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全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意思是:「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明白,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2.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出自明神宗朱翊鈞頒布的《平倭詔》,正義之師奮發揚威,跳梁小丑,就算再強大也定當奮力誅殺!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都是我國軍事強悍的典範言行。
3.「雖千萬人吾往矣!」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要勇往直前。
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普天之下皆是王的土地,四海之民皆是王的臣民。
5.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橫掃六合,平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想要皇帝之位傳承後世千秋萬代。
6.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秦朝末年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兵,陳勝則豪言「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7.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這句話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天才霍去病所說,從此之後這震撼人心的八個字,永恆的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心中。
8.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所言,男兒當馬革裹屍,如此豪言壯志,為中華民族的脊梁與血性添上了濃重一筆。
9.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這句是定遠侯班超所說,班超在西域共三十一年,從意志風發到白髮蒼蒼,一介書生,投筆從戎,滿腹皆兵,渾身是膽,立志報效國家,在異域成就了赫赫功業,萬裡封侯,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
10.胡虜亦不過如此,甚易與耳!
漢武帝時期,李廣四千騎兵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圍困,李敢帶領幾十名漢軍衝擊匈奴中軍,貫穿陣形如入無人之境。漢軍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李敢!李敢!李敢!李敢回到漢軍陣前大笑:胡虜亦不過如此,甚易與耳!
11.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
漢武帝劉徹派遣使者前往大宛購買汗血寶馬,大宛國王不肯賣馬,漢使大怒,朝堂上辱罵大宛國王,鬱成王率大宛兵截殺了漢使。漢武帝聞訊盛怒,曾出使西域的姚定漢說: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
12.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出自《漢書·蘇武傳》除了能看到一個鐵骨錚錚的男兒形象之外,更能看到當時的漢朝有多麼強大。
13.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漢昭帝時期,龜茲和樓蘭卻屢屢聯合匈奴,殺掉漢朝的使官。傅介子出使樓蘭,騙樓蘭王進入帳內,兩個壯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後面刺殺了樓蘭王,樓蘭的衛士們怒不可遏,傅介子並沒有一絲恐慌,他鎮定自若的砍下樓蘭王頭顱,提著它走到帳外,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話:「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意思就是你們的王犯了罪,我們天子派我來將其誅殺,改立以前留在漢朝為人質的太子為王。漢軍很快趕到,你們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大漢軍隊會滅掉你們的國家!樓蘭人聽後嚇得呆若木雞,傅介子大搖大擺的帶著樓蘭王的頭顱回京城復命。
強漢確實建立了一個民族不容侵犯的尊嚴,強大的國力之下也創造了一個民族不容忤逆的自信,威武霸氣的態度,君臨天下的威風。
14.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出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東漢末年,各大軍閥混戰,沒有曹操統一北方,更是少不了人稱王稱帝。
15.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原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演繹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16.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太史慈臨終所留遺言,滿腹豪情壯志,可惜英年早逝。
17.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也;脫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太祖(曹操),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石勒聽後笑著說:「人怎麼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決雌雄,較量高下,未知『鹿死誰手』?」
18.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冉閔三道「殺胡令」中的第一道。
19.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
這是冉魏武悼天王冉閔所言,天下大亂,像你們這種邊遠居處、禽獸一樣的人都稱帝了,何況我們中原地區的英雄。為什麼不能稱帝呢!
20.願乘長風破萬裡浪。
劉宋初年有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少年宗愨,他從小跟叔父宗少文讀書。宗少文很有學問,但是自命清高,不想做官。他見宗愨很機靈、有心計, 有一天問宗愨說:「你長大想幹什麼?」小宗愨見叔父問他,微微地昂起頭,睜著兩隻明亮的大眼睛,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這句話的意思是 說,他要利用有利的條件,衝破一切困難,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21.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
唐代駱賓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歷數武則天的罪狀,歌頌徐敬業的正義之師,立論嚴正、提振士氣、大氣磅礴。「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是這篇檄文的最後一句,意思是: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
22.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句話出自宋代皇帝趙匡胤之口,趙匡胤做了皇帝,將各個小國一一攻破,其中南唐後主也被軟禁在東京。但即便如此,趙匡胤依然不放心,最後將他毒害。做為皇帝,自己的權利豈容能受到一點點威脅呢?
23.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原句引於明太祖朱元璋。我本是淮右的一窮苦百姓,天下對我來說又有什麼用呢?明太祖朱元璋藉此感慨時過境遷,從淮右一介布衣的平民到金陵坐擁天下的帝王,有種捨我其誰帝王風範。
24.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所言,為了自己信仰的道路,敢於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明朝公然挑戰皇權,駁斥皇帝的決定,如此正義凜然,讓人欽佩。
2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橫渠四句》,言簡意賅,氣象宏大,總結出士大夫的使命所在。這四句話,被世代讀書人和為官者捧上神壇,引用不絕,影響深遠,成為無數有志國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坐標。
26.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出自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旌陰宮鐵樹鎮妖》。男子漢如果不能施展遠大的志向,也就白白辜負了上天賦予的八尺身軀。人生在世,必須志在有為,不可枉此一生。
27.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是清代林則徐創作的作品,出自《出老》,意思是寓學海無邊苦作舟,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28.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抗戰時期著名的口號 ,廣泛動員學生參加青年軍,從重慶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湖北、陝西、貴州、雲南、甘肅等省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熱血知識青年報名參軍熱潮。「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響遍全國。
29.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0年秋,毛主席離開閉塞的韶山沖,來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上學。臨行前,他改寫了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表達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決心,激動難以自抑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
30.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是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附網絡流傳
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
秦朝: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幹,死不休戰。
漢朝: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隋朝:四方胡虜,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
唐朝:內外諸夷,凡敢稱兵者,皆斬。
宋朝:一寸山河一寸血,吾縱亡國滅種,誓不與賊共立。
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