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8月關店之後
上海高島屋百貨突然火了
如果當時每天有這點客流量
上海高島屋也不會關門了
宣布8月關店之後,上海高島屋百貨竟然火了。
6月25日,高島屋官方宣布計劃將於8月25日關閉位於虹橋路的上海高島屋百貨,同時告知顧客請於歇業前使用完禮品卡和VIP積分。
從6月29日開始,上海高島屋開始了「感恩VIP會員」的積分兌換特別活動,每一積分都可以直接當一塊錢電子現金使用(以往這些積分只能換些大米、絲巾、眼罩之類的禮品)。
更重要的是,由於即將閉店歇業,上海高島屋中的大多商家不約而同開始了閉店大促,而且折扣力度正在不斷增大,試圖在8月25日之前清倉止損。
如此一來,平日裡以安靜著稱的上海高島屋竟然短時間客流激增,各大集中打折區域人頭攢動,前來撿漏的消費者摩肩接踵。
在小紅書上,來快要關門的上海高島屋打卡「薅羊毛」已經成為了新潮流。令人心酸的是,居然有很多網友表示這是第一次知道上海有個高島屋,很多本地網友說之前甚至沒有聽說過這裡,因為關門消息才知道上海高島屋百貨。
「不倒閉不出名」,已經成了上海高島屋在社交網絡中的一大標籤。
上海高島屋是外灘君最常去的商場之一,曾經有兩年時間住在附近,每天把高島屋當作食堂。
在聽聞「高島屋火了」的消息之後,這周外灘君去了兩次,眼前人潮湧動的「末世景象」,和這裡曾經稀疏的客流形成強烈對比,令人唏噓。
上海高島屋2012年12月開業,至今7年持續虧損,不得不關門歇業。在終止營業通知中,高島屋官方表示,消費結構變化、行業競爭加劇、實體店消費低迷等因素,讓上海高島屋百貨難以為繼,因此決定關門。
高島屋在日本的定位是全能型的日常百貨商場,除了日用品和食品外,服裝佔了很大一部分。高島屋進入上海時,也帶來了一些在日本本土廣受歡迎的服裝品牌。
但是這些品牌在中國的接受度,卻明顯低於高島屋的預期。
備受日本年輕人喜愛的品牌 ABAHOUSE 在高島屋有一家女裝店,風格介於街頭風和優雅知性OL之間。
早早就進入中國高級商場的品牌「23區」,以東京市內擁有的 23 個區命名,顧客面向 30 歲以上的成熟白領女性,風格經典優雅又易於搭配。
和這個品牌風格類似,主打職業裝的,還有同一公司旗下的女裝品牌 ICB。走文藝清新風格的組曲,曾經邀請過長澤雅美代言,是自然、舒適派日本女裝風格的代表。
外灘君還在商場一樓的角落裡發現了美國品牌 Carolina Herrera,店裡除了店員冷冷清清,並沒有什麼顧客。
Carolina Herrera 算是個大牌中的小眾品牌,備受明星和眾多第一夫人的喜愛,但在國內大眾眼中仍然默默無名。高島屋的店裡主要售賣成衣和包袋居多。
章子怡穿 Carolina Herrera 禮服登上 Met Gala 紅毯,右為設計師本人
遺憾的是,這些品牌雖然本身並不差,但由於在國內知名度不高,售價也不低,成了高島屋服裝選品的致命敗筆。
外灘君任意選了其中幾家店的某貓旗艦店,三家店中銷量最高的單品僅賣出 25 件,真的很讓人擔心這些品牌在國內的生存狀態。
可見23區在國內網上也沒什麼人氣
上海高島屋雖然名氣不大,但在消費者體驗方面,它在上海的眾多百貨中曾是鶴立雞群的,即便是近幾年太古匯、萬象城等超大型商場進入上海,高島屋在服務方面仍然是魔都最佳之一。
去過上海高島屋的人應該都對它的廁所印象深刻,其廁所的配置和日本高島屋同步,配備智能衝洗的衛洗麗,且廁所全方位的乾淨程度比現在許多新建的大商場都要好。
和日本百貨一脈相承的是,上海高島屋也把親子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廁所隔間裡有嬰兒座椅,洗手臺前還會放置供兒童踏腳的小梯子。除了幾個專用母嬰室外,高島屋的所有多功能廁所都可以作為母嬰室使用,配有兒童馬桶和洗手池,而且整潔程度令人讚嘆。
上海高島屋還有許多曾經你到日本旅行才有機會買到的特產,5樓的日本館中就長期展銷各式各樣地道日本風格的產品,比如日式學生制服和曾被國內熱捧的日式書包,還有許多日本匠人手工打造的瓷器茶具和炊具等等。
在高島屋這樣的老牌日系商場裡,你可以懷念百貨零售時代的美好,並得到令人難忘的購物體驗。但隨著電子商務在國內的飛速發展,這樣的體驗終將越來越難得。
在消費者眼中,高島屋的一大劣勢就是價格。撇開服飾、鞋帽、珠寶等價格浮動大的品類不談,例如玩具、嬰兒用品等市場價格較為統一的產品,高島屋等實體百貨賣的價格就會貴不少。
如今4樓的玩具櫃檯全面促銷,Kidsland攤位的樂高全場特惠,但有些產品七折後的價格才和淘寶上差不多。其他許多攤位的玩具,售價也都要比淘寶高出20%左右。在80後90後「網購一代」成為父母后,這樣的售價毫無優勢(但是帶孩子逛玩具店的快樂還是無可取代的)。
上海高島屋B1層的超市人氣一直很高,因為面向在滬日本居民,這家超市中的日本進口產品之齊全是別家進口超市難以企及的(另一家推薦的上海日本進口超市是APITA,同樣位於虹橋地區)。
但也因為如此,高島屋這家超市中的商品價格居高不下,連同國產商品也比外面貴——以一杯260ml的光明致優牛奶為例,在全家便利店賣9.9元,在高島屋超市竟然要賣11.8元,簡直匪夷所思。
高島屋在上海的遭遇不是個例,雖然服務出色,但由於價格和品牌上的水土不服,早在電商衝擊、實體百貨業低迷之前,日本百貨在上海就已經節節敗退。高島屋則更是一頭撞上了電商起飛的年代,退出中國市場也在情理之中。
早在1995年,日本八佰伴集團和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合資,在浦東張楊路開設第一八佰伴,成為上海改革開放的商業地標,也是我國首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創下多個第一。但是由於日本經營方堅守高檔定位,不符合上海市民消費實際,開業前六年累計虧損2.1億元。
1997年,八佰伴總公司宣布破產,次年上海第一八佰伴商廈全部交由中方百聯集團經營,3年時間扭虧為盈,2001年終於實現利潤1742萬元,一直到今天盈利狀況都不錯。
浦西人民最熟悉的日本百貨則是曾位於淮海中路上的華亭伊勢丹,1993年開業後人氣一度爆棚(外灘君小時候的奧特曼都是在這裡買的,樓上還有一家未成年人不得入內的遊戲機房),但由於和業主因重新裝修等問題上存在矛盾,加上重慶南路高架建起後客流量下降等原因,華亭伊勢丹連續5年銷售額下降,2008年關門大吉。
值得一提的是,華亭伊勢丹曾經所在的這棟物業一直難有起色,開啥啥不行。2010年麥德龍攜手富士康在這裡開辦家電數碼商城萬得城,開業後也是勢頭強勁,但短短3年就宣告倒閉。如今這裡仍屬於上海錦江國際購物中心,商場開開停停裝修不斷,只有健身房和酒吧在維持運營。
除了日本百貨外,近幾年在上海的外資百貨都舉步維艱,英國知名百貨瑪莎(MARKS& SPENCER)就在2017年4月關閉了所有上海線下門店,宣告退出中國,其天貓店也在次年1月停業。另一家美國老牌梅西百貨,也在短暫嘗試後於2018年12月關閉了天貓國際的海外旗艦店。可見這水土不服其實不分國籍,也不分線上線下。
高島屋在上海的遭遇,原因其實比這些同行更複雜,除了上文提到的價格、品牌、電商衝擊等問題,上海高島屋百貨還輸在了地理位置和目標客源上——從2012年開始,在滬日本人正在集體撤離上海。
在選址時,高島屋就瞄準了上海日本人聚集區古北,目的就是用家鄉原汁原味的購物模式和精品策略吸引在滬日本消費者,同時帶動本地居民進門。
古北新區作為上海第一個涉外商務區,從90年代開始就聚居了在滬大多數日本人。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就在古北,這裡還匯集了數量眾多的日本企業和辦事處。而由於2012年前後上海的霧霾問題集中爆發,大量日本人離滬,原本和妻兒一同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日本男性中,許多人都選擇把妻兒送回日本,留下自己一人打拼。而這些家庭用戶,原本正是高島屋的主力消費人群。
根據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的數據,2012年在滬日本人居住者人數(3個月以上)為5.74萬人,2013年只有4.77萬,這是自1994年開始統計以來,在滬日本人居住者首次出現減少。
除了霧霾問題外,這7年裡中國民眾大起大落的對日態度、網絡輿論和抵制日貨行動,都促成了越來越多日本人離開上海。據日經中文網的數據,2012年在滬日本人約有7.8萬人,2018年這個數字則減少到5.6萬人。這一測算標準和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不同,但整體人數趨勢卻是一致的。
打扮精緻的日本主婦曾經是上海高島屋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如今這裡只剩全場打折的醒目標牌,和人頭攢動的「末世景象」。
文 / 汪戈裡 李大貓
圖/ 汪戈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外灘君開始招聘啦!有才能的小夥伴們快來投簡歷~
酒店編輯 /資深編輯 2位
品味好、熱愛酒店,喜歡旅行體驗,能拍好圖、會寫好文的優先
商務拓展: 2名
熱情開朗,有品牌服務意識,具備資源整合和策劃理念,有一到兩年數字媒體經驗、酒店控優先
簡歷請投遞至:HRbund@bundpic.com,具體薪資面議
▼
十六鋪生活家愛買好物
(點擊圖片查看)
廣告聯絡
微信:thebundwx
郵箱:withus@bundpic.com
電話:021-52993166
手機:15221044797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