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興則事業興,興辦教育是「授業」「解惑」的初衷,也是推動事業興旺和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石,更是未來發展的希望。近期,貴陽作家對貴州(清鎮)職教城的部分貧困學子進行了採寫,從小故事中看到在扶貧政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懷下,生活在職教城的貧困學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
下面一起來看看
像鳳仙花一樣生長的
王鳳仙的故事
向陽生長的鳳仙花
作者/陶應翠
「小時候爸爸一直在外打工,最期盼過年的時候,給我們姐弟倆買新衣服,但是爸爸過年在家呆不到正月十五,又要出門」,王鳳仙說,「那時候我就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好好讀書,讓爸爸不那麼辛苦,我們一家人都能夠在一起,不分開。」
王鳳仙,苗族,1999年出生於從江縣東朗鎮孔明村,現就讀於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
從江縣是貧困縣,東朗鎮孔明村是貧困村,一條泥巴路從山腳下彎彎拐拐的繞到半山腰上,孔明村就在這條路的盡頭,村子裡家家戶戶院子裡都堆滿了高高的柴垛。
爸爸在王鳳仙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外出打工,一兩年才回一次家,媽媽在家務農照顧王鳳仙姐弟倆。小時候村子裡交通不方便,媽媽很久才會去縣城趕一次集,購買生活所需,那時候王鳳仙對縣城充滿了嚮往,對每天開進村裡的班車滿懷期待,鳴笛聲從很遠的地方傳來,都會讓王鳳仙興奮的從屋子裡奔跑出來,站在院子裡一直看一直看,看看車子停在哪裡,是誰家大人回來了,又是誰家大人要去縣城了。
懷著這種憧憬,王鳳仙讀完了小學,就要到從江縣去讀初中了。
王鳳仙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離家的情景,媽媽一早起來燒火煮飯,王鳳仙在屋子裡收拾衣服,媽媽走出走進,一邊加柴火一邊跟鳳仙交代:「去縣城讀書借住二伯家,自己要勤快點,努力學習。」王鳳仙帶著母親的叮囑、對新學校的憧憬坐上了開往縣城的汽車。
初三畢業後,王鳳仙順利考入了縣裡的高中,弟弟也升入了縣裡的中學,家裡的經濟壓力一下子增大,媽媽決定隨著爸爸一起外出,前往廣東打工賺錢,就這樣,一家四口人瞬間就隔著無數的大山。
2019年,20歲的王鳳仙得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正在加勉鄉汙規村、別通村開展定點包幹脫貧攻堅工作,針對從江縣學生招生,王鳳仙下定決心要上大學。經過詳細了解和充分準備後,她後順利通過了分類招生考試。同年9月,王鳳仙帶著期待和憧憬來到了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和其他貧困生一樣,除了享受扶貧政策的優惠,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出大山的她,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陌生與好奇,開闊的校園,是高中學校的好幾倍,宿舍明亮的窗戶與愛笑的室友……這一切讓王鳳仙既興奮又激動。
王鳳仙說:「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不讀書連改變命運的機會都沒有,我要走出大山,通過努力改變父母的生存環境」。說這個話的時候,王鳳仙就像一株鳳仙花,在孔明村貧瘠的土地上向陽生長,迎風起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