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福清新厝鎮硋灶村,伴隨著鏗鏘的鑼鼓鈸聲,一支50人「紅色娘子軍團」穿巷而來,一人舉大旗作前導,4人手持寶蓋涼傘領先,其餘隊員持鈸、凸臍鑼等排成兩行縱隊緊隨其後,而直徑一米牛皮大鼓則置於帶輪推車上殿後壓陣,鼓手擊節指揮,時而敲鼓梆,時而震鼓邊,時而擊鼓心.......如蹄聲乍起,似悶雷滾過,如大炮連轟。雄健渾厚的鼓點與鏗鏘清脆的銅響相互交錯,喧天巨響。
這是新厝鎮鬧元宵的傳統活動——車鼓舞。它有著400多年的歷史,2007 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車鼓舞還為新厝鎮贏得了「中國民間車鼓藝術之鄉」的稱譽。
相傳與戚繼光有關新厝鎮位於福清市「南大門」,車鼓是當地特色民俗活動,盛行於各村。每逢節慶活動,各村車鼓隊「出動」環村遊行,隊伍通常由一面大鼓,數十對大鈸,兩面大鑼和兩面凸臍鑼組成,一旗手持一橫幅為前導,四把彩色寶蓋涼傘一字形橫隊領先;鈸、鑼依次雙行縱隊居中。因大鼓置於帶輪子鼓架小推車上,二人推著,一人擊鼓指揮,故名車鼓。新厝鎮宣傳委員陳春利告訴筆者,全鎮服務於車鼓隊的隊員人數高達 1500 多人。車鼓
舞表演時,一般由數十名老中青婦女舞者抹粉塗紅,插眉插花,組成的「四手」(傘手、鑼手、鈸手、鼓手)隨著鼓點擊打的指揮而跳起各種動作、舞步、造型、套路和花樣,如今, 每個村都對車鼓舞進行了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表演方式。
車鼓源於何時?非遺保護工作福清專家組成員郭成輝告訴筆者,相傳,車鼓與戚繼光有關。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率兵入閩平倭,由於兵力分散追剿殘倭,戚將軍邀民間壯勇擊鼓擎旗參戰,以迷惑敵兵,頓時鼓聲如雷,喊聲震天,使殘匪嚇破了膽而束手就擒。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勝利,編譯創新演化而成為具有戰鼓之威風車鼓舞,在節日裡表演,至今已有四百餘年。
福清新厝車鼓舞
車鼓舞起源於戰爭,原來由男子來表演,後來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同時大多男子出外甚至出國謀生,留守者多為女性,因而許多農村婦女紛紛組成了車鼓隊伍,還編排出了許多動作,譬如加入了涼傘等。涼傘是舊時紳民為頌揚地方官的德政而贈送的傘,綴有許多綢條,在婦女手中左右旋轉,色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女性的表演,帶來了動作的柔化,到後來,車鼓隊裡的男子反而不見了蹤影。
「新厝車鼓舞具有明顯的莆仙文化特徵,比如舞步、服裝等。」陳春利對筆者說,新厝與莆田市僅一橋之隔,全鎮 95% 以上人口的方言為莆(田)仙(遊)語系,因此其民間習俗相近。新厝車鼓舞和莆田當地的車鼓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只是不同地域演變出了各自的風格。筆者注意到大澳車鼓隊的婦女們頭戴紅色絹花襯著綠色新鮮柏樹枝,一位大姐說, 每個村的裝束不同,她們村流傳下來就是要帶花,柏樹闢邪這是莆田的習俗。(福州市文旅局)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