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 |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2021-02-11 想像書店

在朋友圈看到丹陽插的臘梅特別好看,想起來工作室裡插的那瓶幹臘梅,應該還是18年冬天成保兄送的,枝條的造型很好,就放在工作室一進門的條案上,花兒次第開放,滿室生香,現在想起來仿佛香味還在鼻邊縈繞。

梅花是殘臘初春之際首先盛開的花朵,寓意著希望、純潔和堅韌,因它的豔麗高潔,不畏嚴寒而被廣為種植和歌頌,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們讚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梅花為知友、君子,也賦予它獨特的民族感情。

去年趙老師給大家上的課中也講了梅花。北宋林逋才華橫溢,卻終身不仕,終身不娶,寫詩填詞,種梅養鶴,以"梅妻鶴子"自詡。一首《長相思》聽罷讓人不覺溼了雙眼,「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如果沒有刻骨銘心的相戀,怎麼會有如此纏綿的情感。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稱為詠梅的千古絕唱。

最喜歡的還是張棗的《鏡中》。「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詩句的優美和那淡淡的哀愁深深地吸引著我。

張棗曾說過:「痛苦和不幸是我們的常調,幸福才是十分偶然的事。」想想,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斷失去、不斷悔恨的過程中度過的嗎?

成保兄送的臘梅,插了三年了,花已不在,還是不捨得丟掉

多年前隨趙老師赴四川參加畫展,友人帶我們去公園賞梅,那是我見過最高最大最美的梅花,和金農畫裡的梅花一模一樣

萌同學送了我一枝盛開的臘梅,很短小,剛好用上那個一紮高的宋代黑釉小梅瓶。早上來推開門,驚異於這麼小的一枝竟然也能讓香氣彌散了整個空間。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南宋詩人  林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林和靖,奉化大裡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諡「和靖」。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南國看花動遠情,沈郎詩苦瘦容生。

鐵心自儗山中賦,玉笛誰將月下橫。

 臨水一枝春佔早,照人千樹雪同清。 

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

殷堯藩(780年—855年),浙江嘉興人,唐代詩人,性好山水,曾說:「一日不見山水,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須以酒澆之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詩中提到了「羅浮夢」。唐人柳宗元《龍城錄》載:隋人趙師雄遊廣東羅浮山,傍晚在林中小酒店旁遇一美人,遂到店中飲酒交談。趙師雄喝醉睡著了,在東方發白時醒來,發現睡在一梅花樹下,「羅浮夢」比喻好景不常,人生如夢。後也用「羅浮」、「羅浮美人」、「羅浮夢」等代指梅花

陳竹隱(1904年—1990年),四川成都人,朱自清第二任夫人。畢業於北平藝術學院,為齊白石、溥西園的弟子,善書畫,善度曲。

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僕車於松林間酒肆傍舍,見一女子淡妝素服出迓師雄,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言極清麗,

因與之扣酒家門,得數杯相與飲,少頃有一綠衣童來,笑歌戲舞亦自可觀,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爾。

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梅枝,略點眉梢。

輕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誤招。 

夜漸寒深酒漸消。袖裡時聞玉釧敲。

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周邦彥(1057年—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學家, 宋詞「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之一。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遊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澀。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文學激情燃燒的20世紀80年代初,少年張棗頂著詩歌的風暴入川,二十詩章驚海內,以《鏡中》、《何人斯》等作品一舉成名,成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詩人柏樺說,他20出頭寫出的《燈芯絨幸福的舞蹈》,就足以讓他的同行膽寒。他精確而感性的詩藝,融合和發明中西詩意的妙手,一直風靡無數詩歌愛好者。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

張棗《鏡中》手稿

趙佶即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號宣和主人。北宋書畫家。擅長花鳥畫,設色勻淨,典雅精妙。兼善瘦金體書法。

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極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書法「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型皇帝。

此圖所繪梅花為宮梅,宮中的梅花經過不斷剪枝,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意味,圖中梅枝瘦勁,枝上疏花秀蕊,一隻繡眼俏立枝頭,鳴叫顧盼,與清麗的梅花相映成趣。

宋 林椿 《梅竹寒禽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林椿(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74-1189年)時為畫院待詔,由於其畫藝高超,受賜金帶。所繪花鳥、果品、草蟲小品為多,畫法遠師趙昌,近取李迪,時人贊為「極寫生之妙,鶯飛欲起,宛然欲活。」

《梅竹寒禽圖》在不滿方尺的畫面上截取梅竹支幹的局部,以折枝畫法表現了梅樹的老硬和竹簧叢生的氣勢。畫中有一寒鶯棲立梅梢,處於此畫的顯著地位,禽鳥的刻劃柔和。在技法上梅枝用筆蒼勁,竹枝葉勾撇筆力堅挺,從而使整體畫法顯得剛柔相濟。畫上有楷書'林椿'題款,是為難得的宋代有款之跡。

宋 馬麟《層疊冰綃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馬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馬遠之子。其父馬遠是宋光宗、宗寧宗兩朝(1190~1224)畫院待詔,馬麟畫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用筆圓勁,軒昂灑落,畫風秀潤處過於乃父。

《層疊冰綃圖》是馬麟花鳥畫的存世名作。圖中所畫兩枝梅花據稱為綠萼梅,花萼、蒂純綠,枝梗帶青,是梅花中的名貴品種。畫家以鉤勒法淡墨細線寫出花瓣,再層層填色,枝幹細秀勁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雙勾填色法繪之。畫法精細,層次鮮明,枝幹的轉折,花朵的向背,處理得面面俱到。水墨繪枝,重彩染花,強烈的對比映襯,生動地體現了寒梅冰肌玉骨之美。扶疏的瘦枝玉蕊清冷,暗香浮動,為典型的「院體」宮梅。

    

元 王冕 《墨梅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墨梅圖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劃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對明清畫壇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明 徐渭 《梅花圖》 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為文長,號天池,晚年亦號青藤道人。個性好奇,曾將名字拆解為「田水月」作為落款。他曾擔任閩督胡宗憲的幕僚,名重一時。但也受其連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動,自殺數次未成,又因多疑殺妻而入獄,晚年則以寫書賣畫為生。他可能是中國藝術史上行跡最為狂怪的藝術家之一。

徐渭兼長詩文書畫,也是重要的戲曲作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畫風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聞名。所畫花卉,筆勢縱放淋漓,與陳淳並稱「青藤白陽」,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他好遊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鑑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作花卉小品。

金農博學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鑑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古雅拙樸。

陳洪綬《梅花山鳥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陳洪綬(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人。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

《梅花山鳥圖》就是陳洪綬工筆花鳥畫的代表作。畫中借鑑宋畫元素,畫了一塊巨大的太湖石。太湖石後有一株老梅枝幹遒勁,開滿了梅花。一隻小鳥站立枝頭。畫中的樹幹很有陳洪綬的個人特色,其中包含他追求「古拙」的藝術思想。這與陳洪綬畫人物時追求「高古奇駭」是一脈相承的。陳洪綬畫的梅枝清瘦,也寄託著陳洪綬不得志的現實生活。

清 弘仁《梅花圖》 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弘仁(1610-1664)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畫家。明亡後於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為清初四畫僧之一。擅畫山水,兼寫梅竹,工詩,筆法清剛簡逸,意趣高潔俊雅,尤好繪黃山松石,為「新安畫派」創始人,和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等四人並稱「新安四大家」。

此畫紙本墨筆,僅繪梅花一枝,梅花幾朵,老枝虯曲,畫面簡約卻絲毫不影響其表現力。

清 八大山人 《鷲梅花圖》 

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 。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一號石頭老子、松懶道人、櫱琴老人。山東膠州人。工書、畫,草書圓勁。善山水,縱逸不拘於法,純以氣勝,兼北宋之雄渾,元人之靜逸。本幅《羅浮夢隱》為絹本設色,畫中雙色老梅,枝幹槎枒,隱現於寒煙月影之中,真得逋仙橫斜清淺之意。上有作者雍正元年(1723)和乾隆七年(1742)的兩次長題,雖個別字句稍有殘損,所幸並無大礙。這件創作於康熙六十一年癸卯(1722)八月的梅花最初是應制屏之請而作,因長子見愛,乃留之西園而未定款。雍正九年(1731)高鳳翰失去了常年陪侍左右的長子(年僅二十七歲),又因廉謹耿直,迭遭陷害,致使右臂癱殘,改用左手書畫。乾隆七年(1742)七月十四日是高鳳翰二姐生日,回首往事,前塵似夢,病頹的老人遂將這件飽含骨肉親情的《羅浮夢影》以左筆重題,轉作祝壽的禮物。在詩中,高鳳翰寫道:畫為骨肉留,還為骨肉壽。幾點天地心,生意最長久。願得甲子期,椎鬢祝黃耈!這件為愛子而存的畫作,現在又將送給同胞姐姐,讀此詩,體其心,老人悲欣交加的心境不難想見。

月影梅紋銀盤  南宋  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這件銀盤出土於南京市浦口區黃葉嶺南宋墓。盤口呈五瓣梅花形,兩者主題也同為月影梅花。幾本上這類紋飾皆來源於中國水墨畫。

月影梅花紋瓷盤 (1200—1300年)出自浙江龍泉地區

這個瓷盤盤口呈五瓣梅花狀,盤內刻有梅枝。白色黏土和深色瓷泥在已施釉的胚體上製成梅枝和奇石的圖案,燒成後在釉面之上就形成了這種特殊的裝飾效果。

早期鑲嵌的漆器很少能完好保存下來。這件漆器非常罕見,雖然其表面已經嚴重開裂,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到盤中木芙蓉的紋樣,中間還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而內部圍繞口沿一圈兒的則是梅花紋樣,全部為螺鈿鑲嵌而成。

黑釉剔花折枝梅紋長頸瓶  南宋 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隻黑釉瓶的腹部剔劃折枝梅兩枝,兩兩相對,布滿瓶身,線條流暢,美觀大方。底足和瓶內壁無釉,露米黃色胎。梅花花蕊及蓮葉、蓮花施以褐彩。

吉州窯黑釉彩繪月影梅紋盞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灑花釉」為江西吉州窯的代表品種之一,它是在黑色釉面上灑以黃釉,故稱「灑釉」。此盞黑色釉面上點點黃釉暈散,營造出朦朧「月下梅影」詩意氛圍,布局疏朗,清秀雅麗,富有禪道詩意。


「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魯迅



萬象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想像書店·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B區

0379-60690423

17737691196

相關焦點

  • 只要一想起他,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 張棗十年祭
    文 | 陳東東這十年,很多時候 我 會憶起他,觸景回想起他來最多。 他是個好玩的人,我感覺沒有比他更好玩的人了,所以在好玩和不太好玩的時候都會想起他。這十年,世界變得更加不像樣。詩人總是不滿意現狀的,其他人或也一樣,張棗要是還在,會什麼樣子,可想而知。
  • 去西藏的旅途中,你會聽什麼歌?
    >去西藏的路上,不妨可以聽聽這些歌曲:《可能否》可能我撞了南牆才會回頭吧可能我見了黃河才會死心吧可能我偏要一條路走到黑吧可能我還沒遇見 那個他吧這首歌最初源於: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 中國最美的十首現代詩,美入骨髓,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告別】生命中,有太多這樣的告別,輕輕地走了,似蜻蜓點水般,不露一絲痕跡,卻長久地將記憶留存在心裡,揮之不去。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鏡中》張棗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比如看她遊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 唐詩中的「梅花落」到底是什麼意思?
    要想搞清楚「梅花落」到底是什麼,就要追尋其源頭。《梅花落》源於樂府,原本是樂府中的一首曲牌名。那麼樂府是什麼?最初,樂府是秦漢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主要掌管音樂,並搜集各地的民歌,制訂樂譜,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
  • 插了梅花便過年了!
    曾見一幅舊畫: 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折梅入瓶,喜迎新年。是呀!歲末時節,梅花便開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是古人心頭的一份喜悅,讀此詩我們能感受到王安石心中微微蕩漾的暖意,盼雪,盼春,因為一縷淡淡的幽香,在寒冬歲末有了清雅的詩意,雪落了,梅花就開了,年也就近了。宋代詩人張孝詳曾說:「人間奇絕,只有梅花枝上雪。」
  • 詩歌《那一年的梅花落盡這一生繁華殆盡》
    那一年桃花開,開在斷腸時那一年梅花落,落盡離別苦那一世你的容貌,蕩了我的心樊讓我如花害了心思那一世你的笑顏,染了我的心塵讓我如夢侵了心傷落寞的孤辰,亂了誰的發梢三生的河畔,許了誰的流年奈何橋上誰飲了那孟婆湯刻下這悠遠的想念
  • 梅花開好了!現在的南山公園,長這樣!
    陽春三月,南山公園裡的梅花競相綻放。「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超凡脫俗的梅花,有的小巧玲瓏,有的端莊大方,陽光穿過樹梢,投下大片的光亮與斑駁的樹影,樹下開滿了梅花,微風徐來,親吻著每一位賞花人。在似有若無的香味裡尋梅,斜風細雨不須歸,光是想著就足夠詩情畫意了。
  • 梅花開好了!今天的南山公園,長這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3月27日訊(記者 劉倩榮) 陽春三月,南山公園裡的梅花競相綻放。「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超凡脫俗的梅花,有的小巧玲瓏,有的端莊大方,陽光穿過樹梢,投下大片的光亮與斑駁的樹影,樹下開滿了梅花,微風徐來,親吻著每一位賞花人。在似有若無的香味裡尋梅,斜風細雨不須歸,光是想著就足夠詩情畫意了。梅花的顏色各不相同,有的豔如朝霞,有的似瑞雪。種類也是多到目不暇接,關於梅花的溢美之詞都被古人說去了,你甚至想不出能別樣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