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聞周刊駐孟買記者 張興軍
印度衛生部通報,截至19日上午,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2767274例,治癒出院2037807例,死亡52889例。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確診病例64531例,連續21天日增超5萬例。新增死亡病例1092例,累計死亡52889例。
印度疫情加速暴發,呈指數級快速增長。回顧疫情發展時間線,2020年1月30日印度出現首例新冠確診病例,至7月17日累計確診數突破100萬例,用時5個半月;而從100萬例增至8月7日累計確診數突破200萬例,僅用了不到1個月。
鑑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複雜的經濟民生環境,在疫情拐點遠未到來之前,印度抗疫進程將面臨諸多挑戰。
▲ 8月3日,一名女子在印度孟買將彩繩系在醫護人員的手腕上。當日是印度的傳統節 日「保護繩節」
貧民窟:不靠譜的群體免疫
因為居住人口密集、衛生條件堪憂,印度貧民窟的疫情一直受到各方關注。
儘管目前印度經濟中心孟買市輕症和無症狀新冠病例有所減少,尤其是來自貧民窟的病例數顯著下降,但貧民窟的抗疫形勢難言樂觀。
孟買市政府7月28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該市接受血清檢測的貧民窟人口樣本中,57%的受試者攜帶新冠病毒抗體。相比之下,在貧民窟以外的受試者中,這一比例僅有16%。
調查組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述結果表明,在貧民窟存在著大量的無症狀感染。還有專家認為,當60%左右的人群攜帶有新冠病毒抗體後,可以認定群體免疫已經發生。
事實上,上述形成群體免疫結論的樣本量太小,據悉,相關血清調查共有6936名市民參與。而按照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印度城市人口平均每6人中便有1人生活在貧民窟,總計達6400萬左右。以擁有約2000萬人口的孟買為例,其貧民窟人口佔比高達42%,位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即使局部地區群體免疫確實發生,但貧民窟內57%的抗體陽性率與非貧民窟16%的抗體陽性率落差明顯,如何防範疫情從貧民窟「堰塞湖」外溢,仍是相當大的考驗。
群體免疫策略是否適用印度全國也存在較大爭議。早在今年5月初,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就刊文指出,22%的年齡在20歲至44歲之間的印度人患有高血壓,15歲到44歲之間的有4%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印度全國210萬愛滋病患者中,有83%的年齡在15歲到45歲之間。文章表示,那些認為印度「年輕人多、抵抗力強」的看法並不可靠,而試圖以此為依據建議印度推行群體免疫做法相當危險。
農村:疫情加速新「增長點」
印度3月份開始實行全國封鎖以後,成千上萬的農民工一夜之間失去工作。這些曾經以清潔工、外賣員、司機和餐館服務員等臨時工作討生計的人,蜂擁到火車站、汽車站,乃至徒步踏上漫漫返鄉之旅。
批評人士指出,印度突然而至的封鎖政策導致大批農民工無序返鄉,使疫情擴散向農村。
一份來自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的報告顯示,自4月15日至6月下旬,在印度112個最貧困的農村地區中,出現疫情的地區已從34個擴大到98個,在此期間新增的病例中有2250例都來自這些地區。
拉賈斯坦邦衛生官員表示,2020年5月以來110多萬民工從孟買、浦那等城市返鄉,導致全邦33個農村地區都受到了影響,「他們從疫情高發區回到各自所在的農村,導致疫情在拉賈斯坦的村莊傳播開來。」
媒體援引印度政府內部估計指出,比哈爾邦、阿薩姆邦、賈坎德邦、奧裡薩邦和北方邦接收的返鄉勞工數量最多,而在5月底至6月初的時間段內,也正是這些地區新增病例增速最大,返鄉人數幾乎與疫情蔓延速度成正比。
相比於13億人口基數,目前印度全國的確診病例仍顯偏低。隨著檢測量的增加,尤其是疫情向農村以及小城鎮蔓延,未來確診人數還將顯著增長。
復工復產:在抗疫與重啟經濟間「走鋼絲」
8月6日,印度央行宣布維持此前4%的基準利率不變。央行行長達斯表示,印度經濟正從此前4、5月份的低點開始回升,但新增疫情導致新的封鎖。據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判斷,受供應鏈受阻、內需不振等多重因素影響,預計2020~2021財年印度GDP增速很可能為負。
從3月22日開始實行試探性封鎖至今,印度舉國封鎖抗疫先後經過多個階段。從5月份起,為兼顧抗疫和經濟發展,印度逐步有限度解封。但因為遭遇疫情反彈,在班加羅爾、浦那等城市,以及比哈爾邦、泰米爾納德邦等地區,都出現了解封後再次延長封鎖的情況。
一家駐印中企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孟買及其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疫情重災區。然而按照當地政府要求,基建行業事實上從4月底開始即逐步復工,前陣子別國公司負責的標段發生了幾十名工人聚集性感染事件,但整個項目並沒有被叫停,可見地方政府重啟經濟之迫切。
疫情暴發前印度經濟已呈下行趨勢,遭受疫情重創後眾多國際機構紛紛調低對其未來經濟預期,為此莫迪政府不得不選擇抗擊疫情與刺激經濟「兩手抓」。隨著抗疫戰線拉長,如何在經濟重啟與控制疫情間「走鋼絲」,將是印度面臨的重要挑戰。
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印中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娟認為,由於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特殊性,持續封鎖抗疫給經濟帶來很多印度獨有的壓力。
首先,印度有眾多病例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諸如新德裡、孟買和金奈等,這給政府平衡復工復產與控制疫情帶來很大難度。
其次,按國際標準測算,印度有近3億人沒有脫貧,封鎖抗疫除了帶來失業率增加外,還可能直接導致一些窮人面臨感染病毒而死和飢餓而死的雙重危險。
第三,印度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相關數據顯示2019~2020財年其服務領域和工業領域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5.3%和29.6%,這讓印度經濟在疫情衝擊下顯得更為脆弱。
針對印度政府宣稱封鎖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的說法,全印醫學科學學院社區醫學助理教授卡皮爾·雅達夫公開表示質疑。他說:「作為一項公共衛生措施,我不認為封鎖(在印度)有多大影響,它只是延緩了病毒的傳播。」他同時指出,到目前為止,在有記錄的新冠病例外,可能還漏掉了許多無症狀感染者,「這是很嚴重的低估。」
印度前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7月底更是公開發聲,指責莫迪政府的抗疫策略「徹底失敗」。他表示,即使現在的增長速度保持不變,到8月末印度確診病例也將超過300萬例,到9月底這一數據將增至550萬例,「屆時印度將成為全球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LW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