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塘縣的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據巴塘縣誌記載,清宣統三年(1911年),當地就開始栽培蘋果苗木,民國五年(1916年),蘋果在巴塘縣城一帶逐步得到繁殖推廣。發展至今,巴塘共有多達70個蘋果品種,年產量1500噸左右,巴塘也因此被稱作高原的「蘋果基因庫」。
巴塘蘋果不僅品種多,味道還格外特別。種植蘋果的人都說,巴塘蘋果雖然離城市「最遠」,但離太陽是「最近」的。因為巴塘地處川西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500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些條件都十分利於蘋果的生長和糖分累積。在過去的傳統種植模式下,巴塘人每家每戶的後院裡都有三五棵蘋果樹,不施化肥不催熟,農家肥供養,靜靜等待蘋果自然成熟,洗淨灰塵即可安心食用,吃起來每一口都是甜甜的。
近年來,為保護發展本土優質品種的特色優勢,巴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建立了巴塘蘋果基因庫與巴塘蘋果種質資源圃,請果樹專家來到巴塘實地指導,對巴塘縣蘋果主產區夏邛、黨巴、莫多、松多、竹巴龍、中咱等鄉鎮2000畝低產低質低效蘋果園進行提質增效改造,提高了單株產量,幫助果農增收。
藉助農旅融合的契機,巴塘縣百裡金果走廊產業示範帶從莫多鄉啟航,山澗裡500多畝河灘荒地通過土地整理完善了灌溉系統,成為蘋果示範園區。如今,春賞花、秋品果,莫多蘋果產業基地已經成為巴塘農旅互動的一張新名片。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龍成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