之日起,就深受眾多遊客的喜愛。
從1885年至今已經130多年,也許拉馬庫斯在發明過山車之初並沒有想到,過山車有一天會被改造成「殺人過山車」。一些學者注意到,通過改造過山車以後,能夠讓人在玩樂的過程中死去。
許多重力學家也驗證了這一點,認為可行性極強。所以,有人提出將其改造成「殺人工具」,殺死一些死囚犯。其實,改造之後的過山車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殺,有兩種人可以躲過,最重要的是人們不允許進行改造。那麼,都是為什麼呢?
「死亡過山車」
最先設計將過山車改造成殺死死囚的是英國人。2016年1月17日,英國《每日郵報》上刊登的一則信息馬上引來熱議,有人稱好,也有人反對。
報上說:「通過對過山車進行改造以後,能夠利用其高度和過山車在通行過程中的時間長度來實現人的安樂死,可以將其改造成殺死死囚的刑具…」那麼,我們見到的刺激好玩的過山車真的這麼厲害嗎?一個玩樂工具是如何變成殺人工具?
從拉馬庫斯在1885年1月20日申請專利的那一刻起,許多重力學者就已經注意到相關的問題。過山車建造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測試和計算,最後在完美的數據和合理的角度下,過山車才誕生。
但是,理論轉換為實際操作的時候,許多問題就暴露不出來。比如,過山車的速度一般都會設置成非常高的時速,所以時間被嚴格地限定在兩分鐘左右,最高不會到10分鐘;對於速度比較慢的,符合人體可承受範圍內的,一般也是在10分鐘左右。
並不是說,加長過山車的時間會讓管理方浪費更多的成本,而是為了體驗者的身體健康考慮。
玩過山車的過程中不出事,並不等於以後就沒事。據一則2001年的不完全的統計,總的坐過山車的人中,有1/15的人出現意外。有一些身體不健康者,比如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等玩過山車的時候,出事概率是最高的,通常在玩的過程中「安樂死」。
基於調查和對過山車的研究,還是學生的烏柏納斯於2016年設計出的利用過山車製造安樂死,獲得許多研究者的認可。他認為,對於具有安樂死需求的人來說,在險象環生的過山車上刺激地玩,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後歷程,無疑是相當好的選擇。
他所說的這些有需求者,主要指的是身患重症、希望早日得到解脫的那些人。就目前來說,社會主流還是可以接受安樂死存在的。那麼,如何讓過山車變成「殺人過山車」?
據科學調查顯示,人類在進行某種非常刺激的極限運動的時候,大腦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分泌出足以致使身體和大腦感到興奮的多巴安和內啡肽,能給人帶來無可比擬的愉悅感,是神奇的感官體驗和生理感受。
過山車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基於這一生理特徵,最基本的過山車都有7個角度非常大的迴環,有的更多。當玩樂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出現非常神奇的刺激感,讓人無比興奮。
不過,這個過程中,大腦需要消耗極大的氧氣,如果氧氣含量不夠,直接會在瞬間讓人陷入昏迷,甚至死亡。過山車設計的角度過大或長度過長的時候,就能夠達到這一效果,讓接受死亡者在不痛苦的情況下離開人世。
所以,非常刺激的過山車經過改造以後,就是一臺「安樂死」的機器。當然,有兩種人不會受到影響。
只有兩種人沒事
「死亡過山車」之所以致死,最主要的因素是大腦沒有獲得足夠的氧氣供給。對於生理正常的人而言,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對於特殊人而言,那就是不一樣的結果。
這兩種人就是高位截癱或半身不遂者,他們與生理正常者不一樣,除上半身或大腦以外,其他地方的氧消耗量極少,在玩「死亡過山車」的時候,很難出現氧氣不足的現象,所以不至於死亡。
雖然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法律和道德上站不住腳,加之實施安樂死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難度,所以該想法僅停在理論階段。
對於安樂死的認可,如今世界內的許多國家都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確認。比如,2018年1月15日的時候,韓國相關部門就通過了關於小範圍之內實行安樂死的文件。2019年11月13日,紐西蘭也通過了相應的法律規定。
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停在觀望階段或者是反對。對於這一話題的討論,已經有上千年的原因,其中有太多的因素,讓安樂死不足以流行,因此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死亡過山車」的改造。那麼,都有哪些原因呢?
不被認可或不能流行的原因
安樂死的理論和實踐都有非常長的歷史。巴斯達人的一系列殘酷行為,被認為是安樂死的開始,他們為了保住健康和活力,經常處死出生就帶病的嬰兒。亞里斯多德曾在其相關的著作裡表示支持。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表示,自殺是解脫無法治療的痛苦的一種好辦法。畢達哥拉斯的許多學者、哲人和政治家則認為,老人和弱者實施志願的安樂死符合道德上的要求。其主要的支撐點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弱者的死亡可以給其他人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間和食物,減少其他人為了他們而消耗更多的東西。
16世紀以後,隨著人本主義的興起,古希臘時期提出的符合道德的價值觀被人們拋棄,從天賦人權的人本位思想出發,不提倡安樂死。但是,折中主義者則認為,在不違背新社會道德(人本主義後的社會)的條件下可以執行安樂死。比如,F.培根在《新亞特蘭提斯》中提倡:「人可自願安樂死」(主要指病痛無法拯救者)。
納粹統治時期,巴斯達人時期的安樂再度被利用,德國納粹披著人本主義的外衣,實行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政策,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安樂死。
基本上自從這以後,許多國家都堅決反對安樂死。如荷蘭在1987年通過了一項嚴格限制醫生為患有絕症者實行安樂死的法律條文。
基於這些爭論,過山車遲遲都未能夠改造成「死亡過山車」。
結語
安樂死之所以遭受的爭議,主要還是相關的法律機制尚未完成,極有可能會被不法分子鑽空子。在不久以前,一部關於醫生殺死數百名患者的電影遭受爭議,主要的原因還是於此。
具體而言,醫生並沒有殺死那些患者,只是給患者提供相關的藥物,讓他們儘早地解脫痛苦而已,但這樣的行為在相關的國家是違法的,屬於協助謀殺或謀殺行為,可能會被判處幾十年的牢獄,嚴重者會被判處絞刑。如果相關的機制完善以後,可能安樂死會被人們所接受,死亡過山車也能夠誕生出來。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