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環球網 視頻 洪祖誠;記者 張嘉玉】四季如夏的群島國家,被詩意地稱為「千島之國」,點綴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明珠」——印度尼西亞,這裡的人們對中國文化並不陌生,早在1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就帶來了兩國活躍的文化交流。「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既有古代的貿易往來,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國文化在印尼的影響特別深,在中國也能感受到印尼的足跡。」在環球網的專訪中,印度尼西亞駐華使館公使狄諾暢談在中國生活給他帶來的「嶄新體驗」,以及對兩國文化交流的美好期待。
中國擁有印尼所沒有的「四季變化」 人們跟隨春夏秋冬感受生命的循環
2020年1月15日,狄諾來到中國擔任印尼駐華大使館公使,海南的沙灘和淺山讓他想起了印尼的峇里島,但還有更多的地方有著與印尼截然不同的氣質:他曾去到過杭州、長沙、西安、南寧,甚至內蒙古……風貌不同,氣候各異。「在印尼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但是我們有旱季和雨季。我在中國看到人們會慶祝春節、中秋,人們跟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去生活,感受生命的循環。」
狄諾發現四季變幻也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節奏,「夏天與冬天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們忙碌工作準備下一個季節的生活,適應天氣和生活環境對我是挑戰,但是我很享受去經歷這些嶄新的體驗。」
狄諾對中國人的工作精神印象深刻,也對中國的飛速發展感到敬佩,「我認為中國人民有堅定的決心去展望未來,並試圖改變自己。中國人民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會繼續完善自己和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我認為這促使人們做得比過去更好,這也是中國人民的優點之一。」
來中國之前在大學就上過中文課印尼也會慶祝春節、談論儒學
中國是狄諾被派駐的第一個亞洲國家,這也令他非常高興。其實他在大學時已經體驗過漢語的學習,「學校設有中文課程,我確實學了兩個學期。了解亞洲文化、形成彼此相互理解對印尼來說很有吸引力——現在我們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懂中文,也願意去了解中國的文化。」
學中文是不是一件難事兒?狄諾坦言,中文沒有用類似西方語言的拉丁文字系統,這對初學者來說會有點難。不過一旦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會發現中國人是用土、水、石等象形元素去構成一個漢字、再連貫成句,這也給他更多啟發去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總是在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中國文化在印尼的影響特別深,儒家文化在印尼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人們也很重視慶祝中國的春節,這已經成為印尼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國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印度尼西亞的足跡。」狄諾說道。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國家,中國與印尼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早在中國古籍《四庫全書》中已經有了交流的記載。歷經吳、晉、南北朝、唐、宋各代,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時,多次到過爪哇和蘇門答臘,並幫助印尼漁民擊退海盜侵襲。
印尼受到東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孫子兵法》成為中國哲學「入門書」
在印尼,《孫子兵法》是非常知名的書籍,甚至是當地經典的校園讀物,許多印尼人都知道「知知彼己,百戰不殆」。對於印尼人來說,《孫子兵法》是一本實用讀物,它被翻譯為《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Sunzi, the art of war into management)》,「這讓印尼人對了解中國哲學的開始產生了興趣。所以,我認為很多中國的哲學書籍也很受到大家的歡迎,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中國的儒家文化以及陰陽平衡。」
對於這種興趣,狄諾有著更深層的觀察,「印尼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包括亞洲的中國、印度,也包括荷蘭、葡萄牙和英國等西方的文化。就像我們既會慶祝春節,也會慶祝聖誕。從眾多文化的影響中發展自己的文化,這也成為了印尼的獨特之處。因此身在其中,我們自然很想進一步地去了解,哪些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文化,也就遇見了中國獨特的文化。」
狄諾期待中國與印尼的人文交流會更好地促進彼此的相互理解,同時印尼的發展也會給中國帶來新的啟發,「印尼文化是群島國的文化,我們生活在這些群島的火山之中,擁有豐富的土壤和土地,可以容納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印尼發展得也很現代,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支持下,擁有了先進的技術。相信這些都可以為中國人民提供不同或全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