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希達投資」公眾號,每天優質文章,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領導有方!
豬肉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流量明星」,熱搜不斷,街頭巷尾討論也從未休止。而從傳統養豬企業規模化發展到地產龍頭布局,再到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養豬這門生意從不缺熱鬧。
今年以來,可謂「豬事不順」。
豬肉供應緊張,價格飆漲,非洲豬瘟仍未完全撲滅,引發輿論一陣「豬肉自由難實現」的民生討論。
而「養豬股們」也是悲喜交加,境遇各不相同。
過去,由於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養豬明星股雛鷹農牧陷入退市困境。但是溫氏股份和牧原來股份傳來好消息:儘管受生豬周期的影響,上半年業績和利潤雙雙下滑,但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股價一路飆升,市值分別突破2000億元和1500億元。
「養豬股們」的不同境遇,除外部因素影響,還與其各自的發展模式相關。
「瘦身」養豬,轉嫁成本
生豬養殖行業主要包括2種模式,一種輕資產模式,一種重資產模式。前者以溫氏股份、雛鷹農牧為代表。
▌溫氏:「公司+農戶」模式
有著「養豬第一股」之稱的溫氏股份,2018年生豬出欄量達2 200萬頭,是養豬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有2200萬頭豬,豬頭連著豬尾,它們可以繞地球轉一圈。需要指出的是,生豬養殖嚴重依賴固定資產投資,2200萬頭生豬需要約4400萬平方米的豬舍。王健林曾經在養豬問題上碰壁。建一個10萬頭豬的豬棚比萬達廣場要困難得多。
不過,溫氏通過「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巧妙地將固定資產投資外包給了加盟農戶、貸款銀行和補貼政府。
「公司+農戶」是典型的外包模式。溫氏提供仔豬、飼料、疫苗、設備和技術。農民自己建豬舍,溫氏出售和購買所有產品,這種商業模式體現了三個特點:
首先,養殖戶成為溫氏生豬產業的代表工廠和特許經營商,幫助溫氏規模迅速擴大,這也是溫氏能夠銷售2200萬頭生豬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溫氏承諾農戶通過包銷的方式購買產品,這使得農戶規避了生豬周期的價格風險。同時,由於降低了養豬成本負擔,農民可以多養豬了。
第三,2 200多萬頭豬的規模下,溫氏對產業鏈上下遊都有了強大的話語權。
以四川省儀隴縣溫氏家族合作模式為例:農戶自建規模化養豬場500個,投資豬圈32萬元。每頭豬的成本是1500元,總共107萬元。與溫氏合作後,可由政府和溫氏補貼圈地。自投僅需19.8萬元,同時,農民沒有養殖成本。他們只需付每頭豬100元的押金(僅記帳),總投資24.2萬元,相當於自立成本的22.6%,優勢明顯。
輕資產模式下,溫氏的成本結構中有一項特別的支出,即支付給農戶的委託養殖費用,2018年這筆費用佔總成本的17.7%,約為49.2億元。
不過,「公司+農戶」模式也有顯著的缺點——豬養在農戶那裡,相關質量、防疫監控存在空隙。當豬瘟發生時,公司豬苗、商品肉豬調運會受到影響,造成死淘率上升。
▌雛鷹:「公司+合作方+農戶」模式
雛鷹模式是對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的延伸,在公司和農戶之間引入了合作方。
溫氏農民的加入,具有迅速擴張的特點。不過,即使有政府補貼和財政支持,農民自建豬舍也是一筆可觀的投入,不包括一些資金有限的農戶。
雛鷹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創新性地將加盟商分為兩類:有錢但不想貢獻的加盟商;想貢獻卻沒錢的加盟商。雛鷹引入的合作夥伴是為農民提供資金,承擔固定資產投資的。
「公司+合作夥伴+農戶」,三方關係:雛鷹負責管理養殖場,辦理許可證和手續,支付替代育種費用;合作夥伴負責農場建設,投資設備,協調農戶;農民們負責育肥和養豬,以此來賺取代養費。
此外,合作方出錢,除了賺分紅,還能賺取豬場轉讓收益。
顯然,雛鷹模式的合作夥伴不像特許加盟商,而是更像投資者。雛鷹模式是典型的「槓桿養豬」模式,其融資屬性大於招商屬性,金融屬性大於經營屬性。
而雛鷹作為雛鷹模式的裁判員,雛鷹可以先建豬圈,然後再轉讓給合作方。僅2015-2016年,雛鷹轉讓豬舍的收入就超過17億元。
當豬周期結束時,養豬場就有了存貨。當豬周期上升時,養豬場就被賣掉了,這是要把豬棚當作房地產來經營。
遺憾的是,由於多元化發展不當,導致了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雛鷹模式開始淡出上市公司體系。
全產業鏈滲透,有效管控
溫氏和雛鷹是輕資產模式的代表。相反,牧原股份是重資產模式的領頭羊。2018年,牧原生豬出欄的數量達到1101萬頭,成為繼溫氏股份之後的第二個「千萬頭生豬出欄大王」。
▌牧原:一體化自營模式
牧原在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商品豬飼養等方面進行了全產業鏈布局,與溫氏相比,牧原的自主經營模式投資大、單體規模大、管控更優、出口量更穩定。
自營模式也是最有利於防疫的。在綜合標準養殖體系下,即使一個豬捨出現豬瘟,也可以立即隔離,不影響其他豬舍。在溫氏加盟模式下,如果某一地區發生豬瘟,該地區所有的生豬都將被殺掉。
因此,當豬瘟爆發時,牧原自營養豬模式就成為了豬肉價格維穩的核心力量。
在財務表現上,牧原自營模式,沒有委託加工費這項成本,而是全部轉換成支付給養殖員工的薪酬。
因此,牧原把員工薪酬計入管理費用,而溫氏的委託加工費計入營業成本,這一區別,必然導致牧原的毛利率更高,溫氏的毛利率更低。
同時,溫氏的豬棚,大量由加盟農戶自建,屬於農戶自有財產;而牧原豬棚屬於公司自建,全部計入到固定資產一項。
一個輕資產,一個重資產,再加上毛利率的差異,資本市場的目光都很明亮,更願意在關鍵時刻為牧原買單。截至2019年9月25日,溫氏股份市值約2000億元,按2018年出欄生豬數量計算,每頭生豬市值約9000元;牧原股份市值約1500億元,按2018年出欄生豬數量計算,每頭生豬市值約13500元。
在資本市場上,牧原豬比溫氏豬更「貴」。
這樣的計算方式當然有不妥之處,不過卻很有意思。須知,騰訊擁有約10億用戶,市值達3萬億元,人均用戶市值約3 000元左右,還不如牧原豬的零頭。
▌新希望:混合模式
輕、重資產養豬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各領風騷。而以新希望為代表,市場上還存在一種輕、重資產模式混合的養豬模式。
具體來說,新希望採用25%企業自養、75%「公司+農戶」的合作養殖模式。其中,綜合自養是指商品豬育肥由公司自主經營,合作養殖模式是企業向農戶提供或銷售商品豬育肥。
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新希望針對規模豬場、中型豬場、家庭農場、散戶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合作發展模式。
首先,對於規模化養豬場,在局部區域形成數個種豬繁育場到多個商品豬育肥場生產單元的聚集,即聚落豬場,一個聚落豬場年銷售商品豬30萬-100萬頭。新希望負責生豬養殖場標準化建設,並提供融資、免費仔豬、飼料和技術支持。實現選種、育肥、屠宰、加工、終端消費全產業鏈管理。
其次,對於中小型養豬場,「新道路模式」——不改變所有權,為其提供管理服務;對於家庭養殖場,「新六模式」——新希望提供豬苗,由家庭養殖場飼養;對於散戶養豬場,通過技術服務,促進其向新道路或新六模式的轉變。
公司、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三大聯動,新希望已形成一個新模式。同時,作為國內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飼料銷售居全國首位。在飼料成本方面,新希望與其他養豬企業相比具有絕對優勢。
養豬賽道,萬億市場規模,進入者眾多,但市場集中度仍然很低。2018年,中國9家規模最大的養豬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佔比為6.45%,市值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溫氏和牧原僅佔3%和1%。隨著市場落後產能的逐步淘汰和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高,隨著市場產出的增加,龍頭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聲明:圖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希達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