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宣布緊急狀態,在日本戰後尚屬首次,表明安倍政府應對疫情進入一個新階段,提升到國家戰略安排的高度。
近一個月的反覆斟酌後,受疫情催迫,日本緊急狀態的「靴子」終於落下。
4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為應對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東京都、大阪府等7個都府縣將實施緊急狀態,期限一個月。
分析人士指出,就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宣布緊急狀態,在日本戰後尚屬首次,表明安倍政府應對疫情進入一個新階段,提升到國家戰略安排的高度。但是,日本版緊急狀態不同於美歐版,不會實施嚴厲的「封城」措施,也不具有強制力。與此同時,緊急狀態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邊將有助「戰疫」,一邊也會反噬經濟。
不同於美歐版「緊急狀態」
依據3月通過的《新型流感對策特別措施法》(特措法)修正案,安倍政府7日發表緊急事態宣言。
分析人士表示,日本戰後似乎從未宣布過緊急狀態,即使在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時也沒有;自2013年頒布《特措法》以來,也從未就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採取過如此大範圍的緊急狀態措施,「這是破天荒的一次。」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吳寄南說。
那麼,部分區域進入緊急狀態意味著什麼?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陳子雷指出,緊急狀態類似臨戰體制,是國家戰略安排的一部分。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宣布緊急狀態將允許指定地區的行政長官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阻止新冠病毒傳播。包括要求民眾待在家裡、減少非必要的出行;要求學校停課;推遲或取消大型活動;關閉養老院、託兒所以及一些護理機構;關閉電影院、音樂廳、體育館等大型公共場所。
此外,政府還可以臨時徵用私人土地和建築物用作醫療設施;要求醫藥品、食品等企業提供物資,要求企業運輸緊急物資;穩定生活相關物資的價格;如果研發出相關疫苗,應將該疫苗納入公費預防接種項目等。
吳寄南表示,相比安倍政府此前要求全國所有學校停課、取消或延期舉辦大型體育和文化活動,宣布緊急狀態說明日本防控疫情進入一個新階段。一是擴大了地方政府的權力,可採取更多的防疫措施。二是從此前局部的建議性措施轉向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規定。
還有分析指出,之前的措施並未獲得法律支持,直至通過《特措法》修正案並宣布緊急狀態後,政府行動才具有法律基礎。
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版緊急狀態不同於美國或部分歐洲國家的緊急狀態。
安倍強調,日本不會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實施「封城」(lockdown)。公共運輸工具會照常運行,超市也繼續營業。同時,向民眾提出的儘量居家、減少不必要的出行等要求也不具有強制力,安倍請求國民配合。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法國、美國部分州等國家與地區可以強制封鎖並且違者必罰,但日本政府幾乎沒有法律權力(legal power)來實施嚴格的「封城」,對違反規定的行為也無任何懲罰措施。日經新聞指出,安倍政府依賴於民眾的自律,而不是法律強制。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日媒懷疑緊急狀態措施能取得多大效果。曾任同志社大學法學教授的川本哲郎(Tetsuro Kawamoto)卻表示,大多數日本民眾應該會遵守規定。
「並非日本政府沒有法律權力採取強制措施,而是儘量避免執行一些限制私權的過激行動。」陳子雷說,因為日本有過歷史教訓,包括推行軍國主義,以及二戰期間的一些強制措施。如果強制執行,唯恐勾起歷史記憶,激起警民矛盾,引發國民反感和猜疑,對政府也會形成政治壓力。
此外,還有分析稱,不封城、不強行限制民眾行動也是為了保護已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正如安倍所說「儘可能維持經濟社會活動」。
為何現在使出「最後一招」?
自安倍政府上月為宣布緊急狀態做好一系列鋪墊後,外界就密切關注日本何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是,安倍政府的態度始終謹慎,張弓搭箭,卻遲遲不發。
3月13日,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特措法》修正案,暫時把新冠肺炎納入該法適用對象,有效期2年。這為首相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掃清法律障礙。
根據修正案,如果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威脅到民眾健康和安全,二是對國民生活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首相有權宣布緊急事態宣言。
不過,修正案通過後,安倍並未急於宣布。
3月26日,安倍政府又依據《特措法》修正案,設立疫情對策本部。日媒猜測,此舉是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前奏,因為設立疫情對策本部是宣布緊急狀態的前提。但是之後仍未見動靜,安倍政府依然表示暫不考慮宣布。
經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說,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是應對疫情的「最後一招」,不到最後時刻不會輕易作出這一決定。
從小心謹慎到決定出手,安倍政府對於發布緊急狀態經歷了怎樣的「心路轉折」?
對此,吳寄南認為,安倍政府之前遲疑不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擔心影響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如今奧運會已確定延期,無後顧之憂;二是擔心過早宣布將引發經濟、社會的混亂,對民眾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必須慎之又慎;三是對於是否宣布緊急狀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因為就修正案提出的兩個條件是否已滿足無法達成一致。
現在決定使出「最後一招」則與幾個現實因素有關。
首先,國內外疫情均在升級。美歐確診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對日本形成心理壓力;日本國內疫情相比上月也在明顯趨緊。
數據顯示,通過《特措法》修正案時,日本國內確診人數僅三位數;設立疫情對策本部時剛過1300。本月以來,疫情明顯迅速蔓延。從3月31日感染人數突破2000到4月3日邁過3000關口,僅用了3天。東京、大阪新增病例最近又連續多日出現三位數增長。路透社稱,安倍政府已處在判斷是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邊緣。
其次,國內輿論壓力持續增加。在野黨放話要追究安倍應對遲緩、不及時宣布緊急狀態的責任;一些醫學專家呼籲安倍政府宣布緊急狀態,以此緩解醫療系統超負荷壓力。東京、大阪也已提前發布緊急狀態應對方針,被解讀為明確表達希望中央政府宣布緊急狀態。
此外,日媒分析稱,宣布緊急狀態旨在強化防疫力度,避免感染者爆發式激增後醫療體系出現崩潰。目前,日本一些地區的醫療系統已經吃緊,病床接近滿員狀態。以東京為例,現有大約750張病床用於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但住院患者在4月3日就已超過700人。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5日稱,截至5日已確保約1000張病床,但是感染人數仍在與日俱增。進入緊急狀態後,當地政府可以徵用私人土地和建築物用作醫療設施,比如將體育館改建為「方艙」醫院,為醫療機構減負。
「副作用」:或重創日本經濟
儘管宣布緊急狀態有助減緩疫情蔓延,避免醫療體系崩潰,但是其潛在的「副作用」也讓人頭疼。經濟學家警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將重創日本經濟。
日本《每日新聞》稱,在東京、大阪這些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宣布緊急狀態,限制非必要出行以及部分商業活動,將對消費支出和製造業活動造成沉重打擊。其中,東京每年的經濟產量佔日本GDP的20%。隨著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的停擺,東京地區的經濟將變得虛弱不堪。巴克萊證券日本公司預計,全國生產下滑再加上東京經濟走衰,日本第二季度將出現更嚴重的經濟萎縮,萎縮幅度或將超過目前預計的2.7%。
陳子雷表示,緊急狀態不僅拖累消費和生產,還會損害就業,失業人數將急劇上升。
安倍政府顯然意識到疫情疊加緊急狀態對經濟、民生的「殺傷力」,故又打出重磅配套措施幫助「託底」。
本周一,安倍宣布了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救助計劃,規模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刺激措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一數額非常驚人,相當於日本GDP的20%。這項救助計劃包括向因疫情失去收入的家庭和中小企業發放逾6萬億日元的現金,企業還可獲得無息貸款、減稅,以及推遲繳稅。
這是安倍政府推出的第三輪緊急救助計劃。首輪153億日元的財政支持措施於2月13日出臺,用於支援口罩增產以及加強邊境檢測等。3月10日又推出總額4308億日元的第二輪緊急應對措施,向企業提供現金補貼。
陳子雷認為,安倍政府採取如此超大規模的緊急經濟援助可謂罕見,說明疫情對經濟影響日趨惡化,以致不得不採取激進措施來救急。但是,即使安倍使出渾身解數救經濟,日本經濟前景還是一片黯淡。目前,日本要實現增長可謂內外動力皆失。「日本是外向型經濟,依靠外需拉動,現在歐美疫情嚴峻,處處閉關封城,全球經濟和貿易大環境變得很糟糕;日本又無法靠內需支持,因為少子老齡化已致內需不足。」陳子雷說,疫情衝擊再加上緊急狀態,日本或將面臨戰後最嚴峻的經濟危機,甚至超過「3·11」大地震對經濟的影響。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