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郎織女」在海外
韓國蔚山市連續17年舉辦七夕活動,圖為「牛郎織女」主題演出。
日本仙臺七夕祭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不少地方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日本七夕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萬葉集》是最早的一部日本和歌集,其中絕大部分是奈良時代所作。在《萬葉集》中,七夕和歌有130多首。
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七夕漸與日本傳統文化融合,在「牛郎織女傳說」外,融入了棚機傳說。日本《古事記》中稱,古時有一位名為棚機的少女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日語七夕的念法就從「棚機」而來。在七夕這一天,宮中少女要學棚機般織衣。
到了江戶時代,七夕成為民間習俗,除祭星乞巧、少女織衣外,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人們將心願寫在五色紙上,掛在竹枝枝頭,第二天將竹枝和燈籠一起順水漂流,象徵心願直達天河。明治維新後,日本廢除農曆,七夕因而從農曆七月初七改至每年公曆7月7日,不過還是有少數地區繼續沿用農曆七月初七。
日本演繹出了獨具特色的七夕慶祝方式,其中仙臺七夕祭、湘南平冢七夕祭和清水七夕祭聞名一方,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短冊」飄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時至今日,各地仍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配套活動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如今,少女織衣已不再流行,「短冊許願」成為慶祝七夕的主要方式。可以說,七夕在日本已成為一個許願日。除了各地特別的風俗習慣外,日本的七夕還有個共同的習俗——把寫著願望的紙條掛在竹枝上。比如,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算的地方會放置竹子,方便人們許願。此外,在長野縣松本、新瀉、山梨等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會製作人偶掛在門前,寓意希望「能縫製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撫養成人」。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王后一起祭拜牽牛和織女星,並在這一天把俸祿賜予百官。
後來,牽牛星逐漸從韓國七夕中消失,風俗演變成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得一手好布。七夕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織布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項重要事宜是祭祀,祭祀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乾淨的井水,目的是祈求親朋好友平安。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麵條、麥煎餅,還有蒸糕。另外,農家有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溼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稱為曬書曝衣。《東國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質量。現在韓國年輕人對傳統關注的並不多,他們更多是借著七夕的機會約會、互送禮物。
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牛公牛婆日」。這一天,人們會到寺廟許願。在胡志明市,華人家庭會擺滿食物來拜祭,單身男性拜牛郎,單身女性拜織女。拜祭七夕所用的貢品主要有菱角、棋子餅、金錢餅、花生等,還有「禾秧」「七姐盤」兩種與牛郎織女傳說息息相關的貢品。參與活動的年輕人會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紙條上,在拜祭的時候許願,一般是祈盼將來有個幸福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與七夕相伴的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在日本、朝鮮、印度等國均有流傳,但人物、情節有變化,出現了多個版本。如在日本,除了牛郎織女傳說,多地還流傳著養犬星和織女星的愛情故事。朝鮮的牛郎織女傳說沒有老牛指點和鵲橋相會的情節,少了老牛的形象,多了一位好心的天使。不過,在這些故事中,一對恩愛夫妻被拆散,阻隔在天河兩岸、痛心哭泣的情節是一致的。
牛郎織女傳說較早被漢學家譯介到西方。他們有的根據自己的想像加以再創作,有的依據其他國家的譯本轉譯而來,有的依據典籍,有的依據口頭講述,形成了不同的傳播效果。丁韙良1912年出版的《中國的神話與抒情詩》把牛郎織女傳說分成「地上情侶」和「天上情侶」兩部分,頗有創意地用詩歌體來敘述故事。馬騰斯1921年出版的《中國神話故事集》影響較廣,他翻譯的牛郎織女傳說「是根據口頭流傳重述的」。如今,一些歐美商家也注意到了七夕這個節日,澳大利亞、德國的一些電商敏銳地嗅到了七夕商機,推出促銷折扣活動,拓展在中國的知名度。(子夜)
(責編:公雪、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