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始,中秋賞月已成習俗,綿延至今,哪怕形式多有變化,但其核心不交:無非是闔家團聚,品餅賞月,家長裡短,談笑之間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是一個需要和家人共享的節日,所以對於身在他鄉的人來說,總是會有別樣的情愫產生,總是會害怕孤獨,總是會思念親人、故鄉,舉杯明月,對影顧自憐,憐的還有自己早已超過婚嫁之年,心卻仍然四處漂泊,無處寄放……那隻傳說中的兔子,誰都沒見過,卻誰都知道它住在廣寒官裡,日夜陪伴著孤獨的嫦娥。
在古畫中多有表現這樣的題材,是因為寄寓著許多美好的想像與期望。
草下陰蟲葉上霜,朱欄迢遞壓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應斷腸。
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月夕》的詩句。中秋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民間傳說,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代表月亮。蘇軾有「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的詩句;辛棄疾亦有 「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的吟唱。
明 陶成蟾 宮玉兔圖 絹本設色
205×10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蟾宮玉兔圖》為明代畫家陶成所繪,絹本設色, 205×105.3cm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陶成,字盂學,一作懋學,後更敬學,號雲湖仙人,江蘇寶應人。明成化辛卯年(1471)舉人。他的繪畫、書法造詣極高。明代文學家,書畫鑑賞家李開先對陶成推崇備至、評價甚高。明韓昂《圖繪寶鑑續編》雲,陶成「書工篆隸直草,詩人奇古,畫山川多用青綠,尤喜作鉤勒,竹、兔與鴰、鹿,皆妙。由其胸中洒然也」。
《蟾宮玉兔圖》是一幅中秋節題材的畫作,蟾宮,即月宮,亦稱廣寒宮,是中國神話中嫦娥居住的宮殿,「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嫦娥在偷竊了不死藥以後,到了月亮上變為蟾蜍,成為月精。金代文學家李俊民有《中秋詩》云:「鮫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玉兔也是月亮的代名詞。據說嫦娥在觸犯天條後,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這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它拿著玉杵,跪地搗藥,做成蛤蟆丸,服用此藥可長生成仙。李白的《古朗月行》有「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的詩句。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嫦娥的化身、月亮的代名詞。
此圖中的桂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桂子飄香,各種野菊花競相開放,爭芳鬥豔,秋菊盎然。樹下綠茵遍野,鋪青疊翠,巉巖、湖石高聳,嶙峋峻峭。一隻玉兔前左腳提起,仰頭凝視前方,目之所及,一輪圓月懸掛天空,另外兩隻灰兔旁立,顧盼生姿。兔子造型準確,生動傳神。據故宮博物院官網介紹,此圖用筆工細,一絲不苟,構圖豐滿,但繁而不亂,意境清幽。款「弘治乙卯秋雲湖陶成寫,時在遼左」,鈐「雲湖陶成」印一方。按「弘治乙卯」為公元1495年。
清 冷枚 《梧桐雙兔圖》軸
絹本設色 176.2×95cm
《梧桐雙兔圖》為清代宮廷畫家冷枚(約1669年—1742年)所作。冷枚,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其畫法得力西畫寫生,自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西技法之畫風在畫院內頗為盛行,而且影響到民間藝術。冷枚的畫工中帶寫,筆墨潔淨,色彩韶秀,筆極精細,亦生動有致。
《梧桐雙兔圖》軸,絹本,設色,縱176.2釐米,橫95釐米。款署「臣冷枚恭畫」,鈐「臣」朱文印,「冷枚」、「夙夜匪解」白文印二方。
此圖為中秋佳節而作。圖中梧桐挺拔,桂花飄香,梧桐葉綠中泛黃,並帶有孔洞,使人感覺到秋風蕭瑟,亦可見畫家觀察生活細緻入微。地上青草萋萋,野菊盛開,秋意盎然。兩隻肥碩的白兔興高採烈,嬉戲玩耍,非常愜意。雙兔工筆寫實,造型準確生動,活靈活現,皮毛畫得非常細膩,用手撫摸似有柔軟的質感。兩隻美麗的白兔好似一對情侶,在秋波傳情,竊竊私語。幾塊山石點綴得恰到好處,于堅硬中見峻峭之美。整幅作品構圖疏密有致,冷暖色調對比融洽。儘管表現的是仲秋時節,卻讓人感到節日的融融暖意。
清 李世倬 桂花月兔圖
紙本設色 16724×49.4cm
《桂花月兔圖》扇頁,為清代畫家李世倬所繪,紙本,淡設色,縱167cm,橫49.4cm。款署「戊申中秋日寫,菉園之長」。根據李世倬生卒年,「戊申」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
李世倬(1687―1770)字天章,一字漢章、天濤,別號十石居士、太平拙吏、伊祁山人、清在號谷齋,又號菉園、星厓,居士,奉天(今遼寧瀋陽)人,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其人物,自言得吳道子水陸道場圖而閱之,遂悟其法。其花鳥、果品各種寫意,蓋得諸舅氏之指墨而易以筆,故能各名一家。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鳥小品,以焦墨細擦,頗得輕重淺深之致。年逾八旬猶能作畫,書小楷。
《桂花月兔圖》扇頁,畫面上一隻白兔臥於草叢之中,抬頭仰望天穹,隨其目光可見左上角幾許桂樹枝葉,掩映著露出的半個月亮,月亮銀輝盡灑大地,從而生動地點出中秋時節,讓人聯想到玉兔、桂花、明月之間的關係以及美麗的民間傳說。白兔形象生動、造型憨態可掬、雋秀可愛,顯示出作者較強的筆墨造型功底。
清 蔣溥 月中桂兔圖
紙本設色 99.3×43.5cm
《月中桂兔圖》取材於民間故事,由清代畫家蔣溥所繪,紙本,設色,縱99.3釐米,橫43.5釐米。蔣溥(1708—1761年),字質甫,號恆軒,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宦家庭, 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既是乾隆時期的朝中重臣,又是蔣派花鳥畫藝術的重要代表。
此圖表現的主題是圓月、桂樹、玉兔。圓月以墨筆繪就,冷月清輝,傾灑人間;桂樹的幹、枝、葉也採用墨筆,其花以桔黃色點染,似有花香飄出,為寒月宮增添了幾許暖意;玉兔以幹筆寫皮毛,焦墨點睛,形象生動可愛。此畫最大的特點是詩書畫巧妙配合,將月中玉兔、桂樹的優美傳說演繹得美輪美奐,烘託了中秋主題,本幅自識:「臣蔣溥恭繪。」下鈐:「臣」、「溥」朱文方印。
畫的右上部為乾隆皇帝的題詩:「秋暖無端遲桂芳,綴枝初折幾苞黃。玉兔靜守冰輪朗,畫出人間滿意涼。戊寅中秋御題。」下鈐「乾」朱文方印、「隆」白文方印。從題款中可知,該作品繪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秋節。上方中間偏下為蔣溥自題詩:「宸襟拈句發清芳,慚愧濡毫數點黃。恰遇山莊開壽宴,兔輪初上碧天涼。臣蔣溥恭和。」下鈐:「臣」、「溥」朱文方印。左上方為劉統勳題詩:「蕊珠顆顆領秋芳,風露連宵色染黃。駐景不煩尋玉杵,冰輪影現永清涼。臣劉統勳恭和。」下鈐「歌詠太平」白文長方印。畫的下部右側為董邦達題詩:「廣寒高處落穠芳,穎暎金枝浥露黃。正是敷天開壽域,重輪無際一天涼。臣董邦達恭和。」下鈐「邦」白文方印、「達」朱文方印。中間偏下為劉綸題詩:「一株玉宇領巌芳,顧腹祥佔抱珥黃。天詠題成廣寒譜,雲璈合與奏新涼。臣劉綸恭和。」下鈐「臣」、「綸」白文方印。左側為介福題詩:「玉兔爰爰守桂芳,金波湛湛著花黃。普天恰祝如恆壽,風露先披上苑涼。臣介福恭和。」下鈐「介福」白文方印。
劉統勳、董邦達、劉綸、介福均為朝中大臣,尤其是董邦達兼有官員和書畫家兩重身份,劉綸擅古文辭,亦能詩。君臣在傳統的中秋節詩書畫唱和,體現了君臣和諧,關係融洽,表現了君臣以特殊形式歡度中秋良宵的閒情雅致,也折射出乾隆盛世的文化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