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當地時間7日,柏林電影節第三天共有
《女僕日記》《火山下的人生》以及
《維多利亞》三部競賽片亮相,其中
《維多利亞》以140分鐘的長鏡頭掀起了本屆電影節的第一個小高潮。
根據法國作家奧克塔夫·米爾博同名小說改編,
讓·雷諾瓦和
路易斯·布努埃爾兩位電影大師曾分別在1946年和1964年將其改編成電影。影片時代背景設置在19世紀,在一個法國富翁的家裡,來了一個不省事的女僕。這個女僕攪亂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危險。
:主角塞莉斯泰因在變更僱主過程中,記錄了那個時代的終結,影片沒有為這個角色賦予新意。或許是害怕攝像機無法完整展現這個故事,或者是對觀眾智力的不信任,
伯努瓦·雅克不斷重複著觀眾早已清楚的場景,投入大量對話,並在其中插入自己的觀點。賽杜的表演無法令人信服,她沒有展現出塞莉斯泰因所有的特質。
西班牙電影《維多利亞》的海報上有著這麼一句宣傳語:一個女孩,一個城市,一個夜晚,一個鏡頭。影片全長134分鐘,講述了維多利亞是一個年輕的西班牙女孩,她在一天晚上偶然認識了四個男孩並與其中一個名為索恩的男孩一見傾心,兩人決定脫離團隊獨自相處。就在感情升溫之際,兩人被索恩的三個朋友打斷了,因為索恩著四個男孩有著更重要的事情:還一個黑幫老大的人情債。四個人中已經有一個人醉的不省人事,索恩請求維多利亞幫他們充當司機。於是本來一個夜晚的浪漫邂逅,突然變成了一場致命犯罪。
《Screen》:《維多利亞》將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中,擁有令人滿意的合理劇情。但是如果把長鏡頭的技術噱頭拿掉,這個故事會讓它自己都感到羞愧。在中間戲劇性的轉折後,影片開始為角色的可信度進行鋪墊,卻揉進了太多黑幫影片的陳詞濫調,打亂了影片的節奏,並沒有成功掩飾影片那些過於冗長和單調的情節。你不得不羨慕挪威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精力,隨著角色的移動,他一會兒攀爬上樓梯,一會兒拍攝追逐鏡頭,一會兒又進入到汽車拍攝車內場景。但是影片最好鏡頭卻來自於更加安靜的場景——比如公寓的屋頂或者咖啡館。
《Screen》:瓜地馬拉地區的帕卡亞活火山是一種象徵,它即有傳統的威嚴之感又受到現代社會的衝擊,而這部攝影優美的影片主要講述這座火山腳下的一位婚前懷孕婦女的故事。導演著力將影片的焦點放在人物身上以避免影片變得像那些聚焦種族的、陳詞濫調的藝術電影。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在這部男性導演的女性作品中被表現的尤為細膩。
一個瑪雅族女孩發現其正置身傳統與現代的交叉口上,一個簡單的、寓言般的故事在瓜地馬拉高原農耕社會中誕生,導演拍攝出既唯美又透出其觀點的影片,可以說Bustamante這部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動人細節,拍得非常「赫爾佐格」(比
沃納·赫爾佐格自己拍的
《沙漠女王》好多了),看到了古老傳統與文明社會之間迫在眉睫的矛盾關係。這部電影在柏林電影節備受關注,而本片的受眾大部分還是藝術電影市場中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