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任何風景只要你去尋找,它都離你不遠。比如長安區的那些千年古剎,原來以為很遙遠,比如淨業寺,在豐裕口裡面,但是坐上公交車,用不了半天時間,也就到了。還有戶縣草堂寺,大雁塔坐環山一號線也可以抵達。還有香積寺,在香積村,曾是郭子儀大戰安祿山的地方,此戰後長安收復,現在香積寺還在那裡佇立著。再比如觀音禪寺,因為李世民手植銀杏,聲名鵲起,其實也不遠,太白南路坐個公交車,就可以直達。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無難事。所以我就坐著公交車,去了慕名已久的長安區護國興教寺。從下車的地方走到山門口,能走半個小時,因為前方修路,提前一站下車了。和大慈恩寺的熱鬧比起來,護國興教寺確實冷清,也可以說是幽靜。就像在山林裡一樣,門口幾個老太太,還有一隻小狗我在門口,懶洋洋的。香積寺,淨業寺,其實也和護國興教寺一樣,遠離鬧市。
興教寺是法相宗祖庭之一,在少陵原畔,距離西安市20千米。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有玄奘靈塔,所以在2014年6月22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一處遺產點。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生於602年,664年圓寂。他與鳩摩羅什,以及真諦,並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因為《西遊記》電視劇,加上吳承恩《西遊記》這部小說,很多人知道了三藏法師。玄奘曾經西出長安,出玉門關,西行五萬裡到達天竺,遊學天竺,前後十七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建造大雁塔,寫作《大唐西域記》,包括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還有傳聞的28個國家,都寫在大唐西域記裡。魯迅說玄奘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玄奘
玄奘在公元664年圓寂,當時靈骨埋在了白鹿原,並且朝野達百萬餘人送葬,可以想像那種盛況,說明玄奘法師德高望重。然後到了669年,玄奘的靈骨,改葬長安區少陵原畔的護國興教寺,唐肅宗還為玄奘靈塔親自題寫了興教二字。和大慈恩寺不一樣的是,大慈恩寺收門票,無論是進山門,還是登大雁塔,都收門票。但是護國興教寺不收門票,免費參觀塔院,玄奘和兩位弟子的靈塔。
現在到西安旅遊的人,都會去大雁塔南廣場遊玩,可以看到玄奘的塑像,還有他深厚的大慈恩寺,大雁塔。南邊不遠處,大唐不夜城,有李世民騎馬的塑像,有武后行從的雕塑。統計顯示,大雁塔廣場每年接待遊客達3000萬,平均每天8萬多人,而節假日一天可以達到40萬人,這就是玄奘和大雁塔的吸引力。而玄奘也只是在大雁塔翻譯佛經,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但是麟德元年圓寂以後,葬在白鹿原,後遷葬少陵原畔興教寺。
為什麼大家喜歡遊玩大雁塔,而不願意來興教寺瞻仰玄奘靈塔呢?一是護國興教寺比較遠,在城南20千米的少陵原畔,沒有地鐵,只有一趟公交車,還是那種中巴,線路很長,上面擠滿了人,我差點沒擠上去,人太多了。所以交通不便。另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興教寺,不知道玄奘靈骨安葬在興教寺,所以就沒來這裡。還有,有些人旅遊只是圖個熱鬧,對於遠離西安的旅遊景點,冷冷清清,不感興趣。
興教寺,是法相宗祖庭,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樊川是什麼意思呢?它是長安城南,少陵原與神禾原之間的一片平川,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後,將這一條川道,賜給了武將樊噲,這裡是樊噲的食邑。所以叫做樊川。現在樊川八大寺,還有個牛頭禪寺,就在楊虎城陵園上面,但是規模較小,很安靜。
興教寺玄奘靈塔雖然沒有大雁塔那麼巍峨,但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也顯得氣度不凡,直插雲霄。站在下面,感覺它和香積寺的善導舍利塔差不多。現在興教寺有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樓,法堂,還有臥佛殿,等等建築。玄奘靈塔,高21米,也就是七丈,一共五層,也叫大遍覺塔。如果自己有車,自駕到少陵原,參觀護國興教寺很不錯。如果自己沒車,坐公交過來,也不難。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點,玄奘靈塔不應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