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裡風景區
於浙江省紹興市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裡,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紹興魯迅故裡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早年成長、生活的故土,是市區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涵和水鄉古城經典風貌的歷史街區,佔地50公頃,總投資10億元。經過2年多時間保護和修繕後,魯迅故裡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看到魯迅祖居從未對外開放的西廂房和近期恢復的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蹟。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市區魯迅中路上的魯迅故裡,是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是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
沈園
紹興著名的園林、紹興古城內的一處重要景區。修復、重建和擴建後的沈園佔地57畝,分為古蹟區、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內,形成了「斷雲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牆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沈園位於紹興市內木蓮橋河旁。沈園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已是紹興著名的園林。據說,過去的沈園比現在大幾倍,是一位姓沈的紳士所建,故名沈園。由於園內建有樓臺亭閣,假山池塘,環境優美,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常來此遊覽,賦詩作畫。沈園聞名的另一原因是與中國宋代大詩人陸遊(1125年至1209年)的一樁悲劇有關。
安昌古鎮
4000多年前,越地先民就在安昌繁衍活動。1000多年前,越王錢鏐奉唐王之命平董昌之亂定名安昌,明弘治年間就建成老街。安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千年古鎮,餺飥傳世,名將商賈,翰墨史書,科舉之外,幕風蔚盛,師爺故裡,聞名遐邇。明清以降,安昌更是商品經濟發達、貿易地位顯赫,人文特色突出、文化底蘊深厚。曾是浙東航運線上的主要商埠碼頭,曾是連接紹興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曾是市井繁榮、商賈如雲、金融發達的越北大市重鎮。安昌古鎮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現存三裡長街依河築市,店鋪作坊古樸厚重,翻軒騎樓錯落有致,石板弄堂曲折清寂,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會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的重要名勝古蹟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景區,兩邊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壇,遊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鐫「大禹陵」三字,系-同志於1995年5月15日視察大禹陵後所寫。通向禹陵的是一條長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盡頭是祭禹廣場。廣場上設有圖騰柱與九鼎臺等建築,象徵著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場地。禹廟前有一個水池,唐時賀知章定為放生池,名禹池。跨過禹池必須經過一座古石橋,名告成橋,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終於大功告成。 進入禹廟西轅門南側的欞星門,沿石板鋪就順山勢逐級升高的百米甬道直達大禹陵碑亭。亭內有石碑,刻著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三個大字。1939年,-總理曾來祭祀大禹陵,並在此碑前留影。大禹陵碑南側為禹祠,祠外北側有「禹穴」碑。祠內有「禹穴辯」碑,碑文為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
新昌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谷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巖、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大佛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於大殿正中。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於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30年才全部雕成,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向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採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