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北山西,南皖南」。我們知道在安徽皖南最出名的就是傳統民居建築,像是徽州民居,呈坎古鎮,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民居建築。而走到我們北方山西,更不乏一些傳統的民居典範。與徽州文化特色不同的是,山西民居多是晉商文化特色,最具代表的就數晉中的平遙、祁縣、靈石等地方了,今天小編就帶你去特別感受一下山西的這些大院文化,這麼多地方,你敢保證你都去過了嗎?
1.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2.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鬥拱飛簷,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瞭望探口。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體現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稱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 「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徵。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
4.常家莊園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東陽鎮車輞村,被稱為「儒商世家」。是規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築群。布局嚴謹,整齊有序,功能性很強。由堡門、堡牆、街道、宅院建築群、園林、商鋪以及街心牌樓、堡池、池橋等組成。街道北側是莊園的宅院建築區,臨街一字排開。宅院區之北是園林區,包括靜園及遐園、獅園兩個園中園。街道南側沿街開有各種商鋪,是族人生活消費的供應設施,也是莊園的南封閉線。常家莊園以「后街」為紐帶,各個宅院彼此緊靠,「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
5.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蹟,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整個村子遵循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面布局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因此,張壁古堡還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6.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裡的北洸村,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是明清兩代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築。曹家大院是明清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佔地10600平方米(2014年),整體的布局呈「壽」字型。被譽為「中華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闢為三多堂博物館。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館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7.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是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傳統民居建築,當年的主人在縣城內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整個建築群總面積23,628平方米,現已開發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偉莊重,高峻威嚴,氣象森然,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明樓院、統樓院、欄杆院、戲臺院巧妙組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斜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主次分明,濃縮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深厚藝術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8.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鬥築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9.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於萬榮縣閆景村,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整體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山西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因李子用曾留學英國,部分院落為「哥德式」建築,是南北融匯、中西合璧、三晉無匹的晉商大院,濃縮著漢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10.申家大院
申家大院是明代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和規劃思想申家二十四院的開發既是研究潞商及山西晉東南地區民居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填補潞商文化研究極好的實物檔案。
11.師家大院
師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汾西縣城東南5公裡的僧念鎮師家溝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運路5公裡,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這是清末遊人對師家溝哈只能民居群恢宏的氣勢、巧妙的構思、獨特的風格的高度讚賞。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12.閻錫山故居
閻錫山故居,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2公裡的河邊村,現為河邊民俗博物館。利用閻錫山故居創立於80年代,館內陳列品以民俗文物為主,按照農、食、住、行、娛、信為內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間麵塑、刺繡、雕刻、飲食、信仰、婚俗和元宵節民俗一條街等共58個陳列室,總面積1980平方米,這些展室的陳列,相互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交叉關聯,生動地反映了晉北清末民初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
13.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裡的鄭村鎮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為村被山水包圍,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謂湘峪。湘峪城為蜂窩式城堡,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佔地面積約32500平方米。該城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竣工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於孫鼎相在孫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擔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稱為「三都古城」。
14.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位於山西省陽曲縣與尖草坪區相鄰的侯村鄉,青龍古鎮文化源遠,原名菁蒿嘴,(一種中藥材---蒿子,因四季常青,而得名)。清嘉慶年間,村中王氏族人王繩中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償賜 「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的大旗一面,示意滿漢一家,從此菁蒿嘴便更名為青龍鎮。王家成為當地官宦雲集商鋪遍布全國各地的官商富賈, 發跡後的王家便在家鄉依其南北5華裡上下起伏、左右彎曲的地形,仿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布局。形成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成為歷史上北方的聞名重鎮。
15.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於山西省晉中榆次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古城舊址上修築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景區建築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秀的以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遊黃金線路的起點。置身其中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其宏偉的氣勢、精湛的藝術,完備的功能在全國罕見。
據了解山西的大院文化也稱得上北方地區民居建築藝苑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麼多大院,你都去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