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房巷,一條帶著「奶香」的小巷,讓走過的人,過目難忘。
坤叔,早已等在了車陂牛乳房一巷12號。他瘦瘦的身材,顯得頗為精幹。說起這條巷子的過往,如數家珍。上世紀5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荒地;到了60年代初,村裡想辦乳牛場,考慮到要靠近水源,方便幫奶牛清洗,所以便選址於此,將荒地改造成為以乳牛養殖為主的一間小型乳牛場。
站在車陂牛乳房巷的坤叔,一邊說,一邊用手指給我看,這邊有魚塘,那邊有牛場,養乳牛,主要是用來擠牛奶。乳牛場旁還有一條湧,村民經常拉乳牛到湧邊喝水。當時雖然只有30~40頭奶牛,但一頭頭乳牛養得好,牛乳產量非常大,供應到廣州牛奶公司,聲名很響!
牛乳香,一直縈繞著這條小巷,也給村民的家常日子添了一份醇香。到了六十年代末期,乳牛場搬遷至農場,即現在的車陂北路,廣氮新村後面,相鄰棠東和沐陂。
查《車陂村志》,看到這麼一段記載:「60年年代,在離村4公裡的地方開闢了一個與大保莊農田連在一起的畜牧場,下設乳牛組、養豬組、農業組。」當時的乳牛場設在半山處,走進農場,便可看見美好的一個畫面:「一排整潔的牛舍坐落在半山腰間,前面一塊近千平方的場地,牛群悠閒地散步,或者躺著閉目養神。」書中還記載,乳牛場在全盛時期,有職工60多人,乳牛上百頭,最高日產奶1噸多。但到了9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牛乳場被徵用,乳牛場從此在車陂成為歷史。
雖然乳牛場與牛乳香,先是離開小巷,後來又退出農場,消失在車陂的煙雲歲月裡。但是牛乳香浸潤過的歷史,卻深深地印刻在車陂人的心中。
車陂人以自己的方式,對原先養牛的地方,進行了一番建設。先是建起了瓦片房,到90年代,又建成了一棟棟樓房。漸漸地,房子越建越多,誕生了首尾相連、彎曲似「田螺」的兩條小巷。為了讓村人記住「牛乳飄香」的這段歷史,時任第六經濟社社長的坤叔便將小巷命名為——「牛乳房」。
如今,走進牛乳房一巷二巷,青灰色的地磚,斑駁的牆壁,古巷古韻,依稀可尋。
牛乳房二巷,巷子彎彎繞繞,真的像「田螺」般。整條巷子,靜悄悄的,只聽到自己走在青灰色地磚上的腳步聲。
牛乳房一巷,巷道直,穿過牛乳房一巷,可以從中山大道直通黃埔大道,堪稱交通要道。每天人來人往,「借過借過」聲不斷,頗為熱鬧。
在這熱鬧的牛乳房一巷,有雙記粥粉面、豐順捆粄等小美食店,似乎很好地承繼了當年這條巷子「飄香」的風格。
雙記粥粉面,就在牛乳房一巷的巷口,一邊出售粥粉面,一邊做煲仔飯。老師傅一直在灶頭前忙碌著,每當一走進巷口,一股噴香的味道,氤氳而出,刺激著人的食慾。雜錦煲仔飯,隨意搭配,一煲十多元,飯靚菜靚,讓人食之翻尋味。
車陂的嬌嬌姐說,她和朋友喜歡到這裡吃煲仔飯,有時沒空到店裡,就打電話訂餐。為保持原滋原味,店裡小哥會端著瓦煲送餐上門,掀開煲蓋,噴香噴香的,食慾滾動。等吃飽後,再打個電話,店裡小哥便會上門收回瓦煲。這服務,貼心又親民,深得村民所喜愛,聲名響亮,生意興隆。
從奶香,到飯香,牛乳房巷,甘醇的香味,一直在飄呀飄,飄香在車陂人的家常日子裡,飄香在車陂的歷史煙雲中,貫穿成車陂一段恆久遠的故事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