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6歲的桐桐又重新背上書包,開始正常的校園生活。跳繩、騎單車、讀英語,看著他蹦蹦跳跳歡快的樣子,人們很難想像,2年前,這個少年曾因不慎從高處墜落而成為植物人。
類似的案例在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每天都在發生。一位心跳呼吸驟停,經過26分鐘心肺復甦搶救過來的電工正在重新學習吃飯、喝水、說話,一名動過腦部腫瘤手術的患者在下肢康復機器人的幫助下重新學習走路……
這一系列「奇蹟」的背後,其實是科學的治療方法和先進的康復理念。過去,重症搶救的目的只是維持生命,對於後期病人或處於植物人狀態,或出現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等情況,並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病人,往往出不了ICU重症病房,即使轉出了ICU,對其家庭來說,也是個很大的負擔。這幾年,「重症康復」的理念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不過這一理念相對在國外應用得比較多,國內採用的醫院還比較少。
何為「重症康復」?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神經康復中心主任陳真介紹,簡單來說,「重症康復」就是醫院在ICU搶救病人階段就開始引入康復治療,讓重症治療和康復治療同時開展。這樣做,能充分利用康復治療的「黃金時間」,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從而使患者早日轉出ICU,擺脫呼吸機和監護儀,儘早回歸家庭和社會。「可以說,重症康復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也是現代醫學水平進步的標誌。」
據桐桐爸爸回憶,被送入醫院急救時,桐桐已經瞳孔散大、意識不清。雖然醫生最終挽回了他的生命,但桐桐術後卻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並伴有大面積腦部缺血、嚴重缺氧、腦梗塞和肺部感染。此外,墜落還造成了嚴重的右側股骨幹骨折。
患者康復之後的運動情況
像桐桐這樣的重症患者,以前都是在ICU治療,必須恢復生命體徵後才能轉入普通病房,進一步治療肺部感染、關節錯位等問題。但這樣一來恢復周期太長,往往會錯過最佳康復時間。轉入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後,該院神經康復中心團隊立即對桐桐進行了全面評估。治療團隊認為,桐桐雖然昏迷,但未來甦醒和康復的機率還是較大的,建議立即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
意識不清時也能進行康復訓練嗎?陳真介紹,該院重症康復科的康復治療團隊可以讓患者哪怕在最小意識狀態就進行早期康復治療。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因長期臥床引發的心肺功能減退、骨質疏鬆、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情況,有效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我們主要通過早期的運動、吞咽、呼吸功能的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本體感覺刺激、音樂療法、針灸、及高壓氧治療等治療方法,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的康復預後。」
此外,吞咽障礙也是顱腦損傷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神經康復中心採用「吞咽造影」檢查及可視化喉鏡,明確患者吞咽障礙的分期及嚴重程度,從而制定個體化的吞咽障礙康復策略,通過吞咽低頻電刺激,球囊擴張,感官刺激,口顏面功能訓練,攝食訓練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過,重症康復只是漫長康復路的第一步。據了解,該院神經康復中心由重症康復科、綜合康復科、神經康復科、普通康復科組成,除了重症康復區域外,還配備有5千平方米的康復治療場地,包括上下肢機器人、虛擬情景互動康復治療等先進設備,可開展康複評定、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言語治療(ST)、傳統中醫康復治療、機器人輔助治療和高壓氧治療等項目。
目前,重症康復的床位常年供不應求。可喜的是,該院新擴建的重症康復病房本月正式投入使用了,床位從原有的9張增加到14張。新病房還增加站立床和踏車等專業床旁康復設備,讓患者在生命體徵趨於平穩,但仍需高級別的嚴密護理時,就可以開始適宜的床邊康復。
相關連結:
多年來,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神經康復中心已發展成為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康復醫學專科,並於今年8月入選上海市醫學重點專科。團隊擁有教授、副教授、博士及碩士生導師17人、住院及主治醫師20餘人,治療師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