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看似是小事,卻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大工程」。江蘇張家港市經開區(楊舍鎮)景溪社區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邊行邊試,積極探索「覆蓋、服務、賦能」——「3F」特色工作法,通過線上+線下、人防+技防、激勵+服務等一系列精細措施,打響了垃圾分類治理「攻堅戰」。
線下+線上 構建立體「宣傳矩陣」
日前,在景溪社區舉辦的「微綠色」垃圾分類宣傳倡導活動中,居民們爭相參加「垃圾的旅行」計時賽,他們自由組隊,6人一組,分別扮演居民、垃圾分類督導員、環衛工人,將「家」中各種垃圾模型道具分揀、運送,最終送到「垃圾處理廠」,分錯一個罰時10秒,總時間最短的隊伍獲勝。
「微綠色」垃圾分類宣傳倡導活動。
為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景溪社區以活動引導、氛圍營造、宣教培訓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線下、線上宣傳和動員活動;以社區、物業、志願者為主要力量,做到宣傳入戶全覆蓋;利用社區微信、QQ群發布宣傳畫,並開設線上雲課堂近10場,參與人次2000餘人;指導群眾創編三句半《垃圾分類我先行》,組織各類培訓10餘場……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讓「要我分類」變為「我要分類」。
人防+技防 織密監督「天羅地網」
包新芬是景溪社區帝景豪園小區的一位樓道長,11月3日上午,她打開自己所在小區「熟人社區」樓道長群發現,社區剛發布了一條監控抓拍到的居民在非投放時間亂丟垃圾的視頻,視頻裡的居民正住在她所負責的樓道,於是她立即與社區網格員一起找到這戶居民,進行上門教育和宣講。
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與志願者對市民投放的垃圾進行檢查。
這一舉措是景溪社區治理非投放時間段亂丟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對於樓道長未能識別的,再發布在小區居民微信群,由居民們共同識別,確認人員信息。除此之外,景溪社區還在每個投放點位上設立「曝光臺」,以公示欄的形式,把每天第一個非投放時間段亂丟垃圾的行為進行「首袋曝光」;還計劃在前溪錦苑小區垃圾分類點上安裝廣播喇叭,由物業通過監控實時觀察點位狀況,通過隔空「喊話」及時勸阻違規亂丟行為。通過人防、技防相結合的方式,景溪社區形成了全民監督亂丟垃圾的良好氛圍。
居民排隊投放垃圾。
激勵+服務 開啟分類「全民模式」
景溪社區前溪錦苑居民互動群裡每天都很熱鬧,大家都在積極參與社區最新推出的「21天生活垃圾分類打卡」活動,居民每天堅持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現場拍照「曬」在社區居民微信群,連續「打卡」21天,就可以到物業領取禮品1份。
「21天生活垃圾分類打卡」活動。
除了激勵措施,景溪社區還在服務上下足功夫。記者在景溪社區緹香世家小區看到,小區垃圾分類點上設置了滅蚊桶、洗手池、遮陽棚、風扇等,為居民營造一個良好、方便的投放環境,同時大力整改投放點位周圍環境,讓大家在投放垃圾的同時,多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緹香世家物業公司負責人
自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景溪社區落實了一系列激勵+服務舉措,包括評選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戶,將垃圾分類納入「文明家庭」評比標準,試行志願者幫助殘疾人、高齡老人代投機制等,逐漸形成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