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從歷年的數據來看,是可以找到一些真實且客觀的預測的。
而這,我們可以稱之為通貨膨脹。
首先需要科普的是,通貨膨脹是正常的現象,其包括M1(實際貨幣總量)和M2(廣義貨幣總量)。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萬元戶」還是一個響噹噹的稱號,其含義不亞於今天的百萬富豪,但時間僅僅只過去了短短五六十年,這個差異今天看來尤其刺耳。
這篇回答,也許能夠為你普及一些金融知識,也許能夠為你解開富人之所以富的秘密:如何跑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可以說是一把無形的刀,不管你看不看得見,它都會在暗中影響你的生活。可能你現在覺得自己挺有錢的,但是過幾十年,就會發現自己變成窮光蛋了,這並不是開玩笑。
而富人之所以富,就在於他們知道通貨膨脹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在經濟低迷時持有現金,在經濟良好時持有資產,這是增長的唯一渠道。
通貨膨脹是一種增長,資產同樣也是一種增長;我們要做的就是,跑贏通貨膨脹。
很多人在談到通貨膨脹這個問題的時候,總喜歡拿生活中的一些必需品來反映通貨膨脹,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我們如果以柴米油鹽來反映通貨膨脹的話,那麼你就會發現,這十來年除了豬肉好像物價上漲的並不是特別厲害,那意思就是這十年來沒有通貨膨脹嗎?
顯然這個舉例是錯誤的。
從通脹數據來看,過去二十年我們控制通脹的成效是不錯的,如果我們以每年的CPI累乘,從2000年至今消費品物價只累積上漲了約60%,即2000年的100塊錢,購買力相當於2020年的160塊。
但CPI真的能夠通脹數據嗎?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對上面那個數據不認同(我也是)。因為這個數據和我們的直觀感受不符合,為什麼呢?
那就是房價。
比如,現在一線城市的房價是2000年的十多倍,於是我們就得出了和CPI完全不一樣的通脹結論。
11月27日,「央行研究」專欄發表第三篇研究文章——由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央行原行長周小川撰文的《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中就提到,把資產價格納入通脹的考量範圍。
所以,我們在說十年後的一萬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只考慮CPI指數,更要考慮到資產價格因素。
把這個概念說通了,接下來我們就來實際估算一下,十年後的一萬元能夠抵今天的多少錢?
三種算法,三種答案,僅供參考:
一、7500元
第一種算法,是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2年來我們的物價總體上漲為原來的1.88倍;平均下來,過去22年裡我們的物價上漲幅度為2.9%。
這裡引用的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CPI。
不管你信還是不信,按照這一數據繼續下去,10年後物價將上漲為目前的133%,換算一下,今天的1萬元,到2030年,大約相當於今天的7500元。
但我也提到了,CPI指數由於沒有把資產價格納入其中,因此第一個結論還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二、4600元用物價水平來計算,當前的實際物價相比1995年底上漲至5.44倍,這樣算下來每年上漲8%左右。
用這個物價水平數據來估算,2030年物價將上漲至目前的2.16倍,這樣算下來,今天的1萬元,到2030年,大約相當於今天的4600元。
三、2200元
第三個數據,是以M2(廣義貨幣)來計算的。
1995年底的時候,廣義人民幣供應量大約是6.075萬億元,今天已經變為167.68萬億元,折算下來,廣義貨幣數量變為1995年底的27.6倍。每年的增長率大約是16.3%。
由此得出結論,2030年物價將上漲至目前的4.52倍,換算下來,今天的1萬元,到2030年,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200元。
結論
由此我們看出,三個估算結果各不相同,原因在於採取的數據不同。
第一種是根據統計數據計算得出,7500元。
第二種是用購買力計算得出,4600元。
第三種是用M2測算得出,2200元。
如果十年之內數據沒有大的變化的話,那麼結果就應該在這三種之間,取個中位數,大約10年後一萬元相當於今天的5000元左右。
最後我想說的是,為了不貶值為了追求增值,我們便會採取投資甚至是購買資產的方法來抵消通脹,這也就是馬太效應的體現,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