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康院士逝世,享年百歲,曾解決國人吃魚難,首揭黃鱔雌雄同體

2020-12-14 水產養殖網

劉建康院士逝世,享年百歲,曾解決國人吃魚難,首揭黃鱔雌雄同體

2017-11-08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楚天金報        瀏覽量: 7840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楚天金報訊&nbsp圖為:劉建康院士(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圖為:劉建康院士(右)與伍獻文院士合影(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記者趙雯&nbsp通訊員孫慧

&nbsp&nbsp&nbsp&nbsp昨日,記者獲悉,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的魚類學家和生態學家劉建康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11月6日晚不幸逝世,享年100歲。
&nbsp&nbsp&nbsp&nbsp他出生書香門第,烽火歲月艱苦求學;他輾轉留洋,學成投身科學報國;他是中國淡水生態學的開拓者,載譽無數;他也是謙和樸實,慈父般的教育者,桃李天下。他總結出的治學格言:「重視科學實驗,著眼社會實踐;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威;獨立思考,敢於創新。」是他科學人生的生動寫照。他的百年人生,生動詮釋了科學報國的拳拳之心和大師風範。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目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靈堂已經布置完畢,以供弔唁。劉建康院士遺體告別儀式於11月12日上午8:30在武昌殯儀館天元廳舉行。請參加告別儀式的親朋好友和師生於上午7:30在水生所乘車或自行前往。

&nbsp&nbsp&nbsp&nbsp享譽世界
&nbsp&nbsp&nbsp&nbsp全球首揭鱔魚先雌後雄

&nbsp&nbsp&nbsp&nbsp1917年9月劉建康生於江蘇吳江,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1947年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年1月中科院設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劉建康被聘為研究員,1954年隨所遷至武漢,先後任水生所魚類學組組長、所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nbsp&nbsp&nbsp&nbsp1941年,劉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工作,為改善生活,他將一批大鱔魚投進池中人工養殖。不想,養了兩年,池中的鱔魚都沒有生殖。極具鑽研精神的劉建康將這些大鱔魚殺掉一看,發現全為雄性。他又從市場上買了數百條小鱔魚,宰殺後發現:小鱔魚全是雌的。通過研究,他得出結論:鱔魚剛生下時全是雌的,長大以後,就逐漸變成雄性了。他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受到了國際動物學界的高度關注。

&nbsp&nbsp&nbsp&nbsp科學報國
&nbsp&nbsp&nbsp&nbsp徹底解決中國人吃魚難

&nbsp&nbsp&nbsp&nbsp從事科研工作一生,劉建康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隨老一輩科學家懷著科學救國的信念,為保存中國科學火種輾轉搬遷;在留洋求學後,他毅然選擇回來報效祖國,把研究方向從魚類實驗生物學轉向魚類養殖學和生態學研究,積極推動池塘養殖和大水面養殖技術的發展並多方呼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億中國人吃魚難終於得到徹底解決。
&nbsp&nbsp&nbsp&nbsp劉建康負責編撰了我國第一部淡水魚類生態學專著《長江魚類》,用40萬字記錄了200多種魚類生長習性,為日後論證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對魚類生態的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

&nbsp&nbsp&nbsp&nbsp深愛武漢
&nbsp&nbsp&nbsp&nbsp揭開東湖水華消失之謎

&nbsp&nbsp&nbsp&nbsp在東湖之濱生活了60多年,劉建康對東湖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生前接受湖北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憶,他剛定居東湖之濱時,東湖湖水清澈,湖裡的黃絲草茂密得像水下森林。隨後的年代裡,隨著湖區人口增加和工農業發展,東湖的水文、水質條件惡化,昔日茂密的水草消失殆盡。對此,劉建康憂心如焚。
&nbsp&nbsp&nbsp&nbsp1980年前後,每到夏季,東湖湖面水華爆發,惡臭難聞。然而,自1985年後,東湖的水華現象竟神秘地消失了。劉建康和科研人員經過研究揭開了東湖水華消失之謎:鰱鱅吃掉了導致水華發生的藻類,改善了水質。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汙染治理中得以應用。
&nbsp&nbsp&nbsp&nbsp值得一提的是,劉建康的嶽父伍獻文院士是我國著名科學家,也是劉建康的導師。伍獻文院士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去世前也一直在武漢工作。翁婿雙院士也成為武漢水生所乃至中國科研界的一段佳話。

&nbsp&nbsp&nbsp&nbsp95歲還每天泡在研究室
&nbsp&nbsp&nbsp&nbsp學生:劉院士是年輕科學家的精神明燈

&nbsp&nbsp&nbsp&nbsp劉建康不僅自己做出了改寫教科書的重大發現,還帶領團隊開展大規模調查研究,無私地把科學靈感分享給同事、晚輩。受他直接指導、推薦、使用的一大批科研骨幹和學生,成長為我國水生生物學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不論是學生還是同事都親切地稱呼劉院士為「劉先生」。
&nbsp&nbsp&nbsp&nbsp水生所研究員謝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跟隨劉院士攻讀博士後。談及這位恩師,謝平形容他是「偉大的、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也是慈父般的恩師」。謝平告訴記者,他在跟隨劉建康院士學習的時候,劉院士當時已經70多歲了:「還記得我們在東湖邊做實驗,每天一大早,劉先生就會來到實驗室檢查。有一次,他觀察淡水魚忘了神,還差點掉到東湖裡。直到90多歲,他依然奮戰在工作第一線,不僅熟練操作電腦寫論文,95歲時還每天堅持去研究室,讓我們所有的學生無不敬佩。」
&nbsp&nbsp&nbsp&nbsp劉建康生前的另一位學生,水生所研究員蔡慶華說,劉先生不僅是享譽國際的科學家,也是我們敬愛的偉大導師。在堅持科研道德、學界規範的同時,他老人家總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謝平表示,劉建康院士「是嚴師,也像慈父」:「他對每個學生都非常好,他在學術上的嚴謹都是通過言傳身教體現。我們的論文,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只要請教劉先生,他都會一字一句認真修改,讓學生們很感動。」
&nbsp&nbsp&nbsp&nbsp謝平回憶說,兩個月前,劉建康百歲生日,很多學生都一同前去探望。對於劉院士的去世,謝平惋惜地說,劉先生的去世,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但是劉先生心裡一直關注民生,關注國人的糧食、環境等問題,而把自己的名利拋在腦後。他是我們這些年輕科研人員的精神明燈。」

&nbsp&nbsp&nbsp&nbsp學識淵博不乏幽默
&nbsp&nbsp&nbsp&nbsp趣事:穿的文化衫印著「我要活得更精神」,回頭率高

&nbsp&nbsp&nbsp&nbsp張曉良退休前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當時負責外宣的他,採寫過大量劉建康院士的事跡,還曾參與過劉建康傳記的寫作工作,並受劉建康邀請,撰寫了《碧水丹心:劉建康傳》的篇序。
&nbsp&nbsp&nbsp&nbsp雖然並非科研人員,但是在平時工作的接觸中,張曉良也被劉建康院士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動。他告訴記者,劉先生是一位對工作非常認真的人:「2001年初,劉先生叫我到他辦公室去,告訴我說,水生所學者以武漢東湖為基地,總結出利用濾食性魚類直接控制藍藻水華的生物操縱方式,同時也揭開了武漢東湖連續15年的藍藻水華消失之謎,提出要在新聞媒體進行報導,以引起更為廣泛的重視。我很快寫出了稿件,對此,劉先生召集專家一起反覆修改補充後定稿,消息發表後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
&nbsp&nbsp&nbsp&nbsp劉先生也是一位對同事熱心、對家人關心的人。張曉良說劉院士的小女兒伍欣星老師曾告訴他:「印象最深的是老爸每個星期六用自行車一前一後把我和小哥從幼兒園接回家,星期一早上又以同樣的方式把我和小哥送回幼兒園;節假日老爸總是騎著自行車上街採購,常常是兩個把手上掛兩個旅行袋滿載而歸。」
&nbsp&nbsp&nbsp&nbsp雖然劉院士從事嚴謹的科研工作,但他也是一位風趣幽默的人。張曉良回憶說,1984年,劉院士看到某報刊登一則消息,說有些鱔魚是蛇變的,不能吃,便立刻提筆寫了一篇科普文章在報紙上發表,介紹魚類和爬行類的常識,否定了蛇會變鱔魚的說法,並風趣地署了一個筆名「佘飛善」,即「蛇非鱔」的諧音。張曉良還說了一件趣事:「1998年的一天,劉先生穿一件白色長袖翻領文化衫,背上印有『我要活得更精神』字樣,那天劉先生的回頭率可高了。」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雌雄同體?原來你是這樣的小丑魚!
    雌雄同體?原來你是這樣的小丑魚!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那隻勇敢又可愛的小丑魚Nemo嗎?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名字與實物嚴重不符的小丑魚,扒一扒它們拼命賣萌遮掩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只要不會被海葵刺傷,小丑魚就可以在海葵那柔柔軟軟的觸角中隨意穿梭啦。躲在「大佬」的懷抱裡,小丑魚輕鬆躲過了很多大魚的攻擊,還可以吃「大佬」吃不下的美味食物,這可太快活了!海葵房產,拎包入住,水電全免,頓頓加餐,這麼多的居住福利只需要小丑魚幫忙揪揪海葵身上的「蝨子」!身為一種身嬌體弱的海底動物,海葵經常會有一些壞死組織,一些寄生蟲也是不由分說的往海葵身上鑽。
  • 小丑魚:尼莫的原型,能從雄性變成雌性,但又不是簡單的雌雄同體
    電影《海底總動員》裡馬林和尼莫的原型,是雙鋸魚屬的眼斑雙鋸魚Amphiprion ocellaris,也是最出名的小丑魚種類,在觀賞魚界的商品名為「公子小丑」。無論是在紀錄片中還是水族館中,我們能看到的小丑魚絕大多數都在海葵附近行動或是海葵觸手之間穿行。這是因為二者之間擁有共生關係。
  • 讓更多人吃上鮮美的魚 「魚院士」琢磨「喜頭魚」30年
    通訊員孫慧 記者楊少昆 攝「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中國人吃上鮮美的魚。」昨天,桂建芳院士獲獎後解釋他為何30年研究一條魚。讓老百姓吃得起鮮美的魚桂建芳院士是湖北黃梅人,22歲時,務農多年的他重新拿起課本複習,幸運地被武漢大學錄取,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一個小插曲,讓我和魚打了一輩子交道。」
  • 於視乎丨山海經:雌雄同體到底是個啥玩意
    這時,定會有花美男的粉絲蹦出來指正說,「網上說了,最偉大的靈魂,必是雌雄同體!」那網上發的照片還都是p過的呢,沒P過的放出來,你還敢去舔屏嗎?再說,這種說法強調的是靈魂上的互補,對於那些「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皮囊,我只能呵呵了。
  • 介紹幾種雌雄同體的動物,看它們是怎麼玩雙手互搏的
    在自然界裡有大量的雌雄同體的動物,比如蝸牛和蛞蝓就是雌雄同體的動物。雌雄同體性也發現在一些魚類和其他較小的脊椎動物中,粗略估計雌雄同體的動物物種的數量是65000多種,目前已知的動物物種的總數約是860萬,雌雄同體的動物物種的比例約為0.7%。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新聞—科學網
  • 雌雄同體,還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石斑魚
    石斑魚屬鱸形魚,體長顯橢圓形,側扁,口大,具有輔上頷骨,牙細尖,有生長擴大成犬牙的巨齒,常見的石斑魚體色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石斑魚為雌雄同體,性別可以轉換,首次性成熟是雌性,第二年轉為雄性。因此,雄性石斑魚明顯少於雌性。它們產卵之後,即會出現成群成群的魚群,強壯時各自散去。一隻石斑魚產卵量為7—100多萬粒,大型的有1000萬粒。營養價值1.
  • 今年已有5位院士逝世
    據華南師範大學官網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孫儒泳先生因突發心梗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4日8時5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孫儒泳院士1927年6月12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 哪種動物是雌雄同體 一起來看看吧
    哪種動物是雌雄同體 一起來看看吧時間:2020-11-23 06:43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哪種動物是雌雄同體 一起來看看吧 哪種動物是雌雄同體?這是森林驛站2020年11月22日森林小課堂的問題,該問題給了蚯蚓、蜥蜴、蟑螂三個選項,大家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答案嗎?
  • 瘋克雞雌雄同體引爆性別爭奪戰
    雌雄同體的「瘋克雞」  激素重要還是染色體重要?飲食習慣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斑馬雀中也有雌雄嵌體的情況。  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關於雌雄同體的「瘋克雞」的文章改變了人們對性別表現決定因素的看法;而發表在《美國科學學院進展》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稱,孕婦吃什麼對胎兒的影響男女有別。「性別和發育的關係」一直是個老話題,看來最近特別熱。
  • 澳大利亞驚現雌雄同體"藍龍"
    澳大利亞驚現雌雄同體"藍龍"
  • 科學家發現一隻雌雄同體的蜜蜂,從正中間一分為二
    科學家發現一隻雌雄同體的蜜蜂,從正中間一分為二  Emma Chou • 2020-04-03 15:33:17 來源:前瞻網
  • 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院士逝世,系今年逝世的第11位院士
    根據清華大學3月20日發布的訃聞,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同志,於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李道增院士1930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祖籍安徽合肥,1952年獲清華大學建築系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8年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訃聞稱,李道增院士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廣泛的設計實踐,並取得了卓越成就。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新制宜主義的建築學」理念。
  • 黃鱔是這樣變性的?食用時這6大問題你一定要牢記
    小安記得快高考的那段時間啊,我爸天天都會給我做黃鱔湯,那味道真是十分鮮美呢!現在想想真的是回味無窮啊。當時聽賣黃鱔的老闆說黃鱔是雌雄同體的,小安那會兒就覺得這也太神奇了吧!還有這種生物存在呢。那麼你對黃鱔有什麼了解呢?
  • 中國茶界泰鬥張天福茶壽辭世 享年108歲
    ,享年108歲。圖為2008年9月17日,中國茶界泰鬥張天福百歲華誕慶典在福州舉行。百歲壽星張天福在各界來賓的掌聲中發表講話。(資料圖片)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6月4日電 (記者 林春茵)中國知名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張天福,6月4日9時22分在福州逝世,享年108歲。
  • 男人雌雄同體 斐濟的怪事太多了
    男人雌雄同體 斐濟的怪事太多了
  • 首報二戰英國傳奇女記者在港逝世 享年105歲
    首報二戰英國傳奇女記者在港逝世 享年105歲 2017-01-11 10:07:41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 自立自強大學生標兵 劉建康:踏實自立,創新自強
    也許是身邊的朋友大多經歷類似,那時的他並沒有感到有任何困難或委屈:「當時我覺得我還挺幸福的,每天和同學一起放學回家,做完了家裡的事,就可以去河裡抓魚蝦來烤著吃,我覺得我的童年還是挺快樂的。」熟能生巧,從小就幫著外公外婆做飯的劉建康,自然練就了一手好廚藝,放學回家,餓的時候就偷偷煎餅吃,鄰居們都誇他勤奮懂事。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著,可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打破了這平靜的生活。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 享年98歲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