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最新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和法國將進一步加強國防合作。為了配合「印度製造」倡議,法國欲將把70%的「陣風」戰鬥機生產線轉移到印度。
印度是「陣風」戰鬥機的最大進口國,在2016年斥資78.9億歐元(約合87億美元)購買了36架「陣風」戰鬥機。到目前為止,這36架飛機已經交付8架,預計在今年四月前還會交付10架。印度對於這款戰鬥機非常看好,原計劃是準備買126架。但是由於價格太高,而且法國的生產能力不足,所以最後只能籤訂了36架的合同。
價格高、生產慢,這兩個問題也直接影響到了「陣風」戰鬥機在全世界的銷售情況。去年一年,只有希臘購買了18架「陣風」戰鬥機,而且希臘買的「陣風」戰鬥機大部分是二手貨,只有6架是新造的。而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科威特等許多國家,都已經放棄購買「陣風」戰鬥機的計劃。
畢竟,「陣風」只是一款四代半戰機,單價卻超過2億美元,比同為四代半戰機的F-16和蘇-30都要貴得多。而且購買F-16和蘇-30,不僅價格更便宜,還可以更好地兼容美制、俄制武器。相比之下,「陣風」戰鬥機就顯得非常不實惠,自然也就賣不出去。
所以,這一次法國將「陣風」生產線轉移到印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能力,為「陣風」戰鬥機打開市場。
而對於印度來說,如果將來「陣風」戰鬥機都在印度生產,那麼印度的工廠也可以跟著法國賺到不少錢。更重要的是,印度還可以學到法國的飛機製造技術,這對將來國產戰鬥機的研發也很有幫助。
可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很完美的「雙贏」計劃,卻同時遭到了法國和印度兩國民眾的質疑,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有法國網友認為,像戰鬥機這種高科技產品,即使轉移到印度也不會顯著降低成本。而且如果讓印度公司負責生產的話,那麼在印度的生產成本可能比在法國的生產成本還要高。
這位法國網友的看法,還真的有一定的道理。飛機畢竟和衣服、鞋子不一樣,主要成本是在技術方面,而不是在人工方面。法國如果將「陣風」生產線轉移到印度,那就需要從頭開始搭建工廠、培養印度的技術人員,至少十到十五年之內都不可能回本。最終結果確實不一定對法國有利。
不僅僅是法國人嫌棄印度,印度人也同樣嫌棄法國。有印度網友表示,法國根本不會把技術共享給印度,他們只是在印度組裝飛機而已。西方國家從來沒有和印度共享過航空電子系統的原始碼和算法。
這位印度網友的觀點,也同樣是十分犀利,西方國家把工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卻從來不會把核心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印度想要通過法國轉移的生產線學習技術,最終很可能只是學到一些皮毛,對印度國產戰鬥機的研發並不會起到多大作用。(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