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上市公司的養豬模式是怎樣的!

2020-12-21 騰訊網

關注「希達投資」公眾號,每天優質文章,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領導有方!

豬肉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流量明星」,熱搜不斷,街頭巷尾討論也從未休止。而從傳統養豬企業規模化發展到地產龍頭布局,再到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養豬這門生意從不缺熱鬧。

今年以來,可謂「豬事不順」。

豬肉供應緊張,價格飆漲,非洲豬瘟仍未完全撲滅,引發輿論一陣「豬肉自由難實現」的民生討論。

而「養豬股們」也是悲喜交加,境遇各不相同。

過去,由於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養豬明星股雛鷹農牧陷入退市困境。但是溫氏股份和牧原來股份傳來好消息:儘管受生豬周期的影響,上半年業績和利潤雙雙下滑,但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股價一路飆升,市值分別突破2000億元和1500億元。

「養豬股們」的不同境遇,除外部因素影響,還與其各自的發展模式相關。

「瘦身」養豬,轉嫁成本

生豬養殖行業主要包括2種模式,一種輕資產模式,一種重資產模式。前者以溫氏股份、雛鷹農牧為代表。

▌溫氏:「公司+農戶」模式

有著「養豬第一股」之稱的溫氏股份,2018年生豬出欄量達2 200萬頭,是養豬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有2200萬頭豬,豬頭連著豬尾,它們可以繞地球轉一圈。需要指出的是,生豬養殖嚴重依賴固定資產投資,2200萬頭生豬需要約4400萬平方米的豬舍。王健林曾經在養豬問題上碰壁。建一個10萬頭豬的豬棚比萬達廣場要困難得多。

不過,溫氏通過「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巧妙地將固定資產投資外包給了加盟農戶、貸款銀行和補貼政府。

「公司+農戶」是典型的外包模式。溫氏提供仔豬、飼料、疫苗、設備和技術。農民自己建豬舍,溫氏出售和購買所有產品,這種商業模式體現了三個特點:

首先,養殖戶成為溫氏生豬產業的代表工廠和特許經營商,幫助溫氏規模迅速擴大,這也是溫氏能夠銷售2200萬頭生豬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溫氏承諾農戶通過包銷的方式購買產品,這使得農戶規避了生豬周期的價格風險。同時,由於降低了養豬成本負擔,農民可以多養豬了。

第三,2 200多萬頭豬的規模下,溫氏對產業鏈上下遊都有了強大的話語權。

以四川省儀隴縣溫氏家族合作模式為例:農戶自建規模化養豬場500個,投資豬圈32萬元。每頭豬的成本是1500元,總共107萬元。與溫氏合作後,可由政府和溫氏補貼圈地。自投僅需19.8萬元,同時,農民沒有養殖成本。他們只需付每頭豬100元的押金(僅記帳),總投資24.2萬元,相當於自立成本的22.6%,優勢明顯。

輕資產模式下,溫氏的成本結構中有一項特別的支出,即支付給農戶的委託養殖費用,2018年這筆費用佔總成本的17.7%,約為49.2億元。

不過,「公司+農戶」模式也有顯著的缺點——豬養在農戶那裡,相關質量、防疫監控存在空隙。當豬瘟發生時,公司豬苗、商品肉豬調運會受到影響,造成死淘率上升。

▌雛鷹:「公司+合作方+農戶」模式

雛鷹模式是對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的延伸,在公司和農戶之間引入了合作方。

溫氏農民的加入,具有迅速擴張的特點。不過,即使有政府補貼和財政支持,農民自建豬舍也是一筆可觀的投入,不包括一些資金有限的農戶。

雛鷹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創新性地將加盟商分為兩類:有錢但不想貢獻的加盟商;想貢獻卻沒錢的加盟商。雛鷹引入的合作夥伴是為農民提供資金,承擔固定資產投資的。

「公司+合作夥伴+農戶」,三方關係:雛鷹負責管理養殖場,辦理許可證和手續,支付替代育種費用;合作夥伴負責農場建設,投資設備,協調農戶;農民們負責育肥和養豬,以此來賺取代養費。

此外,合作方出錢,除了賺分紅,還能賺取豬場轉讓收益。

顯然,雛鷹模式的合作夥伴不像特許加盟商,而是更像投資者。雛鷹模式是典型的「槓桿養豬」模式,其融資屬性大於招商屬性,金融屬性大於經營屬性。

而雛鷹作為雛鷹模式的裁判員,雛鷹可以先建豬圈,然後再轉讓給合作方。僅2015-2016年,雛鷹轉讓豬舍的收入就超過17億元。

當豬周期結束時,養豬場就有了存貨。當豬周期上升時,養豬場就被賣掉了,這是要把豬棚當作房地產來經營。

遺憾的是,由於多元化發展不當,導致了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雛鷹模式開始淡出上市公司體系。

全產業鏈滲透,有效管控

溫氏和雛鷹是輕資產模式的代表。相反,牧原股份是重資產模式的領頭羊。2018年,牧原生豬出欄的數量達到1101萬頭,成為繼溫氏股份之後的第二個「千萬頭生豬出欄大王」。

▌牧原:一體化自營模式

牧原在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商品豬飼養等方面進行了全產業鏈布局,與溫氏相比,牧原的自主經營模式投資大、單體規模大、管控更優、出口量更穩定。

自營模式也是最有利於防疫的。在綜合標準養殖體系下,即使一個豬捨出現豬瘟,也可以立即隔離,不影響其他豬舍。在溫氏加盟模式下,如果某一地區發生豬瘟,該地區所有的生豬都將被殺掉。

因此,當豬瘟爆發時,牧原自營養豬模式就成為了豬肉價格維穩的核心力量。

在財務表現上,牧原自營模式,沒有委託加工費這項成本,而是全部轉換成支付給養殖員工的薪酬。

因此,牧原把員工薪酬計入管理費用,而溫氏的委託加工費計入營業成本,這一區別,必然導致牧原的毛利率更高,溫氏的毛利率更低。

同時,溫氏的豬棚,大量由加盟農戶自建,屬於農戶自有財產;而牧原豬棚屬於公司自建,全部計入到固定資產一項。

一個輕資產,一個重資產,再加上毛利率的差異,資本市場的目光都很明亮,更願意在關鍵時刻為牧原買單。截至2019年9月25日,溫氏股份市值約2000億元,按2018年出欄生豬數量計算,每頭生豬市值約9000元;牧原股份市值約1500億元,按2018年出欄生豬數量計算,每頭生豬市值約13500元。

在資本市場上,牧原豬比溫氏豬更「貴」。

這樣的計算方式當然有不妥之處,不過卻很有意思。須知,騰訊擁有約10億用戶,市值達3萬億元,人均用戶市值約3 000元左右,還不如牧原豬的零頭。

▌新希望:混合模式

輕、重資產養豬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各領風騷。而以新希望為代表,市場上還存在一種輕、重資產模式混合的養豬模式。

具體來說,新希望採用25%企業自養、75%「公司+農戶」的合作養殖模式。其中,綜合自養是指商品豬育肥由公司自主經營,合作養殖模式是企業向農戶提供或銷售商品豬育肥。

在「公司+農戶」模式下,新希望針對規模豬場、中型豬場、家庭農場、散戶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合作發展模式。

首先,對於規模化養豬場,在局部區域形成數個種豬繁育場到多個商品豬育肥場生產單元的聚集,即聚落豬場,一個聚落豬場年銷售商品豬30萬-100萬頭。新希望負責生豬養殖場標準化建設,並提供融資、免費仔豬、飼料和技術支持。實現選種、育肥、屠宰、加工、終端消費全產業鏈管理。

其次,對於中小型養豬場,「新道路模式」——不改變所有權,為其提供管理服務;對於家庭養殖場,「新六模式」——新希望提供豬苗,由家庭養殖場飼養;對於散戶養豬場,通過技術服務,促進其向新道路或新六模式的轉變。

公司、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三大聯動,新希望已形成一個新模式。同時,作為國內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飼料銷售居全國首位。在飼料成本方面,新希望與其他養豬企業相比具有絕對優勢。

養豬賽道,萬億市場規模,進入者眾多,但市場集中度仍然很低。2018年,中國9家規模最大的養豬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佔比為6.45%,市值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溫氏和牧原僅佔3%和1%。隨著市場落後產能的逐步淘汰和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高,隨著市場產出的增加,龍頭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聲明:圖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禁止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希達投資」

相關焦點

  • 看看上市公司的養豬模式是怎樣的!
    ▌溫氏:「公司+農戶」模式 有著「養豬第一股」之稱的溫氏股份,2018年生豬出欄量達2 200萬頭,是養豬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有2200萬頭豬,豬頭連著豬尾,它們可以繞地球轉一圈。
  • 上市公司養豬模式,槓桿養豬PK重資產
    王健林就曾在養豬問題上碰壁,建10萬頭豬的豬棚比建萬達廣場難多了。 不過,溫氏通過「公司+農戶」的商業模式,巧妙地將固定資產投資外包給了加盟農戶、貸款銀行和補貼政府。當豬瘟發生時,公司豬苗、商品肉豬調運會受到影響,造成死淘率上升。 ▌雛鷹:「公司+合作方+農戶」模式 雛鷹模式是對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的延伸,在公司和農戶之間引入了合作方。
  • 養豬改變命運:中國養豬龍頭演繹造富神話,河南千億首富公司賺爆
    牧原股份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7.33億元,同比增長27.7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87億元,同比增長296.04%。溫氏股份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82.89億元,同比增長18.2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0.85億元,同比增長109.84%。
  • 農戶養豬該如何選擇與養殖企業公司合作?
    所以很多人都想往養豬進行發展,但是由於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散戶基本是很難去單獨養殖的,基本都是與大公司(有養殖牌照和完整的一套養豬技術方案)進行「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那麼該如何跟這些公司進行合作呢?首先我們先大概了解下這幾方面:一、什麼是「公司+農戶」模式?
  • 身邊的公司|月薪2萬招大學生,養豬今年有多賺錢?
    靠養豬富甲一方,在國內還是相當少見的。這裡,不得不提其名下的A股上市公司——牧原股份。新晉「養豬一哥」,牧原股份股價一年漲超220%自2018年,我國出現非洲豬瘟疫情,導致大量生豬被撲殺後,豬肉價格開啟上漲模式。聰明的資金,看準這一風口,自2018年年末悄然布局,養豬股迎來「小牛市」。
  • 放棄鐵飯碗去養豬,他創辦了牧原集團並帶領其成功上市
    秦英林放棄了鐵飯碗,通過養豬實現了自己身家百億的夢想。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秦英林和他父親渴望致富的心扉。他鼓動父親養豬,父親接受了他的建議。可是由於缺乏防疫知識,養的20頭豬死了19頭。 這個悲劇給秦英林帶來深刻的觸動,他立志:將來一定要考上教養豬的大學,學好技術,幫父親養豬致富,幫助家鄉的鄉親們養豬致富。
  • 身價1900億,A股養豬大佬怎麼成了河南首富?|站在風口養豬
    文 | 張佳儒編者按:豬價還在上漲,養豬造富的神話還在繼續。據統計,上市豬企中報淨利潤平均增幅近10倍,行業龍頭牧原股份暴增70倍,實控人秦英林身價高達1900億元。這場造富運動是如何開始的?牧原股份的「自繁自養」模式是如何運行的?能燙平豬周期嗎?
  • 2016傳媒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大起底!
    盈利模式一:進軍VR領地 「跑馬圈地」式全產業布局「2016是VR元年」這個論調叫囂了一整年,究竟會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還不得而知,但VR在過去一年已然從極客話題進入了消費市場。而資本的流向,更給出了赤果果的答案:熱錢在往這裡湧!
  • 新五豐、大北農因養豬業績預增10倍,怪不得萬科也養豬了,看好嗎
    要說養豬賺錢確實是事實,萬科的市值(2935億)馬上被養豬大戶牧原股份(2726億)追上,你說萬科急不急,此前, 萬科市值被打醬油的海天味業趕超,就引發了市場的熱議,如今,就要被養豬的趕上,是不是很有危機感?當然這只是調侃!那麼我們來看看養豬是有多賺錢呢?
  • 「超級豬周期」下羌山農牧擬IPO 區域性養豬企業或借上市提速擴產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養一頭豬能賺2500元,在當下的「超級豬周期」下,區域性養豬企業也欲借這股行業東風實現上市夢。2月5日,羌山農牧(833302.OC)公告稱,近日公司向四川證監局報送的IPO輔導備案文件獲受理,目前公司正接受華西證券的IPO輔導。羌山農牧是一家位於四川省綿陽市的養豬企業,公司約90%的收入來自於商品豬、仔豬的養殖與銷售。目前,羌山農牧在綿陽北川、江油、三臺等地擁有多個養殖基地。
  • 丁磊「養豬」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普適性模式」入門在哪?
    網易「養豬」到底是源自丁磊一時興起的愛好還是一門要做大的生意?四年實踐的跡象表明:「安吉養豬」更像是網易探索農業「規模化、可複製」的樣板工程。《外灘畫報》近日探訪了安吉養豬場,虎嗅摘編原文。 為什麼是「養豬」?
  • 「對不起,我要去養豬了」!1000億首富招人養豬: 名校本科、月薪2萬!
    今年更是靠養豬徹底火了。  11月8日,這家上市公司又上了熱搜。原來牧原股份近日放出招聘信息,河南首富一出手,2萬月薪聘名校學生養豬。  另外,散養豬舍環境差,容易感染疫病,而且汙染嚴重。數據顯示,非洲豬瘟有7成以上疫情發生在存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戶中。  1997年,「養雞大王」溫氏股份(300498,股吧)把養雞的模式搬來養豬,率先採用「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後來的正邦科技(002157,股吧)、雛鷹農牧和新希望等大多沿襲了這種模式,不過在規模和品控方面都遠不及溫氏股份。
  • 深圳養豬新星,京基智農的擴張平衡術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生豬市場價格逐漸進入下行通道,不過,這並未能改變包括京基智農等生豬養殖上市公司擴張的步伐。京基集團也頗為看好京基智農的發展前景,11月27日,京基智農發布公告稱,京基集團計劃自2020年11月30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
  • 雙胞胎火箭養豬速度:生豬出欄一年翻5倍,三年挑戰4000萬頭目標
    作為我國豬料銷量最大的雙胞胎集團,在今年非瘟的影響下,不得不開始擴大品種做禽料,更厲害的是開始建豬場養豬,而且在2019年將戰略目標調整為「雙胞胎過去是飼料公司,現在是養豬公司
  • 我的2020從養豬開始
    因為年前自己已經失業了,從10月份開始自己就沒工作了,開始做點小生意,擺攤賣眼鏡,趕集,在菜市場擺攤,搞了接近4個月的時間,感覺現在做小生意不是想像的那樣,不好幹了,整個銷售的模式都改變了,所以決定過完年抓緊時間找個工作,可是現在突然出現這麼厲害的疫情,各種延遲開工的消息,各種不讓營業的規定不斷出臺,自己更加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畢竟自己有房貸,上有老下有小,老婆的服裝小店還不斷虧損。該咋辦?!
  • 生豬期貨對上市公司有什麼影響?一文看懂
    先說結論  一,對養豬行業的上市公司來說,是中性偏利好  二,對養豬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來說,是重大利好  期貨的兩大基礎功能,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分別對應上述兩個結論。  一,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規避風險,對於養豬企業來說,風險來自於價格下跌,所以養豬企業必然是未來期貨市場的空頭。如果價格下降,通過期貨套保可以對衝掉一部分價格下降的影響,如果價格上漲,則套保反而會攤薄企業的利潤,因此說套期保值這一功能對上市公司來說是中性偏利好。
  • 深圳養豬新星 京基智農的擴張平衡術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生豬市場價格逐漸進入下行通道,不過,這並未能改變包括京基智農等生豬養殖上市公司擴張的步伐。京基集團也頗為看好京基智農的發展前景,11月27日,京基智農發布公告稱,京基集團計劃自2020年11月30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
  • 農村建養豬大棚需要多少錢?怎麼建?新型大棚養豬模式成本及好處
    生豬一直是我國養殖業主要養殖的品種,在農村,養殖生豬的朋友不在少數,但做到規模化養豬的還是不多。這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建設養豬場的巨大成本。所以,大棚養豬模式應運而生。大棚養豬,顧名思義就是在大棚中養豬。養豬大棚造價低,土地使用更加靈活,如今大棚養豬成為不少養豬戶的首選。
  • 芷江巖橋鎮三渡溪村啟動新型養豬模式
    懷化新聞網訊 11月4日,芷江巖橋鎮三渡溪村村級活動廣場熱鬧非凡,由該村村支兩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及幫扶企業懷化正邦飼料有限公司推廣的新型養豬模式正式啟動,深受養豬朋友喜愛。
  • 集團、上市、下屬公司:五種主流混改模式
    模式二:集團從上市公司回購分拆業務以中國證監會正式頒布政策,允許A股上市公司分拆部分業務進行再次科創板上市發行為標誌,中國國企混改正式可以將上市公司分拆業務作為一種可複製的模式了。這種模式的基本操作思路是,一家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如果有一些新興的種子業務,或者一些不對上市公司主業產生重要影響的輔助性業務的話,可以選擇通過集團母公司先進行回購,然後再引進投資人進行混改,進而準備通過分拆上市的方法開展資本運作。東航物流公司在2017年開展的混改,就是比較典型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