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金魚姬》這部電影延續了宮崎駿一貫溫馨美好的風格,講述了金魚姬波妞和五歲小男孩宗介的美好故事。宗介在機緣巧合下救下了被玻璃瓶困住的波妞,把她帶回家去並養在一個綠色的小水桶裡。波妞喜歡宗介,宗介答應波妞會好好照顧她,保護她。結果波妞被魔法師爸爸藤木強行帶回海裡,困了起來。後來經重重阻攔,波妞誤打誤撞引發了海嘯,又回到山崖找到了宗介,兩個小孩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一起。
故事是美好的,過程是坎坷的,這其中的阻攔就來自于波妞的爸爸藤木。藤木為了把波妞帶回去無所不用其極,魔法和欺騙這一系列操作都表明了對女兒波妞強大的控制欲,所以說藤木屬於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一般都會將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凌駕於孩子的意願之上。對待孩子有一套清晰固定的認知,就是說孩子必須要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事,必須要聽家長的。如果孩子反抗或者有其他的情緒,控制欲強的父母會惱羞成怒,變本加厲。有的控制型父母經常對孩子指責、命令,妄想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將自己的理念無論對錯偽裝成大道理傳輸給孩子。
經常會說「這樣是不對的」「你只能這樣做。」等等。有時還會以愛之名來約束孩子的行動,平時在家庭默默無聞地奉獻著,給孩子鋪路,解決一切困難。但是又不放心孩子獨立生活,只想讓孩子活在家長的羽翼下。
藤木一直給波妞傳輸著,人類卑賤邪惡的理念。後來又製造各種難關,帶波妞回去,甚至為了攔住波妞,用生命之水把波妞變回原型,再到波妞逃走引發海嘯後,不斷施魔法讓波妞睡著,想趁宗介不注意帶她回去,然而卻被波妞一次次逃脫。
電影中可以看出藤木有些高度的神經質,很容易焦慮,十分牴觸波妞和人類往來,將自己對人類的厭惡強加在波妞身上。這種對孩子的掌控欲長久下去會使親子關係降至冰點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害。
當掌控欲變成操縱孩子的工具,就會對親子關係造成巨大的破壞。
波妞和宗介在一起時說自己的爸爸是一個邪惡的魔法師,可見她對藤木的厭惡達到了極點。藤木對波妞要求很嚴厲,引起了波妞的反抗,波妞甚至為了回到陸地破壞環境造成了海嘯淹沒了小鎮。被父親施魔法睡著又醒來後向藤木瘋狂吐口水,波妞即便是沒有反抗能力,也想極力擺脫掌控。
波妞的瘋狂反抗,表明他們父女倆的關係並不好,藤木的控制欲應該也不只是在宗介這一件事上,打著愛和關心的幌子,掩飾自己的操控欲造成親子關係之間出現裂痕。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忍受孩子脫離掌控。
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不在少數,之前網絡上沸沸揚揚的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案就是因為無法忍耐母親的控制欲,北美留學博士連續12年不回家即便母親將死之際也拒絕回家探望。這些孩子偏激的舉動背後正反映了被父母操控的無奈與恐懼。
壓抑型父母讓孩子無法宣洩自己的情感
控制型父母壓迫孩子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孩子真實的心裡感受,會讓孩子逐漸偏離成長的正確方向背道而馳,對心理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產生暴力的負面情緒
在過度的操控下,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發洩就只能藏在心裡,或者發洩到自己身上,這種行為通常表現為性格孤僻,拒絕社交,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嚴重者發洩到他人身上,乖戾暴力甚至引發犯罪,很多校園暴力加害者的背後都面對著一個高壓家庭,比如《少年的你》裡面的校園暴力者魏萊,出生在一個被父母嚴格要求的家庭中就將心中的不滿情緒發洩到弱者身上。
容易產生抑鬱傾向
控制型父母對孩子往往是高標準嚴要求,就是那句中國老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高標準給孩子帶來的是巨大的壓力,完成難度高又不能失敗,失敗就會被父母批評。這種孩子內心容易過度自我批判,自我焦慮,往往會有抑鬱傾向。
隱藏自我天性
高要求下的孩子就像一個沒有感情的提線木偶,機械又麻木,造成自我情感缺失。從小就對孩子控制欲強的家庭會扼殺孩子的天性,變得膽怯,不輕易向外人吐露真實想法,整個人蜷縮態生活在家庭裡,這樣的孩子到了社會上也無法融入社交,因為沒有能力組織和參加活動,註定成為社會的淘汰品。
愛的前提是相互尊重
家長與孩子本身的地位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地位的失衡會釀成一方甚至是雙方的慘劇。在教育孩子上避免控制和操縱,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發展天性。
首先要學會放手,及時抽離孩子的生活。打從孩子出生起,家長就要明白孩子是一個自由的個體,走路吃飯都是要靠自己去探索完成的,家長只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要給孩子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合適的時間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人做事。
放手的前提是引導孩子走到正道上。不僅要及時出手,也要及時抓緊。小孩子天性難控制,有些會發展到歪路,作為一定要儘早意識到,把孩子拉回倫理道德正道上。不論是小事還是大事,比如在學習方面投機取巧不要抱著僥倖心態安慰自己孩子下一次就不會這樣了。要在發現之初就幫助孩子擺正心態。孩子做了錯事,闖大禍,也不要試圖替孩子掩蓋,正確的做法是及時糾正帶孩子認錯補償損失。任何事情即便已經發生在第一次就開始糾正,就不算晚。
最後要和孩子以朋友的心態相處,學會換位思考。為什麼家長的控制欲會那麼高?就是因為和孩子相處時,把自己擺在了高的位置還認為這是理所應當。電影裡宗介稱呼自己的媽媽為理紗,稱呼爸爸為耕一。為什麼會直呼父母的名字?因為他們是以朋友的心態相處的,電影中可以看出宗介一家的家庭氛圍非常和諧而且互相尊重對方的想法。在宗介要把小金魚帶到幼稚園時,媽媽沒有拒絕,反而讓他小心保管。這種相處氛圍也讓宗介成長為一個懂事又活潑的孩子。
結語: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選擇權,選擇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興趣,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也照見父母的人生。給孩子自由,孩子才能回報自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