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熟讀《木蘭辭》的人,想必都對木蘭從軍前操辦行頭的詩句,有著極深刻的印象。詩詞中的市井畫面煙火氣兒十足,而在仙居,同樣也有這樣幾個獨具特色的「小市場」。
每天早上6點不到,盂溪岸邊的東門早市口便熱鬧開了。擺攤的小販吆喝聲遍天,趕早的市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自2018年早市正式投用以來,這樣熱鬧的場景便日復一日在這裡不斷上演。
「這裡是仙居人趕早時最常來的市場,往往主街道都還沒幾個人,這裡就已經熱鬧起來了。」仙居縣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福應中隊副中隊長周楚楚說,在執法人員的管理下,商販們自覺配合工作,每天擺完攤後,他們都會主動協助清理攤位附近的垃圾。早上8點是早市的「高峰」,往往過了這段時間到上午10點左右,早市便基本已經恢復平靜。
而與東邊早市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位於仙居城區南邊的夜市。2018年,仙居縣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南峰街道辦事處,在商業街中央花園小區東側劃了塊地,利用閒置空地設立了佔地6800平方米、擁有338個攤位的一處臨時疏導點,用以安置原響石山路、發展一路的佔道夜市。
配備完整的水電管線、雨汙排放系統、垃圾投放點和公廁,增加了不少當下最流行的美食串串和經典夜宵排檔,南邊夜市的出現一下子便吸引了不少當地的年輕人,成為仙居一塊閃亮的夜經濟「招牌」。
「一直以來,流動攤販是我們最棘手的問題,趕不盡、沒處去,但又被大部分市民所接納,因此在與街道的積極溝通下,我們決定利用城區的閒置地塊、停車場,設置一批臨時疏導點。」仙居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智慧城管中心副主任王一帆說,在此基礎上,他們還把穿城中路的早市搬到了工業路的臨時停車場上,並在仙居北、西邊的爐興村和下郭村各設置了一處疏導點,供自產自銷戶做生意。
「此外,我們還對隱藏在巷子裡破落、凌亂的修理點進行駐點管理,為那些有需求卻不具備開店條件的傳統手工藝人(如裁縫匠、補鞋匠、鐘錶匠、刻字匠、鎖匠),提供便民服務點作為經營場所,改變原有攤位長期散亂、破落的局面,目前全縣已設立便民服務點10處,最多可容納18位手工藝人入駐。」王一帆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他們還聯合縣婦聯推出了「城管暖心集市」。集市開市的第一晚,現場共設85個攤位,人流量達到3000多人次,總收入達3萬多元。
如今,小攤小販隨處叫賣、巷裡巷外攤位混擺的亂象得到全面控制,臨時疏導點成了該縣城市運行的有機組成,既方便了市民,也方便了城市管理者。「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城市的民生經營點越來越規範、越來越舒心。」王一帆這樣說道。
責任編輯: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